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寂静相义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一单元要介绍的是“寂静相”,上单元谈的“寂灭”是以“生相”而言,这里要谈的是“寂静”;“静”是以“动态”来看。所谓“生相”与“动态”,从表面上看是相同,但在“法”的意境上却不同;因此,“生与动”、“灭与静”,必须先明白彼此之间的差别与关系,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生相”的发生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例如:面对一个问题,表面好像无动于衷,其实内心非常不自在,不论表面也好、内在也好,若以“相”来看,“生相”只是表面的现象,内在的人家看不见;“动”就不一样了,外在生起的动,比如烦恼来了,身心不自在,从表面立刻可以看到,即使有些人遇到问题,能沉得住气,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内心已经有了烦恼,可见于“动”而言,内在还是动的;由此,可以分别“生灭”与“动静”之相的差别。
例如:海洋、河流有时会产生“暗流”,“暗流”从表面看不见,所见一片平静,其实内在是动的,如同人的“五蕴”──“我意识”的表现,它是以“生灭”来说相,是一种表相。另有心理学上的名词──“潜意识”,就有动静的差别了,为什么?因为当潜意识未显现时,它是静态的,但并不表示不会发生,只要“潜意识”一显现,就有“动静”的分别。
可见“生”与“动”,因为有“生”才有“动”,只不过有表面与内在的差别,如果能够把握就可以了解:不是修禅定就能“寂静”,如果还需要修禅定,那表示还会乱,因为会乱才须修禅定;而“定”是要做到不乱,会乱希望做到不乱,那是一种“生灭相”。如何才是不乱呢?这就涉及到“动与静”的问题了,例如:“参禅”,参一句“祖师西来意”,大家坐在那里,表面看起来是静的,其实内心是动的。“禅那”之所以称为“静静地思考”,源于禅是以“静”为前提,表面静、内在动,其中很难发现它的“生灭”,若以“生灭”来看禅定,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其外在不起生灭,无“生相”的生起,比如:手、眼没动,好像处在静态下,完全看不到“生灭”,但内心还是有“动静”的存在。
因此“寂静”是以动静来说,“动”依“生灭”为缘起,才有动静的现象;如果舍弃了“生灭”无法谈“动静”,谈“动静”如果否定了“生灭”,那就落于虚妄的观念中,佛法一向是把事情弄个清楚。例如:关系业的行为造作,以“五根”、“六识”来说,五个根本(眼、耳、鼻、舌、身)的造作是表面的,第六根是内在的,它不能作主,必须依于五蕴的变化作用才能真正分别什么;所以,如果谈“动静”,那是谈五蕴,而五蕴是“内在的”;谈“生灭”则是依六根或六识,这是“生灭”与“动静”在理论上的差别。
了解这些道理后,再看前面谈过的“空相”与“离相”,都与五蕴有关,但这里谈“寂静”,并不是说一切不动了,或完全静了就是“寂静”。“寂”的意思是“沉寂”,必须于“动”已不起,连“静”也多余了,那才是寂静,那是一种什么境界?依于“生灭”是“有余”的话,“动静”则是“无余”,“无余”是究竟的结果,那要用什么方式来把握呢?好比:学佛法,刚开始依着经文一句一句学,或者对经文还不熟悉,必须一再翻阅经典,依赖经典才能忆起其中的道理,那是表面的,还有“生灭”的现象;但依“生灭”为缘起,表现的是一种“动”的现象,如果已将书本的内容全部融会贯通,并依着书本的内容来表现,根本不需依赖书本了,人与书本的关系即成为“静”态,因为靠的是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力。
因此,谈“动静”是依“生灭”为缘起,进而从“动静”着手,由外在的“生灭”,进入内在的“动静”,做到“动”不生起,连“静”也不需要,那才是“寂静”的境界,佛法称作“无余涅槃”,也就是已无剩余的问题存在了,是一种圆满、究竟的境界。那要怎样才能达到“寂静”的修养?就须以“观法”的方式来把握了,可以说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或各家各派,都离不开“观法”,因为观法的本身是一种“外静”、“内动”的修养,其下手的工夫是“观”,一种深入的察觉,也称作“观照”或“返照”。
梵文所谓的“毗婆舍那”是谈“观”,究竟该如何认识,进入“观”的修养呢?谈“寂静”的道理,如果依于方才所言,一般看书都看文字和字义,一旦文字、字义都知道了,才能进入“内观”,内观什么?就是去思考其中的道理,不只是背文字而已,好比谈大小的“大”字,从文字及道理来看,大概也知道物品有大、小的差别,但依这种方式着手只是表面的,还是在“生灭”中打转,而进入到“观”就不一样了!如果用“内观”的方式来看“记忆”的现象,五蕴完成的结果是记忆,称为“如来藏”或“第八识”,有大、小的作用表现,“大”可以大到不管多少知识经验都能放得进去;“小”则不喜欢的,不愿入耳的,但事实上还是听进去了,因为如果没有听进去,就不会表示喜欢或不欢喜。
