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心▪P3

  ..续本文上一页那就是明心;绝不是一般所讲的明自本心,我本来就有佛性,因为,「性」就是谈佛性,心就是谈我,我本来就有佛性,所以,很多人认为我就是佛;最后可能?做个真正具备道德良心,堂堂正正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经典上说,众生皆有佛性,心即是佛,不就是明心见性了吗?问题是明了什么心?见到什么性?

   尤其,我们最大的毛病,动不动就探讨过去世,我不懂过去世,就会请教别人,讲给你听,真的还信那一套,完完整整地接受;再不然,问问未来,他就告诉你未来,可是不跟你谈现在。很多人的确很聪明,为什么?谈现在,你有问题,我没办法;谈过去,反正你不知道;谈未来,你也搞不清楚。因此,谈现在,你有问题,该怎么办?要像佛陀一样,至少我们是学佛的人,知道佛陀有很多的道理方法,而且实际地修行、体验,虽然不具备佛陀的智慧,至少我们从他的智慧中得到了很多。

   如果各位在家里喜欢看电视,有八、九十个频道,你们计算一下,看相算命、讲命盘、灵异事件、讲鬼的,胡说八道的愈来愈多,而且节目广告卖得很好,为什么?我在这里说句自责的话;因为,佛法不够普及,但佛教却很热闹,可是我们要了解佛教虽热闹,你没有从中发现它的饶益性?有没有得到了利乐?对生与死的问题有没有帮助?对现实生活有没有帮助?如果没有,那不叫学佛,即使你信佛,也只是位佛弟子而已。

   所以,我提醒各位,人必然会与人、与事打交道,既然会打交道,就要注意几个事项,包括家里面、办公室、学校、任何的社会团体,甚至于地方首长、民意代表,都离不开人与人、人与事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知道,佛法说得夸大一点,最高的境界是随缘;如果学佛的人不随缘,一定会觉得不自在,只有随缘才能自在。可能大家会讲,随缘是不是随波逐流?不是的,随缘是什么?恶缘不受污染,善缘不起分别。

   当然,随缘就要有结缘的机会,结缘讲究结善缘,千万不要结恶缘。结善缘最好的办法,讲话的时候,少讲一句,如果你勇往直前的话,不妨停下来;可是千万不要往后退,因为往后退,就没有结缘的机会了!多讲一句,这个缘会跑掉。

   我们究竟怎么着手,才能真正结善缘?并不是叫你主动找人,说某某,我跟你结善缘;某某,我跟你结恶缘,不是这种意思,因为前面有随缘,随缘就有机会结缘,这是一个顺序。

   一般谈结缘太狭隘,不够广泛,如果说得比较不好听的话,我们结缘往往比较自私,其实缘的层面很广;学佛的人千万记住,结缘不是去勉强别人,因为,勉强别人就变成攀缘!前面说随缘,有缘就可以结缘,一旦结了缘,还要惜缘,珍惜这一份缘,这是一些概念。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戒定慧三学,最简单的解释:

   戒:不犯,即是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受到伤害。

   定:当自己会乱,情绪把握不住的时候,能够慢慢沉下去,但不是叫你勉强压制,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即是定。

   慧:当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行为表现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聪明,以为天下人都是傻瓜,因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智慧;也就是说身口意的行为,一定要及时面对自己、把握自己,不要表现出愚痴的行为;而且,不要任由它造成别人认为,欸!这个人……!反而变成一种瞧不起、鄙视。

   谈戒、定、慧,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把握,怎么去把握?自己真心的想帮助别人,当发现别人错误的时刻,你认为是错,可是对方并不一定这么认为,这是自我意识表现的时刻,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诉对方。

   用自己的方式,很可能引发别人不欢喜,为什么?譬如我是一番好意、说的是实话、也没有骗你、都是为你好,这叫自己的方式。有没有想过忠言逆耳这句话?其实忠言并不逆耳,而是听的时刻,忠言变成孙悟空的紧箍咒真言了!一念就叫人受不了,为什么?很简单,你是用自己的方式,最容易造成伤害,不要以为是一份善心、菩萨心,可能表现的都不是。为什么?你讲出来的话没有错,可是听的人,感受你的语气、文字的内容,是在教训他,他怎会受得了?他会欢喜吗?

