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樣維護自我的利益。見義勇爲、樂于助人的精神和美德,不知從何時起,已在我們身邊悄然褪色,現今人們更推崇的信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日本在報道這個事件時,認爲中國過于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忽視了社會道德的建設,才導致了小悅悅悲劇的發生。中國要想成爲世界強國,光有物質財富是不行的,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
然而遺憾的是,如今小學到大學的課本裏,強調應懂得爲人處世、接人待物、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可以說屈指可數。北大教授張維迎也發出感慨說:“中國整個幾十年的教育是失敗的。這個失敗在于,教育在培養人時,沒有注意培養人的自主創造性,沒有注意培養人的道德。”
正因爲如此,前不久,新聞上還出現了“13億人扶不起一個老人”的悲哀。說是一個88歲的老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來,但力氣不夠。他躺在地上一個小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但就是沒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獲悉後,才送往醫院救治,但老人終因呼吸窒息死亡。
那麼多的旁觀者,爲什麼不上前去幫他呢?就是因爲他們害怕。現在新聞時常報道,某某老人摔倒之後,有好心的人去扶,結果不是他撞的也賴上他了,最後還要打官司賠錢,所以,誰都不敢再向老人伸援手了。
面對這種現狀,北大副校長吳志攀站出來,對北大學子說了一句話:“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短短的這一段話,立即就紅遍網絡,引發了各種響應和支持。不過也有些人覺得,如果我們缺乏應有的良知,凡事都要依賴法律的保護,那實在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對此,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兆林也認爲:“13億人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套用一句不大合適的話說,中國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在這種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盡管他這樣說,但現在人們還是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如果看見一個老人摔倒了,自己去扶還是不扶?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後若是遇到這種情況,你們願意扶的請舉手——
不願意扶的人,當然也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剛才所說,假如你去扶了,也許被他反咬一口,甚至到了法官那裏,法官也說:“不是你撞的話,幹嘛要把他扶起來?”曾經出現的這種糊塗判決,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想象,這也恰恰是當今道德淪喪、信任危機的一種體現。
二、構建心理健康
1、“健康”不單指身體,更重要的是心靈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需要是心理上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解釋說,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的症狀,而且是一個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會適應狀態。理查德·格裏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在《心理學與生活》中也說:“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可見,健康的心理,與幸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當然,若想獲得健康的心理,我個人認爲,最好能學習一些佛法。今天在座的大學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學佛的,有一部分既不學、也不關心。不過,你若沒有正確的信仰,一輩子都特別現實,只要有錢就可以了,找個好對象、好工作就滿足了,那以後就算自己有了這些,內心也會非常空虛。
我經常看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後身心日漸衰朽,整天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特別可憐也特別可悲。試想,假如他們有一個信仰,就不會如此無所事事了,肯定會抓緊時間爲來世做些准備。所以,一個人有信仰真的非常有必要!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有了信仰之後,還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一顆無我利他的心。當然,講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心”,你們也許不太熟悉,但可以換句話說,只要不是天天想著自己,而想去幫助身邊的一切生命,這就是正確的人生觀。若能如此,不但你自己會是快樂的,對周圍乃至整個社會,也能産生很好的影響。
假如你是家長,對孩子會有非常正面的引導;假如你是老師,對學生能起到爲人師表的作用;假如你是領導,對下屬也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這樣一來,僅憑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波及很廣的範圍。哪怕你的文憑不是很高,今後也仍能有一番大的作爲。
