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学理法(白云禅师)

  因明学理法

  白云老禅师

  

  前言

  因明、梵语:悉多费陀。译义为明因的意思,故译作「因明」;是学乃论理科学,立「宗、因、喻」三支法,慎审其「理和事」的正偏与实虚境况。

  因明、引三支而究竟三量,所谓「现量、比量、非量」者是。

  因明、缘起于释迦牟尼佛之前,由足目仙人开创;世尊入灭,后有大乘论师陈那开发,著书名:因明正理门论,是新因明论成为学理之始。

  复次,有商羯罗主,造「因明入正理论」,为悟入因明正理门论之学科;迨至中国,唐、玄奘大师翻译成中文,而后皆以此论为蓝本,多位尊宿、包括窥基、智旭等大师作疏,阐述是论之要旨。

  今言「因明学理法」者,系研读「因明」多种论疏的心得,提供远诸汉学,近之语体的现代人,俾资于「因明」容易悟入之便。 

  

  

  论原理说

  因明立三支法:

  宗:声无常。

  因:所作性。

  喻:如瓶等。

  

  

  因明设三量法:

  现量:镜中像缘。

  比量:见烟知火。

  非量:分别取舍。

  

  

  综合原理说

  宗、现量:法相。

  因、比量:唯识。

  喻、非量:菩提(烦恼)。

  复次例:

  现量、宗:资讯。

  比量、因:历史。

  非量、喻:典籍(经书)。

  

  

  原理能所说

  宗、现量:立,果报。

  因、比量:能,修养。

  喻、非量:所,功德。

  复次例:

  现量、宗:女人。

  比量、因:母亲。

  非量、喻:孕妇。

  

  

  原理因缘说

  宗:人我,法我。

  因:业作,道行。

  喻:烦恼,菩提。

  现量:已知未知。

  比量:能所契应。

  非量:无始缘起。

  

  原理因果说

  宗:苦乐果受。

  因:善恶行为。

  喻:六道众生。

  现量:贫富贵贱。

  比量:凶吉顺逆。

  非量:业作轮回。

  

  

  论文之理法

  能立与能破 及似惟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惟自悟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释法要:

   能立当识真能立,立宗旨是大前提。

   能破当知真能破,明因义是悟入境。

  似立破即相似理,从果报事设例喻。

  现量设人我与法我,立法相为宗旨。

  比量识业作或道行,因唯识而了别。

  非量举菩提和烦恼,谓菩提即烦恼。

  因此,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等,可以令他得悟;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似比量(非量:不同于现量,亦不同于比量,而相似于现量和比量者)等,是令自己得悟之法。

  如是要义,综合四门令他悟,四法而自悟,乃总摄诸论之悟道妙理;然、何言总摄诸论之悟道妙理?基于一切论义虽多,但总不出「立破」与「衡量」的范畴,而显佛陀教诫于法义的真实性和饶益性。

  

  论文之理法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

  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释法要:

  宗、是大前提,是能立;明因义,例喻而开发悟入的诱因;令使疑问者,走出迷津,如理了事,于事而得解惑。

  

  论文之理法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释法要:

  宗:所立之义 如声是无常

  因:立宗理由 为所作性故

  喻:成宗譬喻 譬喻钟瓶等

  于事是宗,真能立;于理是因,真能破;举证是喻,极能立能破。例:

  宗:法相、果报、事。

  因:唯识、作因、理。

  喻:烦恼(菩提)、业(道)、行为。

  所谓极成有法,即是极为明显的事相,缘此事相而立宗旨;但事相仍有差别,如涉及情、理、法的不同,亦即同事异理,因人分别而起。

  至于自乐为所成立性,肯定于人的自我意识所立有为法而为宗,其所立宗旨,依自乐能立故;所以,成立的内涵,个人好恶与根性,以及所具备的修养,往往差别有高下深浅的不同。

  因此,于人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藉三支和三量的学理,很容易发现唯识法相学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微妙甚深理法,彼此关系的确定性。

  

  论文之理法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释法要:

  宗:钟表等,普遍性的认知。

  因:计时器,同异分别效用。

  喻:白天夜晚,日中中夜。(十二点)

  钟表是计时器,是所作因;钟表种类繁多,式样不一,价值贵贱,往往因人因事而异;无论如何,总归是一种计时器。因此,可以发现,当使用钟表时,其目的是什么?是时间的珍惜者?是徒耗光阴?抑或是与时间作竞赛?还是因时间而不得已做奴才?!

