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
土美仁波且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解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萨迦派大德土美大师(1295-1369)传世之作。土美大师全名额曲土美桑波,意为无著贤,萨迦派历史上卓有建树者之一。大师出生于西藏萨迦寺附近的"札迦"父名滚丘巴,母名布卓。五岁开始学习语文、经论,十四岁受沙弥戒,十五岁起先后到著名的伯东埃寺与萨迦寺学习经论,精通了大小五明与三藏经续,二十三岁时已因出色的辩论才能而被称为"辩经无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赞叹。三十岁时受比丘戒,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应邀至伯东埃寺大转*轮,培养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三岁起在额曲秋宗山洞闭关静修,历时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围,出现了诸如猛兽与野兔一同嬉戏等的感人场面,七十四岁在静坐中入定圆寂。土美大师一生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扬留下了大量关于菩提心的教诫,著名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菩萨行释---妙解大海》。上师法王如意宝对土美大师极为推崇,曾谕示,通过修学土美大师的论著,能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上师法王如意宝于诸传承上师前共听了150多次本论的讲解,并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其义。这次讲解参照了更桑曲扎仁波切的科判。
全论分三大部分: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一.初义分三部分:1.题义,2.礼供,3.立誓。
1、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即作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
2、礼供分两部分:①略言;②广言。
①略言:"那摩罗格学亚!"此为梵语读音,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
②广言: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已照见一切法皆无有来去,已经彻见诸法无来去之自性,并恒时精进利乐众生,故在观自在菩萨以及与观自在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前,著者土美大师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3.立誓句,即表明本论的目的: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所有的暂时安乐与究竟利益皆来源于诸佛,能得如是殊胜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证得的,而修持正法则首先必须明了修持的方法,对于一想修学大乘法的弟子来说,即需明了修学菩萨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师于此处为我们修持正法者宣说佛子应有的行为。
下面转入(二)正文论义,逐一阐述大乘佛子的应有行为,共分三十七条。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前行与正行。前行又分七个部分:1.观想人身难得: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如今我们已得八无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人身非常宝贵,犹如生死轮回大海中的大船,既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轮回中的其他众生得渡,但同时人身是无常的,非常短暂,故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昼夜六时中恒时不懒惰不散乱地精进于闻思修。
这里应注意的是,首先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行为,因为我们已经发了大乘世俗菩提心,已是大乘因位的菩萨,大乘菩萨就必须践履他的誓言,修学佛子行。其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而又是短暂的,借此难得之人身应该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所有有意义的事中闻思修最为殊胜,因为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学佛者即便花很多钱,远来这里听一节课也是值得、很有意义的。其它修建寺院等只是闻思修的助缘,并不很重要,古来的大德如世亲菩萨、麦彭仁波切等也都强调闻思修才是最为重要。
2.应远离三毒之源的家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因为住在家乡亲人、怨敌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亲人的贪心会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对怨敌的嗔心同样也会猛似烈火,自己难以抑制;又常常与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习气的熏染,不注意因果善恶的取舍,天天如梦一般的度日,迷迷糊糊,越来越愚痴。所以,佛子当抛弃故乡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开示的标准,上根者应远离家乡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远离家乡一个月的路程,下根者远离家乡至少要走四天。现在汉族弟子千里迢迢来到藏地求法,就是这条佛子行为的表现。
3.功德之源依止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静处具有减惑、增善和生起正见的功德。静处自然没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的外缘,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通过闻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无明业惑自然就渐渐地减灭,又没有懒散和邪知邪见人的影响,自己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及精进闻思修等等善业自然而然地增上,自心融入于正法之中从而生起殊胜的定解,能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这恰恰与上述家乡的过失相反。历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静处才有所成就的。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若是想离开静地和上师,那肯定是着了魔,或是尚未如实生起希求正法与解脱的心,自己应该好好地祈祷忏悔。
4.观无常即舍今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时候,自己一生中的亲朋好友都不得不从此分离,辛苦一生从点点滴滴中集聚起来的财物一分一厘也带不走,全都遗留在这个人世间,甚至连自己的色身,在心识迁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在人世间,所以,应看破今生所有世间八法,应当舍弃有漏的色法断除一切执著的分别念,否则,若不能看破,更难放下,放不下则会起执著,执著便是轮回之根,这样便不算是一个从心地上修行的人。以前无论哪个宗派的大德,无论世间的福报再具足,他们也多半是在清净的山上或无…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