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P2

  ..续本文上一页而是要拿这一些“他们过去世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违背因果的事,而现在受报”,回想一下自己,就会引发你的菩提心,引发你的道心。什么叫做"实相无相"?从实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在这个程序上没有错、都一样,可是他的内容不相同,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菩提道心。

  过去在大陆有一个有名的妙善禅师,一般称之为金山活佛。他到市场里看到鸡鱼鸭肉的摊子,他走得特别慢,一边走一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你们起的意念是什么?你们可能说:「他是在超度牠们」,那你就错了。一般佛教徒会用这种方式去看他,认为他在那里慢慢走,就是去超度那些被杀的鸡鱼鸭猪羊牛,那就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哦!金山活佛真是一位活佛”。遇到这种环境,一般人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我告诉你,那只是告诉别人「我不是来买鸡鱼鸭肉的」,如此而已;真正修行办道的人,他起的心念应该是「好可怜!」过去这些有情众生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才会受这种果报,那应该是说「警觉自己」。

  可是大部份的佛教徒,甚至有的会去问出家师父:「在家的如果经过这些地方,该怎么办?」「那你念往生咒啊,帮牠往生啊!」那叫做胡说八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啊?应该要把它当成一个警惕。所以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实有相,明明可以从中间引发自己的意念,趋向菩提。结果不是,结果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了,在那里去超度牠们,同样生起的意念,它的结果差距是太大太大了。什么叫做"实相无相"?因为在面前,他所看到的是鸡鱼鸭肉,这是实有相,要怎么样进入无相的境界?不是叫你去念阿弥陀佛、念往生咒去超度牠(那就表示你是执着于这一些),而是要拿这一些「他们过去世不知道因果,做了很多违背因果的事,而现在受报」,回想一下自己,就会引发你的菩提心,引发你的道心。什么叫做"实相无相"?从实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在这个程序上没有错、都一样,可是他的内容不相同,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菩提道心。

  常常很多学佛的人,知道了一点点佛法,假使看到另外一个人,也是信佛教的,表现了一些不太如法的事,就马上讲了:「你看你学佛,不懂戒律、不懂道理,你违背了因果,你违背了佛法,根本不像学佛的人!」这么去责备人家。我们如果谈禅,要从实相中能进入到无相的境界的话,绝不是要你去看别人的缺点,而是拿人家的缺点,用来返照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也有相同的缺点?如果只是挑剔人家,好像自己很有修养,很懂得佛法,那最后呢?伤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好处。

  “实相无相"这四个字,可以说不管是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只是「禅宗」所标出来的,跟「教」所标出来的,一个是比较深入,一个比较肤浅。也就是我刚刚说的,人人都有「我」,有一个自我,同样都会起分别,同样会计较执着;而是你分别的是什么?你在那里计较执着的又是什么?唯一的差别,一个是比较深入的内涵,一个是比较肤浅的内涵。如果说得更深入确切一点,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你马上就能得到解脱的缘起,可以引起你的觉悟,有的可以从这些现实面,去体会发现更多佛法的道理。

  我现在提一个公案,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不要忘了"实相无相"。以下这个公案,在一千七百个公案的书里是没有的,我问大家:「大家来这里干什么?」不要把它看得太平常,来这里还有不同的时间点以及环境点。比如说「你来到千佛山干什么?来到菩提寺干什么?来到视听教室干什么?」都有其不同。如果你不把握这些,马上说:「我来这里干什么?我当然来学佛。」那你"实相无相"就没有摸着边。因为「来千佛山干什么,来菩提寺干什么,来视听教室干什么!」都不相同。

  比如说中午打板了、要吃饭了,假使在斋堂里面有一位和尚问你:「你来这里干什么?」它又不一样,所以不要单只听了一句:「你来这里干什么?」其实这问题的本身就很大,把它直接点出来。

  「晚上安板了,要回寮房,准备养息了」,就以过去大陆的丛林,每一区的寮房都有一个寮元师,那个时候寮元师看你走进来,他如果问你:「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你的分别计较又不相同。所以可以说任何的时间地点"你来这里干什么"-都不相同。可能你们马上有一个反应:「那我要怎么回答?」

  如果我们以有点辩论的方式,我在"这里"讲:「你来"这里"干什么?」当然是「你来视听教室干什么?」你绝不可以联想到「哦!来千佛山干什么?来千佛山菩提寺干什么?」那是你自己想的,问的人并不是如此,听懂我的意思没有?

