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答案,这答案的本身,还是有问题,绝不是说你提出问题,告诉你答案,你的问题就化解了!
各位做老师的最起码知道,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就像我经常讲的,乘法是倍数,为什么一乘一还是一?为什么一乘二还是二?可是二乘二是四。四乘四是十六,如果再往复杂一点的数目字去思考,这问题就大了!然而,算术、数学都是人为衍化出来的。世间的法,本来就有缺失,并非是零缺点,那么的完美。
佛法是针对世间相对的,去认识它,从相对中去突破,这要怎么做?例如要明辨是非,不参与是非,对于「是」、「非」,你要明了、要辨别,可是不可以参与,是不是麻烦来了?既然要明辨,又不能参与,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记得,这中间还有一个「我」在!因为人人都有一个我。
假使说我们要明辨是非,涉及到是非,只有两个人,如果自己也要参与,就变成三个「我」了!怎么样能够在自己以外的两个他我,去认识是跟非?学佛最怕的是常常忘了自己的我,就像卖卫生棉的广告,好得不得了,好得忘了那个「我」。
如果以学佛的心态去看问题,要知道,还是自己「我」的问题,不是人家那个我的问题;譬如烦恼,人家讲一句话,可能不是讲你,你会联想到,可能就是在讲我。人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他毁谤我,我很难过;既然是毁谤你,为什么要难过?毁谤不是事实嘛!居然还难过;可是,每个人都很可爱,情愿难过,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我显现了,可是这个显现,不是去分析对方的毁谤,而是以对方发出来的声音,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方式感受,好像受了伤害。
人有的时候,还有更可爱的地方,譬如在办公室,你要签名或做什么……,可能没有带笔,人家桌上有笔,就顺手拿来写,习惯性地往口袋一放,走了。假使这个人说:「你怎么做小偷?」你不会难过,最多说:「对不起,我以为是自己的。」他已经说,你是小偷了咧!为什么那个时刻不会难过?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事实,我真的拿了你的笔。人家毁谤你,不是事实,反而难过;是事实,反而可以道歉、对不起,这是人很不可爱的地方。
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的道理方法,几乎都是用譬喻的方式,很多的故事,都是世间的东西。唯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他提出道理、方法使你去认识问题,从相对中间去认识、了解、突破,才是出世间,出离世间什么?出离世间的问题,也就是化解问题。
知识经验人人都有,能不能化解问题?要看本身的知识经验有多少。当然,这要看本身平常的修养,就像「学」这个字,它是指搜集资讯,再加以整理,转变为自己的;简言之,搜集资讯是吸收,吸收而后消化,消化了才属于自己;如果只是别人的,那永远是别人的。
因此,我常说:学佛不要学人,像某某大师、某某长老,不得了,尤其密宗里面的上师、仁波切,甚至于活佛,讲到「活佛」,我常会想到,难道还会有「死佛」吗?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学佛,那不是学佛,是学人。
在座的都是老师,如果自己不念书,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拜孔老夫子,你不可能成为贤人、圣人,也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了解「学佛」,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于涅槃经中告诉我们,他入灭以后,依法不依人,以法为师。他没有告诉你,要以我「释迦牟尼佛」为榜样、为老师。
像现在寺院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中国人提倡出来的,他跟我们一样来到这世间,唯一不同的地方,他学习了圆满的智慧,可以化解任何的问题,是显现圆满觉悟的一位成就者。用这种方式去看,就不会像有些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手上慎重的捧着经典,而不好好的研习,难道就懂得它里面的道理方法吗?
你们常看到很多的寺院,把大藏经放在大殿两边漂亮的柜子里,还用一把锁锁上,怕人家偷,假使人家偷了,就没有法宝可拜!可否想到,经典是要去看、去钻研的?这都是怪现象。还有,假使你看到藏经柜没有锁,把玻璃门拉开,还没碰到经书,就有人跑出来说:「不可以」!
