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佛經論典,看看裏面是怎麼描述的。我們將來流轉輪回的話,也不是短短的一世兩世,今生若造下了一些惡業,就算暫時看不到果報,來世也必定會無欺感受。
本來,文化不太高的人不懂這一點,也情有可原。但大家都是大學生,按理來講,因爲受過了正規教育,知識水平比農民、牧民要高,可你們若是也不懂這些人生真理,不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那就真的太遺憾了!
現在大學有些老師,講完課就走人,從來不管學生的心態。但也有些老師,特別特別關心學生,很希望引導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若是這樣,就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幫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叁、成功必備的要素
當然,我今天講這些,並不是勸你們皈依佛門,只是建議大家有興趣的話,最好研究一下佛教。若能如此,相信你從中得到的價值,肯定會遠遠超過金錢。
佛教,是有史以來人類文明的精華,古往今來無數人依靠它,內心都獲得了真實的安樂。對一個人來說,心靈若沒得以調伏,光是用財富、感情等來尋求快樂,恐怕不太可能。你們有些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幻想,覺得它是通往快樂的階梯,可是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或許你更懷念現在的學生時代。爲什麼呢?因爲屆時會比現在更麻煩、更痛苦、更複雜,需要面對的問題更多。
當然,以後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能否成爲你痛苦的因,取決于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它。而在佛教中,就有最完美的調心之法,可惜的是,很多人卻對此棄之不顧。著名心理學家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也說,現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與宗教的衰落有極大關系。他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文中就提到:“一種有人引導的宗教生活,比起一種飄渺的生活,要好得多、豐富得多,而且健全得多了。”
如今大城市裏人特別多,到處是車來車往、絡繹不絕。可在這些人當中,大多數都追求鈔票、享受、肉體的接觸,真正爲來世准備的,則如鳳毛麟角。當然,來世的存在,也許你們並不認可,但不認可的話,我們可以互相交流。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不能自以爲是,而需要一定的理性。
人類總認爲自己比動物聰明、睿智,但實際上,有些人對自身的問題一無所知,這也比動物好不了多少。比如說,本來“我”不存在,你反而去執著“我”——這一點,沒有學過空性的人,或許無法理解:“怎麼會沒有“我”?“我”不就在這兒嗎!”但佛教裏專門有一種觀察方法,剖析所謂的“我”在何處,這樣觀察下來,“我”的確是了不可得。這對有些同學來講,可能是一個新知識,但我特別希望你們能種下“空性”的種子,以後善根成熟時,就很容易通達這個真理。
還有佛教中講“萬法無常”,我們眼前的東西,刹那刹那都在變化。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在你未來的生涯中,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比如感情出現不順了,就用不著想跳樓自殺、吃安眠藥。這時候你會明白,不僅僅是自己的愛人,所有人的心都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變化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假如你沒有這方面的思想准備,面對挫折就會非常脆弱。
現在有些大學生,畢業到了社會上以後,一兩年找不到工作,結果就精神崩潰了。其實找不到也沒有什麼,倘若你明白因果的道理,就會知道這是自己前世沒有積福,所以才會出現諸多不順,故沒必要去怨天尤人。
而且,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並不樂觀。據說2008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是560萬,找到工作的只有不到叁成,也就是說,還有七成約400萬是“待就業者”。這邊尚未解決,那邊2009年的畢業生馬上也要走出校門了,這次人數更多,610萬!所以,就業問題確實空前嚴峻。正因爲如此,才有了北大才子成了養豬的;蘇州公開招公廁管理員,46名大學生去報名應聘……
因此,你們不要認爲找不到工作,就活不下去了。假如你是個佛教徒,尤其是有一點修行的話,不管遇到了什麼問題,都比較容易想得開,知道這一切是因緣。這種因緣,又跟自己的前世、今生有關。若能懂得這個道理,面對什麼都會有一種勇氣。
所以,大家學會調整心態非常重要。漢地的《宗鏡錄》中也說:“心若正,萬法皆正;心若邪,萬法亦邪。”心若是擺正了,一切現象都會擺正;心若是顛倒了,所作所爲也會變得顛倒。現在有些人因爲求職不順利,就開始搞各種違法活動,給他人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這也是源于他們錯誤的心態。因此,大家以後就算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人,也千萬不要隨波逐流。
在座各位都是師範學校的,將來很可能會做老師,所以,你們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對以後的學生非常重要。而在所有的心態中,以慈悲心無條件地幫助衆生,這一點最爲關鍵。如果沒有這樣一顆善心,光是注重分數的競爭,這絕對不是真正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就比較欠缺這一塊的內容。看一個孩子是否成才,只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從來不管他做人怎麼樣。這樣,他們到了社會上以後,肯定很糟糕。我就遇到過不少碩士、博士、博士後,單看他們的文憑,是某某名牌大學畢業的,應該特別了不起,但跟他們接觸了一段時間後,好多事情都讓人非常失望。
所以,香港中文大學的郎鹹平教授曾建議:現在的年輕人不要讀研究生、博士生。包括他對自己的兒子,也只要求讀完大學就可以了。這種觀點,我雖然並不完全認可,但它從某個側面,也正說明了現今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在很多年輕人,滿腦子只是怎麼賺錢、怎麼享受,讀了一輩子的書,卻不知在生活中怎麼運用。他們經不起任何磨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想不開,工作中不願意吃苦,也不願意看別人的臉色,這樣的話,就算你學問再大、學曆再高,也不會有成功的本錢。所以,大家在讀大學的過程中,不但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同時,對心理的訓練也一定要值得重視!
