..續本文上一頁應恭恭敬敬地對待他。沒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強,有的不要說是一個平常的人對他說過失,甚至連上師指出他的過失,也想離開上師,這就失去了許多發現缺點,洗心革面的良好機會。以前的西瓦格西經常嚴厲地對他的弟子說:"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離開。"所以,對自己說過失者,應該看著是自己的勝善上師。
b.將二種難忍轉爲道用又分二種:b1.將反報恩德轉爲道用;b2將侮辱轉爲道用。
b1.將反報恩德轉爲道用: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如果我對一個人象對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慈愛地養育、百般地愛護,但是,這個人不但不報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敵一般,這時我仍舊對他如母親對病重的兒子一樣對待,不計較恩怨,總是以慈母之心體諒他,對他倍加悲憫,這對我們初學者較難做到,但如果大家把這些頌詞能背誦下來,經常薰習自己的身語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這些功德。
b2 .將侮辱轉爲道用: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恒頂戴是佛子行
我們對上師及各方面優于自己的人會恭敬頂戴,但對于從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與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們以傲慢心來侮辱、欺淩我,我不但不生嗔心,應把他作爲上師一樣對他恭敬恒時頂禮,並應反思是否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傷害了別人,即使沒有也是宿業現前,現正是還債的時候,故《遺教經》中說:人與傍生的差別在于人知道慚愧。所以,修行人應該修忍辱度,把侮辱轉爲道用,這是佛子行。
c:將二種盛衰轉爲道用時又分兩個方面:c1:將衰弱轉爲道用;c2:將盛勢轉爲道用。
c1:將衰弱轉爲道用:
貧窮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衆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是現前順緣;有時是現前違緣,一般的人遇順緣時易生傲慢心,遇違緣時易生怯弱心,這兩種心都要對治,尤其是平時業障現前,自己無吃無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時還受別人的欺負,此時的自己應該觀想衆生的一切苦難由我代受,自然把違緣轉爲道用,面對痛苦毫不怯弱,這才是大乘菩薩的行爲。
c2:將盛勢轉爲道用:
衆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衆人恭敬,名譽也傳遍十方,財物富如多聞天子一般,這些世間福報都是不可靠、無常的,並沒有什麼可執著與驕傲,一個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來順受,順來順受,無論外境是逆是順,只管自心不動。
d.將二境轉爲道用也分兩個方面:d1.將嗔境轉爲道用;d2.將貪境轉爲道用。
d1 . 將嗔境轉爲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沒有調伏自己的嗔心,必然會與人結仇,但是殺掉了自己怨恨的敵人,又會遇到後來爲他複仇的人,以至子子孫孫互相爭鬥不息,使嗔心越來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來調伏自己,那麼,外境的怨敵自然就不會存在,《入菩薩行》中詳細地講述了調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認真地學習。
d2.將貪境轉爲道用:
一切妙欲如鹽水 如何享受貪越增
于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舍棄佛子行
口渴時喝鹽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間一切妙用欲樂也一樣,越享用越生貪心,對于修行人,對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貪心的財色名食等,應該頓時舍棄,令其不複再生,斷除自己的貪心是大乘菩薩道的根本。
以上是兩種菩提心中①世俗菩提心的學處,接著是②勝義菩提心的學處分兩個方面:A: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B:出定遇貪、嗔時遠離實執。
A: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爲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顯之現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體遠離八邊戲論,這是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的密意,所以,領悟遠離能取的心與所取的境這二取的體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B:出定遇貪、嗔時遠離實執又分兩個方面:a、 于貪境離實執 b、 觀想一切痛苦爲幻境
a、 于貪境離實執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悅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時應當把這些看做是夏天的彩虹,雖然十分美麗,但並無精華、實質,也不長久,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會淡化、斷除因之而生起的貪欲。
b、觀想一切痛苦爲幻境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爲幻景佛子行
我們每個凡夫人都是因業報而來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這些痛苦如同有一個少女,夢見自己生了個兒子,後兒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絕一樣,其本體都不是實有的,只因將其實執爲有,自心才深感勞累與痛苦。人生本來是如夢如幻的,無論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違緣,都應視爲幻化所生,本無實有。《虛幻休息》中以夢、幻、水月、陽焰等幻化八喻詳細地向我們闡明了萬法非實有的本質,確實生活中處處都有很深的竅訣,重要的是我們能細心地去發現、去體悟。
以上闡述了上士道叁個方面中的前兩個:①應發菩提心的理由與②修兩種菩提心。接下來講第③個:學菩薩戒。
學菩薩戒又分五個方面:⑴、學六度;⑵、修學經說四法;⑶、修學斷除一切煩惱;⑷、修學以正知正念度化衆生;⑸、修學善根回向。
初學六度又分六個方面:①修學布施度;②修學持戒度;③修學忍辱度;④修學精進度;⑤修學靜慮度;⑥修學智慧度;
①修學布施度;
欲菩提者應舍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脫菩提果,則應該舍棄自己的身體,連身體既然都應該舍棄,則一切身外之物更是應該上供下施。而供施時不能有所求的不清淨心,有求的布施將是有漏之福報,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叁輪體空來布施,不希求未來得異熟果,這種以無緣之發心必得無相之佛果。
② 修學持戒度: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 護持淨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沒有戒規,連自己事業都不可能成辦,更談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時首要的一條是不再對叁有輪回生起貪染之心,象上師法王如意寶一生護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間的艱難的環境中也未曾松懈,因此才有今天這麼宏大的事業。
③ 修學忍辱度:
欲享善樂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于衆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應當把一切損害視作寶藏,如《修心八頌》所雲:"秉性邪惡衆有情,恒爲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恒惜此難得寶。"因此,很多人無緣無故地害你時,不應有絲毫的怨恨心,應當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緣。
