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佛经论典,看看里面是怎么描述的。我们将来流转轮回的话,也不是短短的一世两世,今生若造下了一些恶业,就算暂时看不到果报,来世也必定会无欺感受。
本来,文化不太高的人不懂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大家都是大学生,按理来讲,因为受过了正规教育,知识水平比农民、牧民要高,可你们若是也不懂这些人生真理,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那就真的太遗憾了!
现在大学有些老师,讲完课就走人,从来不管学生的心态。但也有些老师,特别特别关心学生,很希望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若是这样,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成功必备的要素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劝你们皈依佛门,只是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最好研究一下佛教。若能如此,相信你从中得到的价值,肯定会远远超过金钱。
佛教,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精华,古往今来无数人依靠它,内心都获得了真实的安乐。对一个人来说,心灵若没得以调伏,光是用财富、感情等来寻求快乐,恐怕不太可能。你们有些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觉得它是通往快乐的阶梯,可是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或许你更怀念现在的学生时代。为什么呢?因为届时会比现在更麻烦、更痛苦、更复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
当然,以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能否成为你痛苦的因,取决于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它。而在佛教中,就有最完美的调心之法,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对此弃之不顾。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也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与宗教的衰落有极大关系。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文中就提到:“一种有人引导的宗教生活,比起一种飘渺的生活,要好得多、丰富得多,而且健全得多了。”
如今大城市里人特别多,到处是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可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追求钞票、享受、肉体的接触,真正为来世准备的,则如凤毛麟角。当然,来世的存在,也许你们并不认可,但不认可的话,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不能自以为是,而需要一定的理性。
人类总认为自己比动物聪明、睿智,但实际上,有些人对自身的问题一无所知,这也比动物好不了多少。比如说,本来“我”不存在,你反而去执著“我”——这一点,没有学过空性的人,或许无法理解:“怎么会没有“我”?“我”不就在这儿吗!”但佛教里专门有一种观察方法,剖析所谓的“我”在何处,这样观察下来,“我”的确是了不可得。这对有些同学来讲,可能是一个新知识,但我特别希望你们能种下“空性”的种子,以后善根成熟时,就很容易通达这个真理。
还有佛教中讲“万法无常”,我们眼前的东西,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比如感情出现不顺了,就用不着想跳楼自杀、吃安眠药。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假如你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面对挫折就会非常脆弱。
现在有些大学生,毕业到了社会上以后,一两年找不到工作,结果就精神崩溃了。其实找不到也没有什么,倘若你明白因果的道理,就会知道这是自己前世没有积福,所以才会出现诸多不顺,故没必要去怨天尤人。
而且,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并不乐观。据说2008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是560万,找到工作的只有不到三成,也就是说,还有七成约400万是“待就业者”。这边尚未解决,那边2009年的毕业生马上也要走出校门了,这次人数更多,610万!所以,就业问题确实空前严峻。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北大才子成了养猪的;苏州公开招公厕管理员,46名大学生去报名应聘……
因此,你们不要认为找不到工作,就活不下去了。假如你是个佛教徒,尤其是有一点修行的话,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都比较容易想得开,知道这一切是因缘。这种因缘,又跟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关。若能懂得这个道理,面对什么都会有一种勇气。
所以,大家学会调整心态非常重要。汉地的《宗镜录》中也说:“心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心若是摆正了,一切现象都会摆正;心若是颠倒了,所作所为也会变得颠倒。现在有些人因为求职不顺利,就开始搞各种违法活动,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也是源于他们错误的心态。因此,大家以后就算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人,也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在座各位都是师范学校的,将来很可能会做老师,所以,你们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对以后的学生非常重要。而在所有的心态中,以慈悲心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一点最为关键。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善心,光是注重分数的竞争,这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就比较欠缺这一块的内容。看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只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从来不管他做人怎么样。这样,他们到了社会上以后,肯定很糟糕。我就遇到过不少硕士、博士、博士后,单看他们的文凭,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应该特别了不起,但跟他们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好多事情都让人非常失望。
所以,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曾建议: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读研究生、博士生。包括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只要求读完大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可,但它从某个侧面,也正说明了现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满脑子只是怎么赚钱、怎么享受,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不知在生活中怎么运用。他们经不起任何磨难,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想不开,工作中不愿意吃苦,也不愿意看别人的脸色,这样的话,就算你学问再大、学历再高,也不会有成功的本钱。所以,大家在读大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对心理的训练也一定要值得重视!
