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解——寂靜相義

  大般若經要解——寂靜相義

  文:白雲老禅師

  這一單元要介紹的是“寂靜相”,上單元談的“寂滅”是以“生相”而言,這裏要談的是“寂靜”;“靜”是以“動態”來看。所謂“生相”與“動態”,從表面上看是相同,但在“法”的意境上卻不同;因此,“生與動”、“滅與靜”,必須先明白彼此之間的差別與關系,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生相”的發生有表面的,也有內在的,例如:面對一個問題,表面好像無動于衷,其實內心非常不自在,不論表面也好、內在也好,若以“相”來看,“生相”只是表面的現象,內在的人家看不見;“動”就不一樣了,外在生起的動,比如煩惱來了,身心不自在,從表面立刻可以看到,即使有些人遇到問題,能沈得住氣,表面不動聲色,其實內心已經有了煩惱,可見于“動”而言,內在還是動的;由此,可以分別“生滅”與“動靜”之相的差別。

  例如:海洋、河流有時會産生“暗流”,“暗流”從表面看不見,所見一片平靜,其實內在是動的,如同人的“五蘊”──“我意識”的表現,它是以“生滅”來說相,是一種表相。另有心理學上的名詞──“潛意識”,就有動靜的差別了,爲什麼?因爲當潛意識未顯現時,它是靜態的,但並不表示不會發生,只要“潛意識”一顯現,就有“動靜”的分別。

  可見“生”與“動”,因爲有“生”才有“動”,只不過有表面與內在的差別,如果能夠把握就可以了解:不是修禅定就能“寂靜”,如果還需要修禅定,那表示還會亂,因爲會亂才須修禅定;而“定”是要做到不亂,會亂希望做到不亂,那是一種“生滅相”。如何才是不亂呢?這就涉及到“動與靜”的問題了,例如:“參禅”,參一句“祖師西來意”,大家坐在那裏,表面看起來是靜的,其實內心是動的。“禅那”之所以稱爲“靜靜地思考”,源于禅是以“靜”爲前提,表面靜、內在動,其中很難發現它的“生滅”,若以“生滅”來看禅定,是看不出來的,因爲其外在不起生滅,無“生相”的生起,比如:手、眼沒動,好像處在靜態下,完全看不到“生滅”,但內心還是有“動靜”的存在。

  因此“寂靜”是以動靜來說,“動”依“生滅”爲緣起,才有動靜的現象;如果舍棄了“生滅”無法談“動靜”,談“動靜”如果否定了“生滅”,那就落于虛妄的觀念中,佛法一向是把事情弄個清楚。例如:關系業的行爲造作,以“五根”、“六識”來說,五個根本(眼、耳、鼻、舌、身)的造作是表面的,第六根是內在的,它不能作主,必須依于五蘊的變化作用才能真正分別什麼;所以,如果談“動靜”,那是談五蘊,而五蘊是“內在的”;談“生滅”則是依六根或六識,這是“生滅”與“動靜”在理論上的差別。

  了解這些道理後,再看前面談過的“空相”與“離相”,都與五蘊有關,但這裏談“寂靜”,並不是說一切不動了,或完全靜了就是“寂靜”。“寂”的意思是“沈寂”,必須于“動”已不起,連“靜”也多余了,那才是寂靜,那是一種什麼境界?依于“生滅”是“有余”的話,“動靜”則是“無余”,“無余”是究竟的結果,那要用什麼方式來把握呢?好比:學佛法,剛開始依著經文一句一句學,或者對經文還不熟悉,必須一再翻閱經典,依賴經典才能憶起其中的道理,那是表面的,還有“生滅”的現象;但依“生滅”爲緣起,表現的是一種“動”的現象,如果已將書本的內容全部融會貫通,並依著書本的內容來表現,根本不需依賴書本了,人與書本的關系即成爲“靜”態,因爲靠的是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力。

  因此,談“動靜”是依“生滅”爲緣起,進而從“動靜”著手,由外在的“生滅”,進入內在的“動靜”,做到“動”不生起,連“靜”也不需要,那才是“寂靜”的境界,佛法稱作“無余涅槃”,也就是已無剩余的問題存在了,是一種圓滿、究竟的境界。那要怎樣才能達到“寂靜”的修養?就須以“觀法”的方式來把握了,可以說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或各家各派,都離不開“觀法”,因爲觀法的本身是一種“外靜”、“內動”的修養,其下手的工夫是“觀”,一種深入的察覺,也稱作“觀照”或“返照”。

  梵文所謂的“毗婆舍那”是談“觀”,究竟該如何認識,進入“觀”的修養呢?談“寂靜”的道理,如果依于方才所言,一般看書都看文字和字義,一旦文字、字義都知道了,才能進入“內觀”,內觀什麼?就是去思考其中的道理,不只是背文字而已,好比談大小的“大”字,從文字及道理來看,大概也知道物品有大、小的差別,但依這種方式著手只是表面的,還是在“生滅”中打轉,而進入到“觀”就不一樣了!如果用“內觀”的方式來看“記憶”的現象,五蘊完成的結果是記憶,稱爲“如來藏”或“第八識”,有大、小的作用表現,“大”可以大到不管多少知識經驗都能放得進去;“小”則不喜歡的,不願入耳的,但事實上還是聽進去了,因爲如果沒有聽進去,就不會表示喜歡或不歡喜。