我们常常看到所谓的天才儿童;是不是生下来,从来不教他,就那么能干呢?一定是父亲、母亲加上学校的教育,他学习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容易理解,才能成为天才儿童;如果从来没有人教他,天底下没有天才儿童。
通常孩子小的时候都很乖巧,几乎你要怎么样,他都可以怎么样,可是到了生理上开始成长变化,慢慢就开始反抗了,反抗到什么时候呢?国中二年级,此时几乎变成了叛逆期,他甚至还会骂父亲、母亲「你好土」,那是为什么?孩子没有变,你的教育没有变,环境也没有变。
我们人一生中有两个生理期,一是成年的生理期,一是进入中年的生理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可是一旦面对问题的时刻,或成长的生理期,或中年进入老年的生理期,你将会发现,人反而忘了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那是为什么?因为忘了自己的「我」,这时候,一心一意摆在对方「我」的身上。因此,学佛不是叫你去否定这些现实的种种,现实本来就有些问题存在,而是当问题显现时,该怎么去面对?
所以,佛教提出三无漏学:戒、定、慧,为什么要谈这些?因为戒定慧都是些知识经验、道理方法,如果能吸收,消化,转变成为自己的,你就能时时刻刻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对别人可以,对自己当然更是可以了。因为,佛法是讲自利而后利他,自度而后度他。如果说世间法是相对的、有缺失;而像我刚刚说的,佛法完成之后,是零缺点、没有缺失,它是绝对的;我们常看到寺院里面,写着「不二法门」,其实它就是谈「绝对」的意思。
其次,还要提醒各位,刚刚谈到突破的问题,突破在经典里叫出离,什么是出离?一定是面对问题,跟问题打交道,能够突破问题,从中转出来,才叫出离。譬如离苦得乐,不是叫你逃避苦而追求乐,而是从苦的中间去认识、去了解,最后能够突破,你的苦就化解了,得到的结果是乐;不是于苦与乐相对中,叫你选择乐而舍弃苦。
苦、乐是相对法,善、恶也是相对法,从相对中间去认识、去了解,凭什么去认识、了解?那就要学佛,也就是要学觉悟的道理方法,能帮助你觉悟的道理方法,才是佛法,才有出离的机会,突破的机会,这是在概念上先要有所认识的。
再者,还要谈一个名词,学佛的人、或佛教徒都很在意的一个名词:回向、回向功德。我们一般都听说,做功德要回向,回向之后,你的功德变得愈大,好像是魔术师,佛法那里有这种讲法。功德要回向,是不要你执着于功德,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个重点,功德,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修养化成为力量,才叫功德,这里面包括精神的、物质的。
事实上,回向应该怎么解释?我刚刚说的就是重点,用白话讲,大家最容易了解,把你既得的利益,给与更多的人分享,就叫功德,也叫回向,也就是回向功德。即是把你「既得」的利益,是什么?不管是精神的、物质的,本身拥有的知识经验,拥有的财富都在内,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且是种利益,不是造成伤害的,给与更多的人分享。
在座的各位,在学校几乎都是在做功德,只是你没有发现做了功德,有没有回向?所谓有没有回向,是不是你执着于功德?可能大家马上产生一个意念,我是不是每天下课,还要做回向呢?其实不是讲「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这不叫回向,真正的回向,是什么?很简单,你今天教了一天的课,的确学生应该学的,你教了没有?学生理解了多少?如果你发觉还有缺失,第二天自己去弥补那些缺失,这整个过程就是功德回向。
我们回复到佛教本身的做法,我们讲布施,大家都知道,好像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另外还有无畏施,是不是有三种?其实,布施只有两种,为什么我说只有两种?物质、精神可以给与人,无畏怎么给与人?拿什么给与?其实是说财施、法施这两种布施的行为,你要具备无畏的精神,要无所畏惧;所以不是三种布施,只有两种。这种无所畏惧是什么?它包含了连续性,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持续的做下去,因此,一定要了解布施有两种,这两种行为要具备无畏的精神去做。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刚刚谈功德回向,在座可能有很多受过菩萨戒,当你受完菩萨戒之后,回到家里有没有发觉,很多做不到?这种事特别多。很多人听人家讲受菩萨戒的功德、增上功德,就糊里糊涂去受菩萨戒,受回来后,做不到。有的人跑来问我:「老师父,我怎么办?」我说:「什么怎么办?」「人家说:受菩萨戒很好,我就去受了,可是很多做不到,怎么办?」我告诉他一句话:「谁叫你受菩萨戒,你就去找谁。」做不到,你受它干什么?最后是知法犯法咧!
