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健康与职业成功——南阳师范学院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样维护自我的利益。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和美德,不知从何时起,已在我们身边悄然褪色,现今人们更推崇的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日本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认为中国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社会道德的建设,才导致了小悦悦悲剧的发生。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光有物质财富是不行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里,强调应懂得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可以说屈指可数。北大教授张维迎也发出感慨说:“中国整个几十年的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

  正因为如此,前不久,新闻上还出现了“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的悲哀。说是一个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他躺在地上一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就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获悉后,才送往医院救治,但老人终因呼吸窒息死亡。

  那么多的旁观者,为什么不上前去帮他呢?就是因为他们害怕。现在新闻时常报道,某某老人摔倒之后,有好心的人去扶,结果不是他撞的也赖上他了,最后还要打官司赔钱,所以,谁都不敢再向老人伸援手了。

  面对这种现状,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站出来,对北大学子说了一句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短短的这一段话,立即就红遍网络,引发了各种响应和支持。不过也有些人觉得,如果我们缺乏应有的良知,凡事都要依赖法律的保护,那实在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对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也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说,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尽管他这样说,但现在人们还是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果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自己去扶还是不扶?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后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愿意扶的请举手——

  不愿意扶的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刚才所说,假如你去扶了,也许被他反咬一口,甚至到了法官那里,法官也说:“不是你撞的话,干嘛要把他扶起来?”曾经出现的这种糊涂判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想象,这也恰恰是当今道德沦丧、信任危机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心理健康

  1、“健康”不单指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需要是心理上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说,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而且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也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可见,健康的心理,与幸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当然,若想获得健康的心理,我个人认为,最好能学习一些佛法。今天在座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学佛的,有一部分既不学、也不关心。不过,你若没有正确的信仰,一辈子都特别现实,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找个好对象、好工作就满足了,那以后就算自己有了这些,内心也会非常空虚。

  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身心日渐衰朽,整天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特别可怜也特别可悲。试想,假如他们有一个信仰,就不会如此无所事事了,肯定会抓紧时间为来世做些准备。所以,一个人有信仰真的非常有必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信仰之后,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心。当然,讲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心”,你们也许不太熟悉,但可以换句话说,只要不是天天想着自己,而想去帮助身边的一切生命,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若能如此,不但你自己会是快乐的,对周围乃至整个社会,也能产生很好的影响。

  假如你是家长,对孩子会有非常正面的引导;假如你是老师,对学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假如你是领导,对下属也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样一来,仅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波及很广的范围。哪怕你的文凭不是很高,今后也仍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曾经就有个教授叫金克木,他只有小学文凭,后来却成了大学教授。他小时候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后来去了北京求学,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依靠自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他到印度担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然后去了佛教圣地鹿野苑,跟随印度著名学者法喜教授[2]学习梵文和巴利文,钻研释迦牟尼佛三转*轮的教义。1946年,他回到中国,应聘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又在北京大学任教。2000年因病逝世,他临终的遗言是:“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对毕生成败会起着主宰作用,相比之下,有时候文凭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在当今,文凭高的话,比较容易谋得一份好差事,但你若是人格不好、做事不努力,时间久了,也不一定能得到领导重用。

  当然,在积极努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学会一切随缘。随缘,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假如你什么都无所谓,每天只是得过且过,这叫做消极;但若能做到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同时又不是特别耽著结果如何,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3、培养道德观念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后,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那么,怎么样培养呢?最好能从古圣贤的智慧中汲取。像传统文化的话,应该多学习《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等;另外,佛教中对人生的认识,如因果观、大乘教义等,对自己也特别有好处。很多大学生学了以后,确实受益无穷。若是以前没有遇到佛法,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痛苦时,可能早已经崩溃了,而今学了这些甚深法要,比如从头到尾学了一遍《入行论》以后,利他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自己也没有那么执著了。

  人若是有了利他心,时时刻刻想到别人,一点一滴都是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生绝对会迸发出美丽的火花。从前就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个印度的年轻人乘火车去往孟买,上火车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一只鞋掉到了站台上。当时人群拥挤不堪,根本无法去捡那只鞋。火车缓缓驶出,他迅速把另一只鞋脱下来,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就可以捡到一双鞋,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

  这位年轻人,就是以后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在印度,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

  这个故事文字虽然少,但意义却发人深省。试问,假如我们不慎掉了一只鞋,会马上想到利益他人吗?放眼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心充斥着自私自利,一有机会就自我吹捧,这样的人也许刚开始受人欢迎,但最后必定会原形毕露。所以,也是我对各位的一个忠告吧,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有帮助别人的这颗心。

  刚才我讲“小悦悦事件”时,问你们看到老人摔倒了,会扶还是不扶?或许有人在心里嘀咕:“你让我们都举手了,那你自己遇到会怎么做呢?”对我而言,肯定毫不犹豫去扶。扶了以后,倘若被别人冤枉了,跟我打官司要医药费;甚至他死了,要我给他偿命,那我也认了。这是做人的基本良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就置他人的生死于不顾。

  记得美国伟大的总统罗斯福,一次他家中被盗,丢了许多东西。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故事的重点在最后一句——是他,不是我。所以,不管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我们也不能做有愧于良心的事。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让别人有危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舍弃善良的品质。

  现在这个社会,存在着很多复杂问题,人们之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救孩子,也是因为一些新闻媒体的误导,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他们大肆宣扬个别的恶性事件,以至于如今人人唯求自保,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人们一看到类似的事件,马上就避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会惹上麻烦。但我们作为有良心的人,尤其是学了大乘佛法的人,见到这种情况时,必须要去救!

  在我们藏地,现在好像还没有这么糟,不管在哪里,只要见到有人遇难,旁边的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前段时间,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五十来岁、骑摩托车的人,因为雪大路滑而摔断了腿,伤势特别严重,流了很多很多血。当时,路上的十几辆车全部停下来,大家都不走了,为伤者而忙前忙后:有些人拿出衣服给他御寒,有些人开始包他的脚,有些人准备送他去20公里外的医院……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小悦悦事件”在藏地,暂时应该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有一种信仰。

  你们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信仰的珍贵性。有了信仰的话,人生就会有一种方向。要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像蘑菇从草地突然冒出来一样;离开这个世间,也不是死后如灯灭,可以一了百了。我们的生命,从无始以来就漂泊在这个轮回中,这一世随业力变成了人,下一世会变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今生的善恶。

  但是,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懂,认为人生只有几十年,死后的事从来不考虑,如此目光短浅实在不应理。其实,你们有空的话,最好能翻阅一…

《心理健康与职业成功——南阳师范学院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