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

  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

  土美仁波且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解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衆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恭敬叁門恒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複依于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獲得暇滿大舟時 爲自他渡輪回海

  晝夜恒時不懈怠 聞思修是佛子行

  親方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癡黑暗 抛棄故鄉佛子行

  舍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見 依住靜處佛子行

  長伴親友各分離 勤聚財物留後世

  識客舍棄身客堂 舍此世爲佛子行

  交近彼使增叁毒 並減聞思修事業

  能轉慈悲滅盡者 離惡友爲佛子行

  依止何者滅罪過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比自身 尤爲愛重佛子行

  自亦縛于輪回故 世間天力能救誰

  是故依止不虛者 皈依叁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爲惡業果

  是故雖遇生命難 終不造罪佛子行

  叁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刹那毀滅法

  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爲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生于欲自樂 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 確當交換佛子行

  誰以大欲圖財物 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叁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吾雖無有少罪過 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于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何人百般誹謗吾 雖已傳遍叁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 贊歎他德佛子行

  何人于聚衆人處 揭發吾過說粗語

  于彼還生善師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恒頂戴是佛子行

  貧窮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衆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衆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鹽水 如何享受貪越增

  于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舍棄佛子行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爲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爲幻景佛子行

  欲菩提者應舍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 護持淨戒佛子行

  欲享善樂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于衆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如救頭燃故

  爲利衆生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斷一切煩惱障

  遠離四處無色心 修習禅定佛子行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叁輪 修習智慧佛子行

  若不細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以惑宣說佛子過 以彼減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過 不宣說是佛子行

  貪圖財敬互爭執 減弱聞思修之業

  故于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佛子行

  粗語傷害他人心 失誤佛子之行儀

  故于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煩惱串習則難治 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 鏟除其是佛子行

  總之何處行何事 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 爲除無邊衆生苦

  以淨叁輪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爲利欲學佛子道 顯密經論所言義

  跟隨聖賢之竅訣 著佛子行卅七頌

  吾淺智慧少學故 亦無智者所喜詩

  然以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諸廣闊佛子行 愚鈍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諸聖賢予寬恕

  以此善業諸有情 依勝俗谛菩提心

  無住有寂之邊際 願成怙主觀世音

  《佛子行叁十七頌》是薩迦派大德土美大師(1295-1369)傳世之作。土美大師全名額曲土美桑波,意爲無著賢,薩迦派曆史上卓有建樹者之一。大師出生于西藏薩迦寺附近的"劄迦"父名滾丘巴,母名布卓。五歲開始學習語文、經論,十四歲受沙彌戒,十五歲起先後到著名的伯東埃寺與薩迦寺學習經論,精通了大小五明與叁藏經續,二十叁歲時已因出色的辯論才能而被稱爲"辯經無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贊歎。叁十歲時受比丘戒,叁十九歲至四十叁歲應邀至伯東埃寺大轉*輪,培養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叁歲起在額曲秋宗山洞閉關靜修,曆時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圍,出現了諸如猛獸與野兔一同嬉戲等的感人場面,七十四歲在靜坐中入定圓寂。土美大師一生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揚留下了大量關于菩提心的教誡,著名的有《佛子行叁十七頌》、《入菩薩行釋---妙解大海》。上師法王如意寶對土美大師極爲推崇,曾谕示,通過修學土美大師的論著,能使我們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上師法王如意寶于諸傳承上師前共聽了150多次本論的講解,並要求弟子們必須精通其義。這次講解參照了更桑曲紮仁波切的科判。

  全論分叁大部分:一.初義,二.論義,叁.末義。

  一.初義分叁部分:1.題義,2.禮供,3.立誓。

  1、題義:《佛子行叁十七頌》。即作爲一大乘佛子所應具有的行爲,分叁十七個頌詞闡述。

  2、禮供分兩部分:①略言;②廣言。

  ①略言:"那摩羅格學亞!"此爲梵語讀音,意爲頂禮觀世音菩薩。

  ②廣言: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衆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恭敬叁門恒頂禮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已照見一切法皆無有來去,已經徹見諸法無來去之自性,並恒時精進利樂衆生,故在觀自在菩薩以及與觀自在菩薩無二無別的殊勝上師前,著者土美大師以自己的身語意叁門恒時恭敬頂禮。

