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父当成太上皇,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问他,但看情况不对,就不跟他谈念书的问题。
于是,我请他吃糖,问他喝什么饮料?像招待小朋友一样,防御的防护罩就打开了,我们边吃边聊,用比较混淆的方式探询——
我问他:「家里的冰箱有多大?你看老师父这冰箱这么小,还是环保冰箱咧!」
小孩说:「我们家的冰箱,比你的大多了。」
我说:「那一定放很多吃的啰!」
小孩说:「是啊。」
我说:「你什么时候会去开冰箱吃东西?」
小孩说:「当然是书读了一段时间,感觉累了,才吃一点东西、喝点饮料。」这就是答案。
那我说:「你每天在房间里读书,偶尔出来,从冰箱里拿点东西吃,你还做什么?不累吗?」
小孩说:「会啊!我会出来运动,会蹦蹦、会跳跳!」这是第二个答案。
他的妈妈不知道答案,我叫他把妈妈请进来。
我说:「妳冤枉妳的孩子了。」
我把情况告诉她,居然这位妈妈走出会客室,抱着她儿子哭了!说:「儿子啊!很对不起,妈妈冤枉你了!」
这是什么意思?我刚刚讲,人的心,依于外面看到、听到的,就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去做结论。我常举的例子,你为什么生气、不欢喜?因为某人毁谤我。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当你被人家毁谤的时候,会不会生气?会不会难过?有没有不生气、不难过的?
话又说回来,这是个概念,还得看毁谤你的对象,跟你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毁谤,它绝对不是事实,要不然你就不会生气,不会难过了,他就不是毁谤了。如果不是事实,对方跟你交情很好,感情不错,你并不认为他是毁谤,大不了推他一下说:不要开玩笑。如果是没有交情的人,或本来两人就不欢喜,那肯定是毁谤。同样是毁谤,为什么对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这就是佛法所讲的分别心。
人会分别,而且分别得很细,话又说回来,如果有谁说,我从来不起分别,我没有分别心,甚至于自认为学佛的修养很高,我认为你是妄语者,为什么?刚刚我讲这么久的时间,几乎都在分别之下说问题、说人、说事,对不对?那里有不分别的。我们常说不要起分别心,没那么容易,人本来就是如此,否则的话,就不叫做人。
人有两种现象:一是麻木不仁,一是佛菩萨;只要是人,都离不开这些分别、计较、执着,所以,禅门中遇到此种问题,他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分别,或者说不应该有分别心、不应该执着、不应该计较,自认为是学禅的人,会马上回答,谁在分别?谁在执着?谁在计较?其实这话也没有错,因为,是你在那里说分别、计较、执着。
如果没有分别、计较、执着,那不是人,道理在那里?很简单,我举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有位国家社会地位非常高的外道人士,问释迦牟尼佛说:「你是佛,我请问你,如何对待女人?请提出你的看法。」
释迦牟尼佛说:「年长的,我把她当母亲;年纪差不多的,把她当姊妹;年纪小的,把她当儿女。」
他说:「为什么讲得这么啰嗦?这些不都是你亲近的人吗?为什么不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把她们当成最亲近的人。」
释迦牟尼佛反过来问他:「你认为母亲、姊妹、女儿是不是都是最亲近的人呢?」
他说:「是啊!」
佛说:「你还忘了一位更亲近的人,你的太太。」问的人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他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说:「我是告诉你,不可以把天下的女性都当成最亲密的人,也就是不可以当成你的太太。」
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什么?这里面还不是有分别、计较、执着,那是不是智慧的表现?其实佛教里面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是说佛法在你的身边,佛就在你的心里。虽然听起来,叫人摸不着头绪,如果你的自我意识经常做些调理,你将会发现,他本身讲的虽然不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修养,可是你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通常人家问我:「老师父,你学佛这么多年,到今天为止,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态度学佛?」我只有一个字:「读」,读书的读,就像不要小看幼稚园的小孩,你在他身上可以读到东西,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种族,都可以读到很多的东西。因为我们人有个缺点,不喜欢读,喜欢教,动不动就教人家怎么做,自己倾囊相授,反过来得到什么?
