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解——寂静相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活上与情绪上比较没有变化了,因为自我的情绪会产生变化,通常关系到人与事的往来,不起变化就是一种“沉寂”的状态。

  其实,谈“寂灭”,必须要从“生相”来说明。为什么?因为,凡所有的道理方法都有生、有灭,譬如意念,就是一个意念生起而后消失,消失了就是“灭”。所以,谈“灭”须从“生”着手;而且不管任何事情的发生或消失,一定与人和事有关系的,所以一定要问题发生了,才能说有问题,问题未生是无迹可寻的,因此,谈“寂灭”并不是要你执着「生”,而是要你对“生”做一个认识,进而化解“生”,“生”若能消失,就能显现“灭”,只不过这个“灭”还不表示就是“寂灭”。

  那该如何把握“寂灭”的真谛呢?方才说到:问题的发生是“生”,消失是“灭”,生灭是一种变化,所以只要还有问题的“生”、“灭”就不是“寂灭”。“寂灭”一定是问题不再发生了,也就是于“生”不起,自然“灭”也就不需要了,那才是“寂灭”的真义,否则依然在“生灭”中打转。比方,你意念生起“天凉需多加衣服、盖棉被”,这问题的发生源于天气的寒冷,可见为要化解“冷”,就必须穿厚一点的衣服,盖暖一点的棉被,但是否“冷”就消失了?非也!“冷”事实上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对你而言,你已化解了问题,已不受“冷”的影响了,但这并不表示“冷”已不存在。

  唯一般人面对问题,常用否定的方式,比方说:“天冷就忍耐点吧!只要夏天一到,就不冷了!”其实,那时候生起的不是冷而是热,所以,还是一个“生相”,何况佛法一贯不以否定的方式或用“断灭相”去看问题。基于天冷天热,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当夏天热时,忍耐着等待冬天来到,冬天又忍着冷,等待夏天的来临,这就是世间法,我们人不就这么过日子吗?但佛法不以这种方式看生灭,而是说:不要否定冬天的“冷”,但也不只仰赖等待夏天的热,因为忍耐、等待都不能化解眼前的问题,那么天冷了怎么办?大可衣服穿厚一点,棉被盖暖和一点,或使用暖气,但不表示“冷”就没有了,而是在承受“冷”的过程中,运用方法御寒,可以不再受冷的威胁,于你而言问题自然就化解了,因此穿厚的衣服或开暖气,甚至躲在屋子里,都是让“冷”消失的方法。

  其实,就算使用暖气,这地方有暖气,换个没暖气的地方还是冷!同样的,夏天消暑最好的方法是吹冷气、吹电风扇,热的问题好像一时得以化解,但“热”就不存在了吗?其实,不只是你的房子热,整个地球都暖化了,只不过对你而言“热”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对于其它人来说,热的问题还是存在着;这就是世间法,以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别人的问题也不存在了;往往自己吃饱了,而忘了世界上还有许多饥饿的人,换句话说,吃饱了,“饿”的问题解决了,但实际上关系到“饿”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可见,谈“寂灭”,要连“生”也不起,“灭”也成多余了才算!

  如何才是连“生”也不起呢?以社会、国家来说,我们希望经济得到发展,全民富裕,令“贫穷”消失,这是一个整体性的理想,但能做到吗?其实是做不到的!看看美国,人民所得那么高,还是有许多流浪汉没饭吃、没地方住,可见这是以“寂灭”去看问题,是暂时性的!最多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生与消失。如同“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不究竟!犹如不生病,就不需要吃药,那要怎样连病都不生了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能够维持永远的健康,于病而言就是寂灭了!但能不能够做到真正维持永远的健康呢?很难说!因为,一个人就算小心翼翼的维持健康,但走在马路上,也会出现被车撞的可能,常言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如果遇到飞机忽然坠落失事,临难的村庄就完了,因此一切无法把握!所以,谈“生灭之相”只在生灭上打转是不究竟的,必须要下工夫,甚至在生灭上下工夫也不一定究竟,为什么?因为所谓究竟是说:连“生”也不起,“灭”也多余,那才叫“寂灭”。

  那么“寂灭”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呢?若说是“涅槃境界”也可以!以一个尚未进入涅槃,但已有涅槃修养的人来说,于生灭他可以到达寂灭了,但因为人还活着,所以于涅槃而言,是个“有余涅槃”,为什么?因为只要人还活着,难免会有生灭存在,只是“生起”时,他能让“生”消失,不同于世俗人。但是即使能做到于问题生起时,能使问题化解,由于还活着,还有待化解问题的发生,因此虽然具备了寂灭的境界,但这是有余的!那么,有“什么”余呢?就是还活着,还有剩余的.....还会发生一些问题;直到什么境界才算完完整整呢?这个问题等待以后谈“无余涅槃”时再谈它,现在我们谈寂灭还是依有余来谈。懂得寂灭要从“生灭”去着手的道理,再举例看它的道或法在哪里?