  那麼談“觀”究竟要“觀”什麼?絕不是依自我意識來作“觀”,必須探討其中實質的存在價值,若以記憶而言,一個人的記憶“好”與“不好”,究竟哪種較多?有說:“回憶是老年人的事。”年紀大的人每天無所事事,就會回想過去,不管好、壞都會有,當與別人聊天或教訓兒女時,往往會說:“想當年.....”但那只是“想”,不是“觀”;“觀”有檢討、改進、調整的意涵,使原來不好的轉變爲好的,好的還要加以提升,所以完全是一種內在的修養。

  談“動與靜”也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必須以“觀法”來完成;因此在“生滅”中行“觀”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只停留在“想”,至于要到達什麼樣的“想”才入于“動靜”的範圍?基于“想”依生滅而起,即使“非想”還是生滅,只是它不同于原來的“想”,已做到少許的調整,一定要進入到“觀”,那才是“非非想”的完成,它是根據四禅八定而完成的。所以,由“四禅”、“四無色”,要進入“第八定”才算是真正達到“內觀”的修養;“觀”絕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在焰口時結個手印,觀個顔色或梵字,那都只是“想”,真正的觀是一種“內觀”,是“外靜內動”的修養。

  所以,如果問題還在,表示還有動有靜,唯有經過“觀”的修養,才能使動態完全靜止,入達十地菩薩的第八地“不動地”寂靜的境界。也就是說七地以前還會動,唯有經過“觀”的修養完成,才是“不動地”的境界,絕不是正在“觀”的時刻就能顯現這種境界,這點要特別注意。因此,如果還需要用觀法去修養,那還是在動中,一定要到達八地“不動地”,根本不會産生動態了,那才是“無余涅槃”的寂靜境界,至于爲什麼八地以上稱爲“無余”?七地以前叫“有余”?因爲“八地”已是菩薩“等覺”位,等同佛陀一樣的修養了,說“等于”而不說“完全”,源于人還活著,唯“起心動念”對他而言已不成問題了。

  因此,“動與靜”來自“生滅”,要完成寂靜的境界,需要用“觀法”,而“觀法”又有各式各樣的觀法,有修淨土的“十六觀法”,依“觀無量壽經”的內容去觀;“天臺宗”談的是“叁谛叁觀”;此外,各家各派都有觀法,如果能把握某一觀法,適用于某一方面,整個道理方法都在同一個系統下,那才可以確定是“一門深入”,否則還是一團亂。目前教界,有許多人分不清自己所說的學系,究竟是淨土、禅宗、密宗、法華、華嚴還是唯識?一談起道理,一會兒談這家,一會兒談那派,問起各家各派的思想,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白,事實上僅僅一個觀法就有許多分別,因爲每個人的根器、條件、興趣及所親近的善知識都不同,必須要相契相應、把握方法,才能獲得效益。例如:修禅宗就要常修“禅那”,那麼禅宗的觀法是什麼呢?就是“實相無相”或“實相觀法”、“無相觀法”,如果修禅的,硬以淨土的“十六觀法”或把天臺所謂的“五停心觀”放在一起,那會一團亂的!

  好比很多人在打坐時,觀個“梵字”或觀什麼顔色或光的,那哪是純粹的禅呢?甚至還有人把“天臺”的教觀──“五停心觀”擺在禅宗裏,那是錯誤的!其實“五停心觀”中的“白骨觀”或“不淨觀”,都不屬于禅宗的道理。現在的人方便得很,根本無需出門就可以參學,打開電視機,有線電視、無線電視任你收看,但問題是在電視上弘法的法師們,往往自己說的是佛法的哪家、哪派自己都不明白,那是因爲沒有把各家各派做一個徹底的了解的緣故,因此,目前在臺灣,很多自稱爲禅師的,一會兒談“天臺”,一會兒將“叁論”的“性空之學”攪混在一起,簡直是笑話一蘿筐!

  他哪知“禅宗”的“實相觀法”與“天臺”的“五停心觀”、“叁谛叁觀”或“二谛圓融”的道理不同;還有“唯識”的“五重唯識觀法”與“華嚴”的“法界觀法”也不同;如果弄不清楚“密宗”的觀法,除了“叁密加持”的觀法外,另有依于“曼陀羅法”的“曼陀羅觀”,欲到達“寂靜”之境的確談何容易!因此,“寂滅”還是一種“有余涅槃”,能完成“寂靜”的修養才是“無余涅槃”,可見“寂滅”可以慢慢的修養,漸次接近它的境界,但如果想要到達“寂靜”之境是很難的!

  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明白“動與靜”來自“生滅”,如果要到達“寂靜”必須要使用觀法,從“有動有靜”的修養上著手,以“照”入寂,以“觀”入靜,直到“不動”了,才能達到“寂靜”“無余涅槃”的境地,可見,如果“寂滅”以五蘊的“想”而言;那麼“寂靜”即以各家各派的“觀”來談,因此,能把握其中的“道理與方法”,就知道什麼是修養的“下手處”了。

  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寂滅相”。

  寂滅的“寂”,通常解釋爲沈,就是在起變化的時刻,怎麼使變化的現象慢慢沈寂,不再生起變化。一般世俗人常有所謂的“我好寂寞”的現象,這是當一個人獨處時,他(她)在生…

《大般若經要解——寂靜相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