四、回顾当地佛教历史,展望未来教育方向
你们河南,回顾历史的话,尤其是南阳、洛阳这一带,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与佛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洛阳白马寺,就是中国的第一座寺庙,佛教当年正是从这里开始传入了汉地。
当时的皇帝,是汉明帝。公元64年的一个晚上,他梦见有位闪闪发光的金人,身体有圆光环绕,从远方飞来,降临到了他的皇宫。第二天上朝,他把梦告诉群臣,询问这是何方神圣。有个大臣博学多才,告诉汉明帝:“听说印度有位得道圣人,号称为佛,能飞身于空中,全身放射光芒,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3]”
于是汉明帝派18名使者去印度,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遇到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迎请他们前往洛阳,并带回了一批经书和佛像。皇帝非常高兴,命人在洛阳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印度高僧,此寺就是今天的“白马寺”。据说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宫殿堂的建筑模式,就与寺院基本上相同。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汉地之后,翻译了第一批佛经,其中就有《四十二章经》。他们二人圆寂后,就葬在了白马寺,至今寺中仍有他们的坟墓,去年印度总统还到墓前献了花。我想问一下你们:这是不是最早那个墓?一直没有毁坏吗?(下面没人知道,很多人说没去过。)你们没有去过啊!很可惜,还是应该去一下。你看从东汉开始到现在,历史这么悠久,离这儿又这么近,没有去过的话,实在有点遗憾。
离白马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著名的“焚经台”。当年佛教传入汉地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引起道教极度不安。在白马寺建成的第2年,690名道士联名上表汉明帝,痛斥佛经的“虚妄”,声言要与佛教一比高低。汉明帝就准了众道士的请求,让佛道两家在白马寺前筑台比试。先是辩论两个时辰,道教败北;接着比试的是焚经,道教大堆经卷化为灰烬,而佛经在烈火中突然“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由此佛教声名大振。据史记载,当时就有1460多人出家。
另外,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也位于你们河南。这个石窟从北魏就开始雕凿,一直雕到北宋年间。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造像共有10万多尊,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尤其在唐朝,雕刻的佛像是最多的,约占总数的60%。
当然,讲这些是在你们面前班门弄斧,但我真的很仰慕这些佛教胜迹,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给子孙所留下的,确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可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且不说精神文明的层面,单单是资源方面,很多人就不断挖掘不可再生的地下矿藏,不像美国和日本,他们很聪明地把本土资源保护起来,为了子孙后代一直留着,需要资源时就从外国进口。而我们有些人,为了赚钱就拼命开发、大肆浪费,从来也没想过百年后的子孙会用什么?所以,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值得大家好好思量。
总而言之,你们河南自古与佛教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也都在这里,大家应该去了解一下。现在的河南,虽不像北京、上海一样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但它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古文化,这些更有探索的价值,迟早会引起人类重视的。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希望能对同学们有点启发,也希望大家尝试去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智慧,以及不可思议的加持。若能如此,你所学习的知识,最终一定会造福人类,对自他都有利。
毕竟,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心都起着主导作用,它指引一切行为的方向。当你的心很善时,一切都会变得善;当你的心很恶时,一切也会变得恶。正如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所言:“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
[1] 五大宗匠:慧忠、行思、怀让、神会、玄觉。
[2] 法喜教授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后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因为不适应严寒气候而回到印度。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的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
[3] 《周书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平旦时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涨,四处的井水也溢出来,狂风大作,宫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贯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红色。当时,昭王问太史苏由:“这是什么祥瑞?”苏由回答说:“西方有大圣人诞生。”昭王问:“对天下有何影响?”苏由答道:“此时没有,一千年后圣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这件事情镌刻在石头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以年代计算,刚好就是汉明帝在位时期。故大臣推测,金人想必就是佛陀。
《心理健康与职业成功——南阳师范学院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