  无明烦恼看起来是一个名词,事实上是两个道理,为什么?因为无明是“不明了”,烦恼是“不自在”,它们是一体的。会烦恼是因为不明了,如果能“明了”,烦恼自能化解。其中,无明、烦恼有生有灭;明了及不烦恼了,也有生有灭,它的“生灭”之道在哪?很简单!烦恼生的时候,菩提不存在了,菩提显现了,烦恼就会消失,中间是不是有生有灭?由此可知,谈寂灭须从“转烦恼为菩提”下手,如果执着于菩提,就是执着于“道”,执着于“法”,就是“法我”;如果执着烦恼,就是人我,两者执着的境界不同。所以,执着于法,一定是执着于菩提,认为菩提是好的。就像烦恼时,一旦能觉悟到什么就不烦恼了,就像现在很多人自以为开悟了!其实这就是执着于法,执着于菩提。须知开悟了,问题并没有究竟解决,只能说你化解了单一的问题,原来不明了的,现在搞清楚了,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不能够把握这个道理,就成了:“奇怪!觉悟了,怎么还有另外的烦恼?”

  所以,谈觉悟还要究竟圆满才行,也就是所有的迷惑、无明、烦恼都不会发生了,连菩提也不需要了,所有烦恼与菩提的生灭之相都不存在了,那才是寂灭之相;只要还有烦恼、还要去化解,都还是生灭之相;或者化解了问题,显现了菩提,结果又执着于菩提,那还是“生灭”之相,一定要菩提也不需要了,如同成佛了,佛陀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对你而言都是多余,那才是寂灭。所以,在还没有成佛、成菩萨之前,还是需要这些道理方法帮助你化解问题,可见谈寂灭是以“生灭”来说法,到最后连“生”也不起,“灭”也多余,才是寂灭的真谛。

  这个道理以烦恼与菩提来看最容易把握,一是人我──“烦恼的执着”,一是法我──“菩提的执着”,都还在生灭中打转,一再经历问题的发生与化解,而一个修行办道的人,一辈子不就是面对这些吗?只是很多人会断章取义,认为烦恼化解了,拥有了菩提,结果就执着于菩提,其实菩提是什么?只是把原来的烦恼、不自在化解掉,一旦自在了,那就是菩提,如此而已!好比谈解脱,假使有一条绳子把你绑住,形成烦恼,一旦解开了绳子不就自在了?所以,烦恼与菩提只是“不自在”与“自在”的差别而已,是一个相上的问题:不自在是因为有绳子把你绑住了,这是“生”;如果把绳子解开,问题化解了,那就是“灭”,我们不是一直在这种“生、灭”的现象中过活吗?所以谈解脱,真正的究竟解脱义是:连所有绑你的东西都不存在了,你完完全全是个自由自在的人。

  但也有人说,世俗人不是也可以自由自在吗?那不一定!比方:如果没有钱,就没有饭吃、买不到衣服、也没有房子住,怎么能究竟解脱?“究竟解脱”是连这些需求统统都不需要了,完全不受生死的束缚了那才是!如果还在六道轮回,最多只是从一个束缚得到一个解脱,等于烦恼来时,能够化解烦恼而已,所以千万不要把一个生灭就当作“寂灭”,认为一个“生”从发起到消失就是达到寂灭,如果以声闻四果来说,要由阿那含完成进入到阿罗汉,这才是寂灭相(有余的);菩萨则从七地完成,进入到八地才是寂灭相,这是以果位来看,但谈究竟就不一样了,那是下面的课题;这里还是摆在一个修行办道的历程中,所显现的境界来看,因此“寂灭”须以生灭之相而言法,要做到“生”也不起,“灭”也多余了,那才到达“寂灭”的境界。

  这是谈寂灭在理论上、方法上的认识。以一个修行人来说,道理方法若懂了,但如果无法把握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那还是在生灭中打转,不可能到达寂灭!为什么?因为不要忘了还有自己的那个“我”,如果以为“我”好像不存在了,已生灭尽了,到达寂灭了,其实那个我还是存在的!你能否定“我”吗?因此“烦恼不起了,当然菩提也不需要了!”你的那个我,是不是真正再也没有烦恼了?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我”,如果把“我”忘了,等于告诉别人道理、方法,自己还是在生灭中过日子,并没有进入“寂灭”的境界。这就是很多人修行办道已久,能说却不一定能做得到,即使做得到,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所以一定要能呈现“寂灭”的修养,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如果有了问题能化解,那只是说你有这种修养,并不表示你能够完成“寂灭”之境;比如“我烦恼”,那是有一个“我”,如果是别人在烦恼,跟你没有关系,你当然做得了主,换成自己烦恼时,是不是真正还做得了主?即使这一次做得了主,下一次烦恼来了呢?何况烦恼是不断的,除非业已完全清净了,所以若认为“现在没有烦恼了,就是成道了,可以进入寂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成就了阿罗汉仍有微细惑(微细的烦恼),所以认为自己都没烦恼了,那是不实在的!因为不是说一说就能达到“寂灭”的,如果认为“烦恼来了,我是个学佛的人,本来就了解不应该烦恼”,但实际上能做得到吗?就算第一次做得到,如果问题连续发生,你还做得到吗?好比“忍耐”,一忍再忍,又能忍到什么时候?所以“寂灭”是以“生相”来看,而且,最后的境界是“有余涅槃”,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大般若经要解——寂静相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