所以我们谈修行办道一些很平常的事,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譬如说皈依三宝之后,马上就去受五戒;通常我只赞成皈依三宝后,先学戒,不要受戒,先去学,认为自己能做得到了,再去受。因为在家修行,三皈五戒里有这种方便,先去学五个戒条,学会一个,你自己就在佛前自受。
自受,是怎么受呢?譬如说不杀生,我能做得到,的确永远都可以做得到,就在佛前说:「从今天起,我开始受不杀生戒」,你就自受了。五个戒条,一个一个都能做到了,然后才到戒坛去受戒。譬如:在家居士参加共修,先学习戒律,回到家,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其实不只是戒律,就像学佛营,大家也是想学一些东西带回去,慢慢再去认识,去修养,你们来这里,只是搜集资讯,带回去消化。
许多事情像发愿,认为这个功德最大,常常有人发此愿,我出家,将来要盖个大寺院,供养很多出家人,让他们修行办道;我说这叫大妄语,你现在根本做不到,是不是妄想呢?发愿是要依于现在的条件,能做得到,表现出来的,才能叫功德。
谈到布施,我讲几句挡财路的话,很多人都会骂我,但你们不会。以前我举例说,要布施、供养,不要听人家说布施得愈多,功德就愈大,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布施、供养,不是跑到寺院去比谁的钞票多,而是要量力而为。佛法有个大前提,也是它的宗旨,不可以造成彼此的伤害,只要有任何一方造成伤害,这种行为就不可能完成功德;所以我说,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
以布施功德来讲,譬如你是一家之主,赚钱养一家五口,一个月赚五万,这五万块钱,虽然是你一个人赚的,但是不要忘了,其他四个人与你是一体的,这五万块他们都有份。如果你想做功德,明天、后天、或是那一天,要到寺院去做供养,布施五千元,我赞成五个人开个家庭会议:「我提议准备五千元去布施供养,你们有没有意见?」因为这五千元,只有自己赞成,一千元有功德,因为你要做嘛!如果其他四位,有一位说不,你只能做四千元,如果有两位说不,只能做三千元,就这么减,最后大家都不愿意,你只能布施一千元。你不能说:「老子赚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那是不可以的。我想在座都会有这种感受,可能一部分说到你们的心底。
所谓造成彼此的伤害,往往我们想要做功德,说不定功德的目的没有达到,已经先伤害了!我不晓得在座的家庭里面,有没有这种情况?譬如有的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或其他的宗教。假使一个家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你要供养佛法僧,他要捐献上帝,不可能走在一起;即使他们没有其他的信仰,你也不能够一手包办,我下个命令就这么做,那不能完成功德。
虽然我这些话,讲得好像不通人情,都是一家人,何必要这样嘛!但不要忘了,你是学佛的人。释迦牟尼佛强调众生平等,这话人人都能够接受,就像做老师的会劝家长,对你的小孩,有的时候要做老师、父亲,或母亲,可是不要忘了,当某个时刻,你还要做他的朋友。
佛陀说的一句话「众生平等」,佛教里面平常的一些名词,很多人都会念,怎么运用它?怎样把它摆在问题上,去化解问题?包括自己、别人的,这都是我们学佛必须要把握的一些概念,也是一些重点。
明天以讨论问题做总结,以我的经验,通常讨论问题,只有少数的人会提问题,而多数有问题的人,可是不想讲出来,怎么办呢?依我的作风,可以用纸条先写好,明天一开始,先解答口头提出来的问题,然后再解答纸条所提的问题。
难得在一起,在学佛的过程中,难免有些问题,可能你的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通常听一个人讲是有限的,个人提出实际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研讨,就可达到回向的目的,我们谈所谓的尊重、珍惜,我不想把佛教的一些名词,摆一大堆在这里,归纳为结缘、随缘、惜缘,然后你们大家一起分享。
我介绍佛法,很少用那种方式谈,如果各位看法界卫视,我介绍经典,很少在名相上打转;因为,那都是些知识经验、道理方法,怎样把这些融合在现实生活里,能用得上,才叫佛法;如果用不上,那不叫学佛,最多只能说是一位佛教徒而已。
所以说做个佛教徒要信佛,也要做个学佛的人,才有机会成佛;我们只信不学,那只是依赖,依赖是有限的,唯有自己才能够使你的智慧愈来愈高,你就有觉悟的机会,时时刻刻都可以得到利益。这是我八十余年的学佛过程,以很简单的方式呈现,大家能把握的话,就比较容易悠游法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91年暑期教师学佛营
《尊重与珍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