   佛法中有爱语摄,爱语是什么?爱语就是善巧、方便、柔顺的语言,这些言语表达很柔顺。我们常自以为是为别人好,如别人不能接受,就会回答一句像台湾话所说的「好心被雷亲」,再不然就是「狗咬吕洞宾」等言词。其实,有句话「将心比心,就是佛心」,为什么这么说?当别人用同样的言语,同样的问题跟你讲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同样会受不了;因此,我们常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你为我好,我知道,难道就不能好好地讲吗?

   为什么需要戒定慧?为什么戒贪瞋痴?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贪瞋痴,而是要学戒定慧,自己具备了这些条件,然后化解贪瞋痴,不是拿武器打敌人,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贪瞋痴。

   如果家庭常发生问题,在于「心」没有调理好,小孩还不懂事时,好乖、好听话,什么都好,慢慢长大了,好像有点变了,到了国中二年级左右,这孩子简直不像我生的,在座的都知道,那是叛逆期,生理的变化期。每个人都是过来人,为什么不能够去调理?可能会说,你小的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甚至于还会骂自己的孩子。

   人有两个生理期的转变,一是由少年变为成年人的生理期;再则就是中年进入老年的更年期,在这两个期间,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讲?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座的都懂得这些道理,可是有个问题,为什么一面对问题的时候作不了主?真正讲起来,那是没有修好戒定慧。

   所以,我说修戒定慧是要去学,学了,要慢慢去做,怎么做?还是从自己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上面去着手,这三个东西是你的心表现的工具,因此「调心」,调什么心呢?如果在座的有钢琴调音师,就知道调心,像调钢琴的音一样,要调到什么程度?这些话自古以来都有,只是不以钢琴做例子。

   调弦,管弦乐的弦,我们晓得,调音要非常有耐心,人就是耐心不够,为什么耐心不够?自我意识太强,自我意识怎么形成的?习气所致,习气来自哪里?还是来自于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所谓唯心所造,唯什么?唯自己的心所造,你要造业也可以,可是要转变为道去修行呢?还是可以,只是要多知道些佛陀的道理方法,如果完全不知道佛陀的道理方法,盲修瞎练,那是没有机会的。尤其在家居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除非退休了,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专门从事这些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看人、看事,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些启示,发现道理方法,就是「悟」。

   刚刚说,开悟没有什么了不起,随时都有机会,问题是,你有没有把握佛陀的道理方法在哪里?佛陀的智慧在哪里?并不是在经典里面、不是在大雄宝殿、也不是在禅堂,更不是佛陀的全身舍利,他所遗留下来的,不是从这些上面去探讨,而是佛法不离于现实,可见问题在于你把自己的我,摆在哪里?

   如果说很虔诚的把心放在念佛上,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有个问题,念佛做什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未免太自私了,为什么说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自私的呢?很简单,大家跟你一样都跑了,留下这些人怎么办?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你介绍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我不是反对修净土,在这里特别跟各位声明,台中地区是提倡净土最普及的地方,最早有位李炳南居士,可能在座有很多亲近他。

   为什么说不要那么自私呢?毕竟学佛的人是发菩萨心、行菩萨道,什么叫菩萨心、菩萨道?就是自己去学习,自己有了修养,把自己既得的利益,与更多的人分享,才叫菩萨,如果只是自己走了,那太自私。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来,在台湾一会儿修净土,一会儿换禅,慢慢的又流行藏密,一直变来变去,大家也跟着一起变来变去,最后有人问我:老师父我什么都接触,什么都学过了,现在还是茫茫然,该怎么办?我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他;问你自己。

   他听了并不是很满意,明明是我请教你,为什么要我问自己?因为,他从来没有认识自己,没有在自己的「心」上面去着手、去下工夫,只是在外面找东西,找东西没有错,但是反过来看,你有没有需要?对你有没有帮助?如果是否定的,何必浪费时间呢?所以,我写文章总会提到:「凡起心动念,要与生死有关系,与道相应。」

   如果时时刻刻能够把握,你就能明心见性,于心能明了,佛性就会显现出来,因此,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一切唯心所造,跟我刚刚另外的一个提示,心、佛、众生三为一体,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是相同的。

   今天晚上,耽误大家很多的时间,陪我聊天、谈心,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电台讲了两句话:让自己活得快乐一点,可是不要让别人不快乐。我再重复一下,让自己活得快乐一点,不要让别人活得不快乐。这是我最后祝福大家的两句话,谢谢各位!

  91年4月26日台中市中兴堂

  中华佛弟子协会主办心灵系列讲座

  

《谈心》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尊重与珍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