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蜜帮助我们。佛法就是告诉我们,用安忍的方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在业的因果感报中,不断往前走。
色身的维护比较好忍,法身的培养的确很难。因为法身是从「业」中去突破而得道,或是说成佛、成菩萨;那就必须转凡入圣,转业成道,人的业要清净,无明要明了,烦恼也要突破,这中间有多少需要我们去行忍?所以学佛刚开始发起一份道心,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怎么办﹖佛法告诉我们要去行忍,忍不下,就把它当成一种磨练、考验。不论磨练或考验,都是忍的行为。因为人不免以自我意识去面对问题,难以安稳、祥和的心去面对问题,也可以说面对问题时,是最沉不住气的时刻。
所以除了「布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功德,饶益众生外;其实「行安忍」,也可以饶益功德。为什么﹖能忍,不仅可以不伤害别人,也可以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如果说,行忍时,我不伤害别人,自己却受到伤害,那就是把忍上的「安」字舍弃了。我刚说过,安是安详、安稳地去做,只要我们能把握住自我意识,那行忍波罗蜜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其次再谈「持戒」,究竟「戒」是什么﹖怎么去持﹖我把戒解释为「不犯」,不去侵犯即是持戒。侵犯就会造成伤害,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如果你做到不侵犯,你就能持戒。
在家学佛,从皈依三宝之后,就要慢慢学戒。基本上有五个戒待学,第一个是不杀生,有许多人误把它当作是吃素。吃素是不是学佛﹖吃素以后,就不会有别的杀生行为吗﹖我们晓得,当我们的两脚往地上一站,或走路时,你知道地上有多少生命丧失﹖你说有没有杀生﹖譬如说蚊子咬人,我们看见了可以把它赶走;如果你在睡觉,蚊子咬你,凭自然反应,把手伸过去,将蚊子拍死了,那是不是杀生﹖
我们要了解,不杀生的目的是培养慈悲心,佛菩萨讲究「慈悲为怀」,杀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不杀生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吃素,不是说不可以吃鸡、鱼、鸭肉,佛菩萨慈悲为怀,不管任何生命-无论有情、无情,甚至非情,都需要维护,要用仁慈悲悯的心去面对,不要去伤害、杀死它。所以戒是不侵犯或不造成伤害。
第二戒是不偷盗,不抢或不偷人家的财物,也就是不侵犯人家。
第三戒,以在家五戒而言是不邪淫,男女之间,夫妻的正常关系是容许的。邪是不正当的意思,而夫妻是名正言顺的一种伦理关系,我们为何要反对它﹖所谓不邪淫,是不可以有夫妻以外的男女关系发生。如果发生即是邪淫,就会造成侵犯。这条戒讲得深入些,如果夫妻关系过分,或者超越正常行为,都叫做「邪淫」。因为「邪是不正当,淫是多的意思」,在不正当又过分的情形下都是邪淫。
所以在家学佛,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不要误解了「不邪淫」,因而造成夫妻失和,家庭出问题。在此我要提醒各位,即使受过在家菩萨戒,而且还必须受过八关斋戒法,也只是告诉你,一个月只要八天像出家人一样,也就是说如果您受过菩萨戒,一个月只要有八天时间,像出家人一样过日子,您的菩萨戒就很完美了。所以很多人不能把握戒律要求、错解戒法,往往造成很多家庭障碍、个人烦恼。
我们再看第四戒,不妄语。不妄语,是不能以不实在的言语去欺骗人家,伤害人家。如果话虽不实在,可是能帮助他人化解问题,是可以方便的。所以有人受了五戒,问我:小孩喜欢吵闹,讲一些不实在的话,告诫小孩,算不算妄语﹖我跟她讲你先告诉我,你是为他好﹖还是为他坏﹖他说:当然是为他好。既然是为他好,就可以方便,这种妄语叫做方便妄语。这种方便有个大前提,其结果是饶益性的才可以,但绝不可利用这种方便,而造成伤害,这是必须要把握的。
其次饮酒的问题,很多人说酒是五谷、杂粮做的,都是素食的,为什么不能喝﹖问题在于酒喝多了,会丧失智慧、丧失灵明,还会做出许多有关杀、盗、淫、妄语等违反戒律的情事。所以「饮酒」也叫「遮戒」,因为它会遮掩你的智慧,遮掩你的灵明,使你违反许多戒法,这才是不饮酒的戒律。有人曾问我,如果受过戒的人,手拿着酒器,五百年会没有手。问我是否有这种事﹖我先问他:你拿酒器干什么﹖如果你是个调酒师,必然会拿许多酒器,难道将来五百年都会没有手﹖所以不能这样解释。在家学佛,千万不要学出家戒律,出家戒律非常严谨,要求非常多。
饮酒戒是告诉你,喝酒会使你丧失智慧、丧失灵明,破坏前面所提杀、盗、淫、妄语等戒法,这才是它的意义。持戒的「持」是恒久保持的意思,不管是人或事物,恒久不去侵犯即是持戒。
接着讲「精进」,精是选择最好的;进是往前面走;也就是说选择最好的,往前面推进,不停滞或后退。有一句话说:「道如逆水行舟」,也就是说修行办道,好像船逆着水行走,要不断的往前划,一旦停下来,便会被水冲退,精进就是这种意思。选择最好的道理、方法,而且能帮助你提升修养,增上境界,那才是精进,并不是说三天打鱼,十天晒网。
有些道友一发起道心,几乎饭可以不吃,什么都放下,好好用功,甚至累倒了、病了,都不休息。尤其在家居士,常有这种现象,每天忙着赶场。除了家庭或职业工作上的事务外,自己还安排了一些学佛的功课,每天忙得团团转,这能不能叫精进?似乎是有精进的样子,可是他不能叫精进,因为精进必须选择最好的,必须能提升修养、增上境界。
比如有人喜欢打麻将,连打了三天三夜,这算不算精进呢﹖所以我们要把握「精进」的实义,选择最好的行为,才能够提升您的修养,增上您的境界。尤其是不要以赶场的方式去修行办道,道心发起很容易,但要能维持长久才可贵。