  3.立誓句,即表明本論的目的: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複依于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世間所有的暫時安樂與究竟利益皆來源于諸佛,能得如是殊勝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證得的,而修持正法則首先必須明了修持的方法,對于一想修學大乘法的弟子來說,即需明了修學菩薩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師于此處爲我們修持正法者宣說佛子應有的行爲。

  下面轉入(二)正文論義,逐一闡述大乘佛子的應有行爲,共分叁十七條。在內容上分成兩大部分:前行與正行。前行又分七個部分:1.觀想人身難得:

  獲得暇滿大舟時 爲自他渡輪回海

  晝夜恒時不懈怠 聞思修是佛子行

  如今我們已得八無暇十圓滿的人身,這個人身非常寶貴,猶如生死輪回大海中的大船,既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輪回中的其他衆生得渡,但同時人身是無常的,非常短暫,故應珍惜這一難得的機遇,在晝夜六時中恒時不懶惰不散亂地精進于聞思修。

  這裏應注意的是,首先大家不要以爲這只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行爲,因爲我們已經發了大乘世俗菩提心,已是大乘因位的菩薩,大乘菩薩就必須踐履他的誓言,修學佛子行。其次人身是極爲難得的而又是短暫的,借此難得之人身應該選擇做有意義的事,所有有意義的事中聞思修最爲殊勝,因爲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學佛者即便花很多錢,遠來這裏聽一節課也是值得、很有意義的。其它修建寺院等只是聞思修的助緣,並不很重要,古來的大德如世親菩薩、麥彭仁波切等也都強調聞思修才是最爲重要。

  2.應遠離叁毒之源的家鄉:

  親方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癡黑暗 抛棄故鄉佛子行

  因爲住在家鄉親人、怨敵低頭不見擡頭見,對親人的貪心會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對怨敵的嗔心同樣也會猛似烈火,自己難以抑製;又常常與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習氣的熏染,不注意因果善惡的取舍,天天如夢一般的度日,迷迷糊糊,越來越愚癡。所以,佛子當抛棄故鄉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開示的標准,上根者應遠離家鄉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遠離家鄉一個月的路程,下根者遠離家鄉至少要走四天。現在漢族弟子千裏迢迢來到藏地求法,就是這條佛子行爲的表現。

  3.功德之源依止靜處:

  舍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見 依住靜處佛子行

  靜處具有減惑、增善和生起正見的功德。靜處自然沒有貪、嗔、癡等五毒煩惱的外緣,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通過聞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無明業惑自然就漸漸地減滅,又沒有懶散和邪知邪見人的影響,自己對衆生的大慈大悲及精進聞思修等等善業自然而然地增上,自心融入于正法之中從而生起殊勝的定解,能對上師叁寶生起不共的信心,這恰恰與上述家鄉的過失相反。曆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靜處才有所成就的。一個修學佛法的人,若是想離開靜地和上師,那肯定是著了魔,或是尚未如實生起希求正法與解脫的心,自己應該好好地祈禱忏悔。

  4.觀無常即舍今世:

  長伴親友各分離 勤聚財物留後世

  識客舍棄身客堂 舍此世爲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時候,自己一生中的親朋好友都不得不從此分離,辛苦一生從點點滴滴中集聚起來的財物一分一厘也帶不走,全都遺留在這個人世間,甚至連自己的色身,在心識遷移之時也不得不舍棄在人世間,所以,應看破今生所有世間八法,應當舍棄有漏的色法斷除一切執著的分別念,否則,若不能看破,更難放下,放不下則會起執著,執著便是輪回之根,這樣便不算是一個從心地上修行的人。以前無論哪個宗派的大德,無論世間的福報再具足,他們也多半是在清淨的山上或無…

《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面對痛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