  

  论文之理法

  云何名为同品异品?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

  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释法要:

  宗:所立宗法,其义均等,如钟表。

  因:同品异品,效用相同,计时器。

  喻:白天夜晚,日中中夜,十二点。

  立法、即是立宗。无论所立,止于事相,或谓前提,也就是法相的建立,依事物而有宗旨,或立言旨趣,故说意义均等;但是,其义均等,究竟因性,仍有同与异的分别。如钟表之类,有挂钟、座钟、电子、闹钟等;于表,有怀表、手表、码表等;加上液光、数字等,钟表在大体上,则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何云同品?从事相说名字相,概念上相同;如钟表,或言饭菜、饮料等,故立宗旨说无常性。

  何云异品?从法相说名字相,分类各异;如不同的钟,不同的表;如不同的饭,不同的菜,以及不同的饮料;故究其宗旨而有常性。

  设例:

  宗:饿了吃饭,于所立无常。

  因:饭菜有营养,究因有常。

  喻:吃饱了会消化,饱饿差别。

  因此,吃饭,其义均等。于事相,饭菜有同异之别,故立宗于性无常;于法相,饭菜有营养成份,故究因于性有常;所设喻,反应宗与因所论之理契合故。

  论文之理法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释法要:

  宗立所作性,是无常。

  勤勇不断,所发起的、于同品肯定是有常性;于异品作用变化、遍计所执、究其因性,仍然无常;故说从宗在事相,从因在法相,认识了别之后,说是无常性。

  譬喻:吃饭是事相,营养是法相,饱饿是变化的作用。

  宗:事相,无常性;同异、缘于究因。

  因:法相,从当下的有,究因所发,仍归是无常性。

  喻:饱饿之相,吃则相饱,消化则相饿;变幻无常。

  论文之理法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

  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此中言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释法要:

  宗:瓶等物器,事相建立;撞击瓶,有声法相建立;同法是常,异法无常,见作是常,所作无常。

  因:虚空之相,事相显空;风云现,有物、法相类辨;同法事常性,异法法无常性,见作有,所作无;究竟如有非有之因,总归无常。

  喻:瓶与声,虚空与风云。

  因是之故,瓶是事相,击之发声,声是事相;瓶和声,是同法;藉事相而究其因,是异法。故说,法相因事相而显理,有常与无常,兼具同法和异法;于中,所见非作,是有、是同法,是常;所作发性,是无(非有)、是异法,是无常。

  虚空与风云,虚空相无,风云现相有;虚空和风云,所见是事相,是同法,所作是法相,是异法。因此,虚空相是常,风云相起,是无常;所见是常,所作发性是无常。譬如所见非作是有,是同法;所作发性是无,是异法。而同法之有,宗立究因,是非有;异法之无,究因立宗,是非无。

  论文之理法

  已说宗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

  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

  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释法要:

  宗:无明--迷惑、无奈,能出离?!

  因:贪瞋痴慢见--修戒定慧三学。

  喻:烦恼--转化成菩提。

  立宗、见非,有常与无常,有同有异。

  宗法、所作,非有非无常,见作分别。

  见因、自我,有业与道分,有同有异。

  因法、净我,非业非道分,业道内涵。

  例喻、等觉,业净道无分,有同有异。

  喻法、觉分,声闻与菩萨,果受境用。

  论文之理法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释法要:

  乐、自发性,自我成立者。

  相违理法:

  现量--现前所见,能知而立;知有深浅,修养差别,如人类的计较执着。

  比量--类比知见,广狭多寡;见闻资讯,筛减差别,如外道的的模仿偏执。

  自教--内明规范,传统旨趣;个人根机,知识差别,如宗派的强调风格。

  世间--时间空间,缘境不定;迁流变化,契应差别,如种族的惯性特色。

  自语--业力所使,知见纷纭;处境呼应,教学差别,如世间的见仁见智。

  极成不成:

  能别不极成--能分别,不一定能行;能行不一定能成。

  所别不极成--所分别,不一定真实,界处立场多异趣。

  俱不极成--能所分别,起于心识作用…

《因明学理法(白云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