④ 修學精進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如救頭燃故
爲利衆生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那些只爲立志自我解脫的小乘弟子,爲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進不懈,如頭發燃火而急切地去撲滅一樣,那麼,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安樂,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這樣的大事,更應該刻不容緩地精進修法了,往昔諸佛、現在諸大成就者也無一不是精進的,故發起精進是佛子行。
⑤ 修學靜慮度: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斷一切煩惱障
遠離四處無色心 修習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經了知具有寂止的勝觀能斷除一切煩惱障,遠離無色界的四空定,即遠離四處無色心(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則當如理體證這個境界。若想如理體證這個境界,必須修習止觀雙運的禅定,這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有廣講。
⑥ 修學智慧度: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叁輪 修習智慧佛子行
如果沒有智慧僅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則不能得到圓滿的菩提果位,因爲,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應該遠離對能、所、物這叁輪的執著,(如布施時執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⑵、修學經說四法分四種:① 觀察己惑而舍棄;② 不說菩薩過失;③ 遠離貪欲;④ 不說粗語。
① 觀察己惑而舍棄:
若不細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一個學佛法者不知道向內細致觀察自己的迷惑,難免以學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稱自己是叁寶的弟子,因爲不能恒以皈依戒、五戒、菩薩戒來對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爲,還以爲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卻不經常誦戒,更不檢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誨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過而造成的非法行爲。不內察于己,這是凡夫最大的一個毛病。
② 不說菩薩過失:
以惑宣說佛子過 以彼減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過 不宣說是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因業力現前,一時的迷惑,生起了煩惱,評說了其他大乘佛子的過失,這樣,說過失的人會漸漸地減弱自己聞思修的全部功德,這在戒律中有詳細的說明。一個人如果以說別人的過失爲樂事,這個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對方能接受批評,可以提醒他做錯了事,反之,若對方剛愎自用,則徒然使雙方都産生煩惱,這時只能在心裏默默爲他念咒加持。
③ 遠離貪欲;
貪圖財敬互爭執 減弱聞思修之業
故于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爲了獲得居士們的供養恭敬,經常互相爭執不休,如:"這是我們的施主,他不能供養恭敬別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聞思修逐漸減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發心,四處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執著心,再後來嗔恨心也生起了。我們修行人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來待人,對上師不要執著是"我的上師",上師對每位衆生都同樣地慈悲,不會只對你一個人慈悲,對施主不要執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種福田廣積資糧,你一個人代替不了六種福田。再者,你執著你的施主不能供養別人,則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別的施主供養了?所以,這些不應該執著。對自己的親戚朋友也不能執著,否則,很容易生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煩惱而已。
④ 不說粗語:
粗語傷害他人心 失誤佛子之行儀
故于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語言,說了粗語,既傷害了別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儀,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歡聽的話,都應盡量斷除,令他人歡喜。
⑶、修學斷除一切煩惱:
煩惱串習則難治 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 鏟除其是佛子行
從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的串習極爲嚴重,極難對治,需要正知正念象勇士守城門一樣時時地仔細地觀察,見到貪嗔癡等煩惱一出現,馬上用正知正念的寶劍調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鏟除煩惱的根。
⑷、修學以正知正念度化衆生:
總之何處行何事 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總而言之,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應觀察自己的發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對衆生有利?是有漏的發心還是無漏的發心?這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這一條,今生成就就是無疑的。
⑸、修學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爲除無邊衆生苦
以淨叁輪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爲了斷除無始以來無邊衆生的痛苦而以本淨叁輪體空的智慧,回向于無上菩提,這是大乘菩薩的行爲。
以上是論義正行部分,接下來是本文第叁大部分--末義
末義分五個方面:⑴爲誰而著;⑵顯明此論無誤;⑶謙虛並祈諒解;⑷作者回向菩提;⑸以具備四種圓滿而結尾
⑴爲誰而著:
爲利欲學佛子道 顯密經論所言義
跟隨聖賢之竅訣 著佛子行卅七頌
爲了利益想修學菩薩行爲的後學們,作者依顯密之經論及上師的口傳竅訣,而著述了叁十七個頌詞,明示大乘菩薩所應遵循的行爲。
⑵顯明此論無誤:
吾淺智慧少學故 亦無智者所喜詩
然以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我智慧淺薄又沒有廣博的學問,雖然沒有智者所喜愛的韻辭,而有依經典教言所生的實義,故此叁十七頌中所講明的佛子所應行的道理應該是不會有誤的。
⑶謙虛並祈諒解:
然諸廣闊佛子行 愚鈍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諸聖賢予寬恕
然而佛子所應行的有很廣很多,象我這樣愚笨遲鈍的人是難以推測的,故而如果此頌文于義于理有違于經典和與之無關的不如法之處,本人至心祈求諸佛菩薩傳承上師給予寬恕。
⑷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業諸有情 依勝俗谛菩提心
無住有寂之邊際 願成怙主觀世音
此偈頌作總回向。以此善業願一切有情,依于勝義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叁界輪回與寂滅涅槃的二種邊際,成就怙主觀世音菩薩的果位。
⑸以具備四種圓滿而結尾
此文乃講解教理之土美尊者爲自利利他造于恩曲仁欽鋪。
《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