  可是我们人都有一个直觉反应-我在这里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头一个想到就是千佛山菩提寺,千佛山菩提寺有各式各样,可以说食衣住行所有的都不相同哩。现在在视听教室提出这句话,肯定就是「你来"视听教室"干什么?」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想到别的。如果你用自我意识想到别的,那就会根本摸不着方向,「此时」、「此地」、「我」所说的话,所以我刚刚就提出来(的例子)比如说"你去斋堂、你去寮房"。

  禅,是所谓的运用思想,发挥智能!

  好啦!我们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此地"「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千万不要说:「我来到这里听你说话」,那个叫做胡涂。我如果用基督教的方式来谈这个问题,我不晓得你们能够想到什么?问「你来这里干什么?」,「我来这里寻找牧羊者。」如果你是这么说,就是标准的基督教口吻,那就把自己当成羊了,基督教牧师自认为是牧者,所谓的兄弟姐妹都是羊。

  (接着老禅师在白板上写上"死之将至"四字)

  “死之将至",你们听了,会不会很难过、很害怕?「来这里干什么?」「死之将至!」不要害怕那个死,人生只是早死、晚死的不同,要记住的是,死不是解脱。这里面说明了多少?不要以为你还年轻,“死”还早得很;也不要以为我已经老了,反正就快死了,用这种分别都是错的。"实相无相",怎么去思考──「来这里干什么?」、「死之将至!」至少对自己的道,还没有建立起信心,自己的解脱能力还不够。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这里干什么?」,有一些参学的人,往地上一跪:「请开示!」那个叫做浑球;你既然是亲近善知识有所求,不把所求的讲出来,居然往地上一跪:「请开示」开示什么啊?问你来这里干什么,你跪在地上求开示,你并没有带着问题来啊!可是太多的人都是这种毛病,你如果再跟他讲:「既然来这里,为什么不带着问题来?」甚至还会强调:「我就是无从问起,所以才请您开示啊」,好像蛮有道理,所以我说他是浑球。

  我们学佛修行办道求解脱,就是在生命过程中间,发生的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上求解脱,一旦许多问题都能解脱了、没有问题了,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尤其老和尚九十几岁了,现在大家最不喜欢我讲的一句话,我说我还能活多久,大家都不喜欢听这句话,好像我是永远都不会死,其实不会想到我讲这句话,里面的含意是什么,九十几岁了还能活多久?不是我死的问题,是我死了以后大家有没有把握?不管对你的道业、对你的事业、对你的未来。所以我常说我们门下最悲哀的一件事,可以说没有危机感,好像老和尚永远都不会死;可能你们会有另外的想法,如果天天担心老和尚会死,我们就赶紧去自己怎么样,那不是希望老和尚早点死吗?那也是浑球,我告诉你。

  我一开始就讲,不要把那个死,把它当成一个好像成天什么都不怕就怕死,如果说,自己在道业上有把握了,死有什么好可怕的?!早晚都会死。所以我经常提到,我们千佛山最可悲的地方-都没有危机感。

  "实相"就是我们人生的现实,只有去面对。问题是你有没有面对的本钱?要有面对的本钱,才有进入"无相境界"的机会。如果只是怕老和尚死,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的,我们看看普贤十愿里,请佛住世,他不还是死了。真正你们要做的是,能抓住多少属于你自己的,就赶快去抓住。一旦想抓住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刻,会怎么样?「后悔」,我常说世界上没有治"后悔"这种病的药可吃。其实"实相无相"这四个字,如果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间,都能够注意它的话,你就是在那里修行办道。如果过一天算一天的话,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到无相的境界;人,生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费?时间的消逝就是生命的减少,可是我总感觉大家浪费生命、消耗时间,白费的太多了。尤其我们人有太多的妄想杂念,都是因为时间跟空间太多,所以尽是妄想杂念,最后呢就是浪费生命,不能够抓住机会。禅门中间不是有一句话叫「当面错过」!

