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问答
『2011年11月20日晚上』
(一) 问:通过今天的讲座,我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听说西方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从逻辑的角度来解释佛教真理。请问,有没有可能通过对物质世界的逻辑思考,解开佛教的奥秘并解释佛教真理呢?
答:其实,西方科学家不仅仅是通过物质研究与逻辑推理,来证实佛教的正确性。很多人还通过修行和体验,来了解佛教真理。
作为一名学者,要证实佛教的真实性,理论的支持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还是要实际修行。因为,现在很多人通过理论研究考证真理时,得出来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经中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非量,是不可靠的。这一点,科学家也承认,比如当多维空间的概念出现时,就会知道我们的感官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过:“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按照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人类探索真理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说,通过不断探索并否定前辈的观点,从而不断地接近真理。如果是这样,那有没有依靠逻辑推理而最终证成真理的时候呢?恐怕是个未知数。
但通过修持来体验真理,则完全不同。比如,佛教中有认识心性的法门,自己依靠这些修法,可以完全通达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即使成千上万的智者来到你面前,说你通达的心性是错误的,你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们也根本无法否定你的见解。
这一点,从禅宗和密宗的很多公案中,就看得出来。看了历代大成就者的事迹,我们会明白佛教的神秘和世界的可笑。但是,这些道理,在不信仰佛教的人前面,说一百遍、一千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要真正认识佛教真理,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来了解是最彻底的。
(二) 问:我是藏族人,请问,辩经是不是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
答:辩经确实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依靠这种方法,能解除我们内心的疑惑,生起真正的智慧。当然,藏传佛教还有很多不共的特点。
其实在大学里,非常需要真正的辩论。但我看到,有些大学生的辩论是吵架,说着说着,就开始骂人了,这不叫辩论。真正辩论的过程中,即使双方辩得再激烈,也不会脸红,不会生气,不会痛苦。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磨炼,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刚参加辩论时,一被对方反驳,心里就觉得不舒服。
同时,大家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真实可靠的逻辑推理,这样才能通过辩论解除疑惑、生起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胡搅蛮缠,非要争个高下,这并不是辩论的目的。
(三) 问:我是东莞学院的研究生,也是藏族人。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问题,包括人们非常关心的食品安全。
现有解决公共问题的模式是,学者们通过研究,向政府提出建议,然后政府制定法律,通过执行法律来管制社会。但这种完全依靠政府行为的管理模式,似乎并不奏效。比如说食品安全方面,地沟油、劣质奶粉等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还有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这些都让人感觉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不断下降。
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佛教思想去教育人们,乃至改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呢?
答:关心社会还是很重要的。你刚才提到的小悦悦事件、地沟油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轰动。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制作地沟油的那些老板,非常明目张胆,自己还特别得意……这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不过,这些事件,以及前不久网络上的“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也有一定的炒作成分在里面。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就特意把某个角落的一件事扩大化,让全世界都知道。人们看了之后,觉得所有人的良心都被狗吃掉了一样。但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好人好事的,比如,前几天沈阳一位女大学生坐公交车时,看到歹徒正在对一个人行凶,她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但现在很多媒体,对于好事不宣扬,而一点点坏事,就开始添枝加叶地疯狂传播,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当然,我在不同的场合中也说过,佛教徒若遇到小悦悦这样的事,一定要去救,不论别人怎么看,当事人会不会反咬一口。其实你去救了之后,也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诬陷你,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坏。
而食品安全的监管,包括杜绝地沟油,政府也在想一些对策。我以前了解到,有的国家像日本,政府高价回收用过的油,进行处理,做成燃料;德国对地沟油的流向,则有一套严格的立法。但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在这方面,大乘佛教的利他观非常关键,它主张无条件地帮助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这样的理念,在当前来讲确实不可缺少。
因此,我特别希望,很多人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佛教的利他观,同时,自己也应积极投入到一些慈善活动中。若能如此,这个社会就不会变得那么可怕了。
(四)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我们汉地很多人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信佛带有一种功利性,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答:信仰有迷信和正信两种。所谓的迷信,是别人说什么,自己不加分辨,就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最终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现在汉地许多人信佛,就带有迷信的成分,烧香拜佛是为了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快乐……像做生意一样。这种信佛跟信神没有什么差别。
那什么是正信呢?当你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佛教时,你会发现,佛陀觉悟了万法的真理,并用这种智慧给迷茫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众生离苦得乐指明了方向。所以,佛陀非常伟大,他的智慧无与伦比。有了这样的认识,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失。
当然,要想获得这种信心,必须要长期、系统地学习佛法。若只是浅尝辄止,稍微了解一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非常希望寺院、佛教道场,包括高等学校,能深入学习一下佛教,认识佛教的真理和佛陀的智慧。这样一来,佛教的信仰就不会成为迷信,知识分子对佛教也不会盲目地下结论。
在这个世间上,知识分子的层次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已经获得了极高学位的博士,对一门并不了解的学问随意诋毁、妄加评论,这是特别愚痴的行为。我也遇到过一些博士、博士后,他们评论佛教的语言,让人觉得非常可笑,就像不懂科学的人,信口去批评科学一样。因此,希望很多人以后在这方面,最好是不要闹笑话,不要让自己变成闹剧的表演者。
(五) 问:我是一名藏族人,父母都是佛教徒,在父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会背诵一些经文,例如《二十一度母赞》、莲花生大士教言等。我认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在不影响学业和工作的情况下,背诵一些经文,是种很好的习惯。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现在藏地很多年轻人,从小就会背诵百字明、《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度母赞》等,这是藏地的一种传统。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随时随地多念这些经咒,无形中就会化解许多危难,增上各种吉祥。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些藏族大学,看有些大学生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会念一些经咒,就像佛教徒的早晚课一样,这种习惯很重要。
不过,与此同时,许多藏族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了解这些经文的意义。如同汉地很多人去寺院只是求保佑,对佛教的真理却一无所知。同样,藏地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从小就信仰佛教,可是让他解释一下《二十一度母赞》,好多人都讲不来,这一点是非常遗憾的。
而我去一些汉地大学时,却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不仅对藏传佛教的教义十分熟悉,而且对中观、唯识,包括密法的教义,也一直不断地在修持。可是,我们藏地的很多知识分子,不要说汉传佛教,甚至对藏传佛教也并没有特别了解。
今天这个场合,来了不少藏族的大学生。你们藏族的学生有多少,举个手吧——哇,那么多!我特别希望你们,以及藏族的其他知识分子,从多方面学习藏传佛教,通过藏文或汉文来了解佛经的意义。
总之,我们学习佛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能只会念念经。汉地有些老太太很会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藏地人也会背《二十一度母赞》,这些听起来很舒服,但如果不解经义、不懂内容,就会与真正的佛法相隔千里,根本无法一窥其堂奥。所以,理论与修行结合起来学习佛法很重要。
(六) 问:我平时会翻阅一些汉文的佛经,请问,您有没有看过《楞严经》和《法华经》?我认为这两部经典非常适合末世众生学习,不知道藏传佛教里有没有这两部经,或观点类似的经典?
答:我看过汉文的《楞严经》,但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这部经典。据说法尊法师曾把汉文的《楞严经》翻译成了藏文,《大藏经》对勘局也准备把它列入藏文《大藏经》中。
而《法华经》,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
所以,这两部经我都看过,里面的内容非常殊胜。
(七) 问:我也是一名藏族学生,现在已经大四了。我很庆幸,由于父母都信佛,我从小开始就崇奉藏传佛教,而且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佛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遇到生死坎坷时,让我得到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多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呢?
答: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的教义。
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华中科技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