曾經就有個教授叫金克木,他只有小學文憑,後來卻成了大學教授。他小時候因各種原因而失學,後來去了北京求學,利用一切機會博覽群書,依靠自學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1941年,他到印度擔任一家中文報紙的編輯,同時學習印地語和梵語,然後去了佛教聖地鹿野苑,跟隨印度著名學者法喜教授[2]學習梵文和巴利文,鑽研釋迦牟尼佛叁轉*輪的教義。1946年,他回到中國,應聘爲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又在北京大學任教。2000年因病逝世,他臨終的遺言是:“我是哭著來,笑著走。”
所以,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對畢生成敗會起著主宰作用,相比之下,有時候文憑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盡管在當今,文憑高的話,比較容易謀得一份好差事,但你若是人格不好、做事不努力,時間久了,也不一定能得到領導重用。
當然,在積極努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學會一切隨緣。隨緣,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假如你什麼都無所謂,每天只是得過且過,這叫做消極;但若能做到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同時又不是特別耽著結果如何,這才是真正的隨緣。
3、培養道德觀念
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後,還要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那麼,怎麼樣培養呢?最好能從古聖賢的智慧中汲取。像傳統文化的話,應該多學習《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等等;另外,佛教中對人生的認識,如因果觀、大乘教義等,對自己也特別有好處。很多大學生學了以後,確實受益無窮。若是以前沒有遇到佛法,他們遇到無法解決的痛苦時,可能早已經崩潰了,而今學了這些甚深法要,比如從頭到尾學了一遍《入行論》以後,利他心自然而然就産生了,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執著了。
人若是有了利他心,時時刻刻想到別人,一點一滴都是爲別人著想,這樣的人生絕對會迸發出美麗的火花。從前就有個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個印度的年輕人乘火車去往孟買,上火車的時候,他不小心把一只鞋掉到了站臺上。當時人群擁擠不堪,根本無法去撿那只鞋。火車緩緩駛出,他迅速把另一只鞋脫下來,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猶豫地扔了下去。有人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經過那裏,就可以撿到一雙鞋,這雙鞋或許對他很有用呢。”
這位年輕人,就是以後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在印度,他被人們尊稱爲“聖雄”。
這個故事文字雖然少,但意義卻發人深省。試問,假如我們不慎掉了一只鞋,會馬上想到利益他人嗎?放眼當今社會,很多人的心充斥著自私自利,一有機會就自我吹捧,這樣的人也許剛開始受人歡迎,但最後必定會原形畢露。所以,也是我對各位的一個忠告吧,希望你們以後一定要有幫助別人的這顆心。
剛才我講“小悅悅事件”時,問你們看到老人摔倒了,會扶還是不扶?或許有人在心裏嘀咕:“你讓我們都舉手了,那你自己遇到會怎麼做呢?”對我而言,肯定毫不猶豫去扶。扶了以後,倘若被別人冤枉了,跟我打官司要醫藥費;甚至他死了,要我給他償命,那我也認了。這是做人的基本良知,我們不能因爲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就置他人的生死于不顧。
記得美國偉大的總統羅斯福,一次他家中被盜,丟了許多東西。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回信說:“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心中很平靜,因爲:第一、竊賊只偷走了我的財物,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竊賊只偷走一部分東西,而非全部;第叁、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故事的重點在最後一句——是他,不是我。所以,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我們也不能做有愧于良心的事。甯可自己受傷害,也不讓別人有危險,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舍棄善良的品質。
現在這個社會,存在著很多複雜問題,人們之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救孩子,也是因爲一些新聞媒體的誤導,爲了吸引大衆的眼球,他們大肆宣揚個別的惡性事件,以至于如今人人唯求自保,個人主義泛濫成災,人們一看到類似的事件,馬上就避而遠之,生怕一不小心會惹上麻煩。但我們作爲有良心的人,尤其是學了大乘佛法的人,見到這種情況時,必須要去救!
在我們藏地,現在好像還沒有這麼糟,不管在哪裏,只要見到有人遇難,旁邊的人都願意伸出援手。前段時間,我在路上看到一個五十來歲、騎摩托車的人,因爲雪大路滑而摔斷了腿,傷勢特別嚴重,流了很多很多血。當時,路上的十幾輛車全部停下來,大家都不走了,爲傷者而忙前忙後:有些人拿出衣服給他禦寒,有些人開始包他的腳,有些人准備送他去20公裏外的醫院……我看了以後非常感動,覺得“小悅悅事件”在藏地,暫時應該不會發生。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心裏有一種信仰。
你們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信仰的珍貴性。有了信仰的話,人生就會有一種方向。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並不是無因無緣的,像蘑菇從草地突然冒出來一樣;離開這個世間,也不是死後如燈滅,可以一了百了。我們的生命,從無始以來就漂泊在這個輪回中,這一世隨業力變成了人,下一世會變成什麼樣,完全取決于今生的善惡。
但是,很多人對此根本不懂,認爲人生只有幾十年,死後的事從來不考慮,如此目光短淺實在不應理。其實,你們有空的話,最好能翻閱一…
《心理健康與職業成功——南陽師範學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