我们知道细水才能长流,若是山洪暴发,来得猛,去得也快。所以说精进必须以正念、善行为前提,才是正当的选择。
接下来讲「禅波罗蜜」,「禅波罗蜜」即是「禅那」。从三昧、三摩地、奢摩他,到毗婆舍那、三摩钵提皆是禅那的范围,圆觉经里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道的修养,如能行禅波罗蜜,就能运用思想,还能发挥智慧。所以我对禅作这样的诠释:
「禅」是一种思想的激荡,是一种潜能的表现,所展现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潜力的极致发挥。「禅那」与「禅定」不同,谈到「定」,很多人误解,以为腿子一盘,两手一捧,眼睛一闭,坐在那里不动,就是不乱,就是入定。入什么定﹖入「不乱定」,那您乱了什么﹖甚至于还有人把修禅定,当成一种玄妙奇怪的修养。
譬如说,入定之后,头上会冒金光,灵魂可以出窍。认为如此,他的禅定功夫就很高,其实这不叫禅定。如果坐在那里不动就叫做定的话,我们看看土地公,庙里的神明,摆在那里动也不动,好像都入定了,那不叫做「定」。「不乱」-要问为什么会乱﹖在会乱的时刻,你能不能做到不乱﹖能!那是需要修养的。儒家说:「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要有相当的修养才能做到不乱。
佛法谈定,是讲不乱,它是告诉您为什么会乱,在这种乱的时刻,有什么道理方法,能帮助您做到不乱,那才叫做修定。这并非修禅,因为禅是要运用思想,发挥智慧的,很多人把禅放在一种很玄妙、深奥的意境里,目前佛教界,某些禅师们总会讲一些古古怪怪的话,认为那就是禅机。譬如说:「饱就是饿,饿就是饱」。「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究竟他在说什么﹖谁都听不懂,其实,禅是可以讨论、可以研究、修养的,有如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它有道理、方法可循,所以从三摩地直到禅那,都是禅的范围。
六波罗蜜法中最后一个是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中文是智慧的「慧」,可是有许多人把般若当成智慧的连贯词,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智与慧在梵文中是分立的。智在梵文中叫「阇那」,是知识经验。事实上,知识经验就是一种智。而「般若」是慧,是把总合的知识经验表现出来,发挥成为一种力量,而结果是有普遍饶益性的,那就是慧。所以般若和智慧不能同时混为一谈。
我们看心经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刻,能行观于自在。这种修行觉悟的人,必须于般若之行,要深入去做。后面一连串的道理,就很容易相应于为什么般若说是慧,为什么说是运用累积的知识经验,把它发挥成为力量了。我们还要知道,慧是依据自己具备的知识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力。你的知识经验愈少,表现的慧力就薄弱;你的知识经验愈丰富,表现的慧力就愈多;你的知识经验愈精炼,表现的慧就愈圆满。这里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知识经验,只是多与少的差别,因此各自所表现的慧,就有高低。以慧而言,它的最高境界是「圆慧」,就是圆满的智慧,像释迦牟尼佛的慧。依「阇那」而言,他的知识经验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当然他所展现的慧,就能圆满无碍。
所以学佛者修行所得的结果,也因此有许多的差别。譬如说以声闻乘来讲,除了三向一果,甚至还要从二十七贤位开始,这里面都是智与慧完成的结果。要到达菩萨的境界,也有十个层次,从初地到四地是变化位,从五地到七地是提升位,从八地到十地是等觉,(相当于佛的境界),是增上的境界,这是因慧的表现不同,最后要达到佛陀的境界,才是圆满智慧的境界。
六波罗蜜法,是六种方法,究竟有什么用呢﹖以布施波罗蜜来讲,维护色身,培养法身,不仅对自己有益,还可以帮助别人。再说安忍,因人处在人与事的现实环境中,总有许多让我们难以承受的,如何能很祥和、安稳地面对,并能化解问题,就必须要能行忍。再说人难免会犯错,难免会造成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需要有戒律来约束规范我们。
无论布施也好,安忍也好,持戒也好,在面对人与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选择好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增上自己的境界,那就需要精进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放逸、懈怠。然而我们具足这些并不够,还需要运用思想,发挥智慧,使我们不管是行忍、布施、持戒、精进,知道所做的是否已达到某一种境界,是不是正当﹖是不是有偏差﹖所以需要「禅那」波罗蜜来帮助我们。
但此刻难免还会有自我意识,所表现的也不一定圆满,所以还需要有「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六波罗蜜法确实是戒定慧的化身。所以我们想要行菩萨法,修菩萨道,就必须从「六波罗蜜法」着手去实践,并以之为依归,才能有圆满的结果。
今天,我作很简单的介绍六波罗蜜法,最后谢谢各位。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