四、回顧當地佛教曆史,展望未來教育方向
你們河南,回顧曆史的話,尤其是南陽、洛陽這一帶,文化底蘊相當深厚,與佛教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洛陽白馬寺,就是中國的第一座寺廟,佛教當年正是從這裏開始傳入了漢地。
當時的皇帝,是漢明帝。公元64年的一個晚上,他夢見有位閃閃發光的金人,身體有圓光環繞,從遠方飛來,降臨到了他的皇宮。第二天上朝,他把夢告訴群臣,詢問這是何方神聖。有個大臣博學多才,告訴漢明帝:“聽說印度有位得道聖人,號稱爲佛,能飛身于空中,全身放射光芒,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3]”
于是漢明帝派18名使者去印度,訪求佛道。叁年後,他們遇到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迎請他們前往洛陽,並帶回了一批經書和佛像。皇帝非常高興,命人在洛陽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印度高僧,此寺就是今天的“白馬寺”。據說從那個時候開始,皇宮殿堂的建築模式,就與寺院基本上相同。
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漢地之後,翻譯了第一批佛經,其中就有《四十二章經》。他們二人圓寂後,就葬在了白馬寺,至今寺中仍有他們的墳墓,去年印度總統還到墓前獻了花。我想問一下你們:這是不是最早那個墓?一直沒有毀壞嗎?(下面沒人知道,很多人說沒去過。)你們沒有去過啊!很可惜,還是應該去一下。你看從東漢開始到現在,曆史這麼悠久,離這兒又這麼近,沒有去過的話,實在有點遺憾。
離白馬寺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著名的“焚經臺”。當年佛教傳入漢地後,迅速在各地傳播開來,引起道教極度不安。在白馬寺建成的第2年,690名道士聯名上表漢明帝,痛斥佛經的“虛妄”,聲言要與佛教一比高低。漢明帝就准了衆道士的請求,讓佛道兩家在白馬寺前築臺比試。先是辯論兩個時辰,道教敗北;接著比試的是焚經,道教大堆經卷化爲灰燼,而佛經在烈火中突然“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由此佛教聲名大振。據史記載,當時就有1460多人出家。
另外,大名鼎鼎的龍門石窟,也位于你們河南。這個石窟從北魏就開始雕鑿,一直雕到北宋年間。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裏,造像共有10萬多尊,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尤其在唐朝,雕刻的佛像是最多的,約占總數的60%。
當然,講這些是在你們面前班門弄斧,但我真的很仰慕這些佛教勝迹,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給子孫所留下的,確實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可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又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呢?且不說精神文明的層面,單單是資源方面,很多人就不斷挖掘不可再生的地下礦藏,不像美國和日本,他們很聰明地把本土資源保護起來,爲了子孫後代一直留著,需要資源時就從外國進口。而我們有些人,爲了賺錢就拼命開發、大肆浪費,從來也沒想過百年後的子孫會用什麼?所以,現在存在的許多問題,值得大家好好思量。
總而言之,你們河南自古與佛教就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産,相當一部分也都在這裏,大家應該去了解一下。現在的河南,雖不像北京、上海一樣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但它卻蘊含著豐富、深厚的古文化,這些更有探索的價值,遲早會引起人類重視的。
通過今天的交流,我希望能對同學們有點啓發,也希望大家嘗試去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智慧,以及不可思議的加持。若能如此,你所學習的知識,最終一定會造福人類,對自他都有利。
畢竟,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心都起著主導作用,它指引一切行爲的方向。當你的心很善時,一切都會變得善;當你的心很惡時,一切也會變得惡。正如法國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所言:“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
--------------------------------------------------------------------------------
[1] 五大宗匠:慧忠、行思、懷讓、神會、玄覺。
[2] 法喜教授曾在印度的大學教書,後被聘爲哈佛大學教授、列甯格勒大學教授,他因爲不適應嚴寒氣候而回到印度。許多人慕名而來,向他學巴利語、學佛教,但從沒有人找他學梵文。金克木是他的唯一的梵文學生,他傾全力將自己的學問傳給了金克木。
[3] 《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狂風大作,宮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當時,昭王問太史蘇由:“這是什麼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聖人誕生。”昭王問:“對天下有何影響?”蘇由答道:“此時沒有,一千年後聖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镌刻在石頭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以年代計算,剛好就是漢明帝在位時期。故大臣推測,金人想必就是佛陀。
《心理健康與職業成功——南陽師範學院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