  现实生活中间,时时刻刻都可以从”实有相"中进入到"无相"的境界,可是当面错过的机会太多太多,抓住的机会太少太少。不要以为自己年轻,也不要以为自己老了,这都不是问题,而是你每一天究竟能抓住多少?不只是每一天,如果把时间缩短一点“每一个时刻"。我常说的要面对,可是面对要有本钱,本钱从哪里来?就在每一个时刻能抓住多少,就有多少本钱;错过了,要想再抓回来,你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浪费了很多生命。

  我常常感觉我现在每一天时间都不够,我不晓得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我现在正在写八十卷的华严经,我已经写了三年了,才写了十五卷,还有六十几卷等着我写;如果我现在什么都不做,可能我这一辈子还能写完,如果我还是跟现在一样,那么多事的话,这一辈子可能很难写完它。你们有没有想过,老和尚有没有产生这种分别心,有没有在那里计较执着?假使写不完会不会有遗憾?其实如果把所有的时间什么都不做,我专门写华严经,我告诉你,那个「华严经决疑」所决的疑,那可能是幼稚园、大不了小学生写的东西。愈是事情多,面对的问题也多,思考的机会更多,写出来的东西就特别不同。

  常常有很多修行的人,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认为没有人打扰,一心一意可以做什么,那种观念并不好。你一个人住,我以前说过,比如住山,没有人打扰你,可以一心一意办道,自己也能做得了主,也过得很轻松愉快,可是一旦你回到人多的地方,还能不能做得了主?很多人说我们菩提寺很乱,意见很多,老众、新众好像都没有办法沟通,没有办法建立起共识,好像尽是问题;可是有没有想过?你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面,你抓住了什么

  !

  禅宗里面说「十字街头好参禅」,十字街头够乱的了,所以人多的地方、环境复杂的地方,应该是更好修行办道的地方;图一个清净,那叫做逃避现实。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我常说你在这个寺院里面,一件事情可能是两个人以上在做,甚至于有的事情是五六个人在做;如果你一个人住一个地方,同样还是有很多事,你都要去做,你把那些事情都做完了,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修行办道?为什么过去在丛林里面,成就的人很多?那些小庙里面,几乎找不到善知识,也找不到成就的人。你们看看像寒山、拾得,他们处的环境,他领的职务;可是现在,就以我们的道场来说,人数也算不少,可是遇到一些什么工作,就起烦恼,不会把这份工作当成是对自我调理的最好的环境或者方法,所以禅门中说:「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时日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讲了这么多,我现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怎么样进入到实相无相。这个里面有道理、有方法,这个是人人都可以体会也可以去感受的,也几乎天天在那么过日子;只是这个问题提出来,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思考,不要忘了我们是修行的人!

  我提出一句很简单的话-「活着究竟干什么」?

  不要忘了那个「我」,自己的我,不是别人的我。「我究竟活着干什么?」好好的思考一下,千万不要找一些什么佛教的名词来化解你的问题,那化解不了的。「活着干什么?」也不要说「修行办道,学佛啊!求解脱啊!好好学佛啊!将来可以普度众生哪!」那都是废话没有用的,那不可能从实相进入到无相,不要忘了,要从实有相进入到无相的境界。

  「我活着究竟干什么?」花点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在禅堂里,以大家共修而言,提出一个这么的问题,可能你能入定,可能你能够大彻大悟;也可能睡大觉、打瞌睡,或妄想杂念一大堆;可是你们千万也不要用小孩子耍赖的方式说:「我活着干什么?我什么也不干!」那个叫做小孩耍赖;要面对现实,才能从实有相进入到无相的境界。

  不要去寻找答案,要面对问题、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看能不能化解这个「我活着究竟干什么」的问题?我不是要你们提出答案。学佛有一个规律-「面对问题,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能够化解问题。」

  好啦!这个问题留着你们自己慢慢去想罢!(全文完)

  

《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 佛学 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