那么谈“观”究竟要“观”什么?绝不是依自我意识来作“观”,必须探讨其中实质的存在价值,若以记忆而言,一个人的记忆“好”与“不好”,究竟哪种较多?有说:“回忆是老年人的事。”年纪大的人每天无所事事,就会回想过去,不管好、坏都会有,当与别人聊天或教训儿女时,往往会说:“想当年.....”但那只是“想”,不是“观”;“观”有检讨、改进、调整的意涵,使原来不好的转变为好的,好的还要加以提升,所以完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谈“动与静”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必须以“观法”来完成;因此在“生灭”中行“观”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只停留在“想”,至于要到达什么样的“想”才入于“动静”的范围?基于“想”依生灭而起,即使“非想”还是生灭,只是它不同于原来的“想”,已做到少许的调整,一定要进入到“观”,那才是“非非想”的完成,它是根据四禅八定而完成的。所以,由“四禅”、“四无色”,要进入“第八定”才算是真正达到“内观”的修养;“观”绝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在焰口时结个手印,观个颜色或梵字,那都只是“想”,真正的观是一种“内观”,是“外静内动”的修养。
所以,如果问题还在,表示还有动有静,唯有经过“观”的修养,才能使动态完全静止,入达十地菩萨的第八地“不动地”寂静的境界。也就是说七地以前还会动,唯有经过“观”的修养完成,才是“不动地”的境界,绝不是正在“观”的时刻就能显现这种境界,这点要特别注意。因此,如果还需要用观法去修养,那还是在动中,一定要到达八地“不动地”,根本不会产生动态了,那才是“无余涅槃”的寂静境界,至于为什么八地以上称为“无余”?七地以前叫“有余”?因为“八地”已是菩萨“等觉”位,等同佛陀一样的修养了,说“等于”而不说“完全”,源于人还活着,唯“起心动念”对他而言已不成问题了。
因此,“动与静”来自“生灭”,要完成寂静的境界,需要用“观法”,而“观法”又有各式各样的观法,有修净土的“十六观法”,依“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去观;“天台宗”谈的是“三谛三观”;此外,各家各派都有观法,如果能把握某一观法,适用于某一方面,整个道理方法都在同一个系统下,那才可以确定是“一门深入”,否则还是一团乱。目前教界,有许多人分不清自己所说的学系,究竟是净土、禅宗、密宗、法华、华严还是唯识?一谈起道理,一会儿谈这家,一会儿谈那派,问起各家各派的思想,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甚明白,事实上仅仅一个观法就有许多分别,因为每个人的根器、条件、兴趣及所亲近的善知识都不同,必须要相契相应、把握方法,才能获得效益。例如:修禅宗就要常修“禅那”,那么禅宗的观法是什么呢?就是“实相无相”或“实相观法”、“无相观法”,如果修禅的,硬以净土的“十六观法”或把天台所谓的“五停心观”放在一起,那会一团乱的!
好比很多人在打坐时,观个“梵字”或观什么颜色或光的,那哪是纯粹的禅呢?甚至还有人把“天台”的教观──“五停心观”摆在禅宗里,那是错误的!其实“五停心观”中的“白骨观”或“不净观”,都不属于禅宗的道理。现在的人方便得很,根本无需出门就可以参学,打开电视机,有线电视、无线电视任你收看,但问题是在电视上弘法的法师们,往往自己说的是佛法的哪家、哪派自己都不明白,那是因为没有把各家各派做一个彻底的了解的缘故,因此,目前在台湾,很多自称为禅师的,一会儿谈“天台”,一会儿将“三论”的“性空之学”搅混在一起,简直是笑话一萝筐!
他哪知“禅宗”的“实相观法”与“天台”的“五停心观”、“三谛三观”或“二谛圆融”的道理不同;还有“唯识”的“五重唯识观法”与“华严”的“法界观法”也不同;如果弄不清楚“密宗”的观法,除了“三密加持”的观法外,另有依于“曼陀罗法”的“曼陀罗观”,欲到达“寂静”之境的确谈何容易!因此,“寂灭”还是一种“有余涅槃”,能完成“寂静”的修养才是“无余涅槃”,可见“寂灭”可以慢慢的修养,渐次接近它的境界,但如果想要到达“寂静”之境是很难的!
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明白“动与静”来自“生灭”,如果要到达“寂静”必须要使用观法,从“有动有静”的修养上着手,以“照”入寂,以“观”入静,直到“不动”了,才能达到“寂静”“无余涅槃”的境地,可见,如果“寂灭”以五蕴的“想”而言;那么“寂静”即以各家各派的“观”来谈,因此,能把握其中的“道理与方法”,就知道什么是修养的“下手处”了。
这个单元要介绍的是“寂灭相”。
寂灭的“寂”,通常解释为沈,就是在起变化的时刻,怎么使变化的现象慢慢沉寂,不再生起变化。一般世俗人常有所谓的“我好寂寞”的现象,这是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她)在生…
《大般若经要解——寂静相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