我讲的不是物质上的报酬,即使做老师也要教学兼长,我不是谦虚,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很傲;其实在我的内心世界,人生的一个法宝,就是「读」。读的本身,如果你的内心不是以学生的心态去面对的话,口头的读没有用,为什么?唯有读,才能够收集更多的知识经验。
我们晓得智慧的成就,来自于知识和经验,累积得愈多,智慧愈高;知识经验愈贫乏,当然你的智慧就愈低。你想想,是不是唯有「读」才能够搜集得更多?所以古人说:不要好为人师,因为太过于偏好做人家的老师,你会忽略别人很多的优点,是你所没有的。因为心的动力,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外面的色尘缘境,才会引发你去感受、去想一想、决定怎么做,最后得到结果。
为什么说处处都有佛法?为什么说佛在心里?尤其这「佛」字,我跟各位诠释一下,不要提到佛,就把它当成是佛龛里的泥塑木雕,那不是佛,是个雕刻品、艺术品。佛是什么?最简单的说法,他是一位圆满的觉悟者;以智慧而言,已经到达微妙的境界,也就是具备了微妙境界的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结果。
可能大家会问我:为什么寺院、佛堂,要供这些艺术品、雕塑品?因为,我们拜的不是表相,是他的精神,每个佛或菩萨的相,都代表某位佛、某位菩萨,至少我们到寺院去看,这佛叫什么佛,这菩萨叫什么菩萨,以智慧、觉悟而言,表现出他特有的智慧来,就知道这位佛或菩萨。
如果你只崇拜雕塑品、艺术品,那是依赖他,好像他能给你什么,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有不能的地方,譬如说他不能够改变人的业、不能帮助你成佛、成菩萨。简单的说法,他不能改变你的业,也不能帮助你成道,要清净业,一定要受报,要成道,一定要修行,如果只是依赖,这些问题不可能解决的。
我们常常把自己当成佛教徒,而不是学佛的人,这是很大的错误,做个佛教徒很容易,皈依三宝就可以成为佛弟子。你是不是学佛的人?也就是说有没有在修行?我们不是常说,学佛要修行办道吗?可是修行,修谁啊?办道,办什么道?尤其修行,很多人摆在学个法门、学个宗派,或专门念经、拜经,认为就是修行,我告诉各位,那不是修行。
禅门中间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在看经,另一位跑过来说:「你是位禅师,为什么还看经?」
禅师回答:「我不是在看经,是在遮眼。」拿经遮住他的眼睛,大家联想到什么?因为眼睛去看,就会产生分别、计较、执着,尽看人家不对的地方,尽看人家的短处;把眼遮住,想想自己,就是我们所讲的返照。
我常说很多人听了不欢喜的话:你怎么学佛?你现在怎么做、怎么样学?很多人听了真的不欢喜。我说:你不是在学佛,是在浪费时间,学佛的目的,是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他的智慧。打开始我就讲,人有很多的问题,甚至于无可奈何,为什么?没有办法,就是智慧不够。
大家看过千佛山杂志,每期的封面有信佛、学佛、可以成佛;如果信佛不学佛,就没有机会成佛。信佛、学佛怎么去学?就是修行,修行谈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什么行为?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因为这三个行为常会出错,怎么办?我们去调整它,原来不好的,使它变好;原来好的,使它更好,这才叫修行,修正我们的身口意行为。
可是大家不这么讲,人有贪瞋痴,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戒定慧,可以消除贪瞋痴,听起来好像这些名相是佛教、佛法里面有的。事实上,我常说的,把戒定慧当武器,贪瞋痴是敌人,拿武器去消灭敌人,可能吗?
我说修行也是修理,为什么?修理自己不好的,使它变好,错的改过来,是对付自己;可是现在在佛教界反而常有这种现象,懂得一点佛教的东西,就去修理别人。我想很多人看过、听过诸如此类的事,比方知道他是位佛教徒,只要看他有一点点不如法,或者有一点点跟世俗人一样,就会说你看你学佛,还这个样,学佛不是讲戒律吗?学佛不是讲修定吗?
想想看,戒定慧从哪里来?释迦牟尼佛会给你吗?不可能。戒定慧是要自己去学习、修养,因为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意念的行为会出错,所以,需要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戒定慧,依这些道理方法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愈来愈好;为什么要这个样?好了又怎么样呢?至少你不会造业。人家常问我,成佛了又怎么样呢?我说:成佛了!不得了!有什么了不得呢?我说:他的智慧,没有任何问题化解不了的,因此,绝不会存在任何的无明烦恼,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最近社会常有这种口头禅:「你要说清楚、讲明白」。可见讲话的人,本身是不清楚、不明白,那叫什么?糊涂。要别人讲清楚,要别人说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清楚?为什么不明白?以一个学佛者而言,要用这种态度面对人、面对事,因为我刚刚说修行是修理自己,修理自己的缺失,绝不是去修理别人。所以,我们讲学佛要从心性上着手,这都关系到心性上的问题。
我们常常谈心性,就会讲到明心见性,什么是明心?明自本心;什么是见性?明自本性,那等于没有讲。「本」是什么?明心,明自心是什么?等于我刚刚说自己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意念行为,你能不能发现?有没有出错?有没有偏差?有没有主观意识?有没有太过于感性?或者太过于理性?有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你及时发现,马上去调整,那就是修行。
可是修行,修到什么程度?修到不会出错,于心,你就明了,…
《谈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