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中科技大學問答

  華中科技大學問答

  『2011年11月20日晚上』

  (一) 問:通過今天的講座,我對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聽說西方很多科學家,正在試圖從邏輯的角度來解釋佛教真理。請問,有沒有可能通過對物質世界的邏輯思考,解開佛教的奧秘並解釋佛教真理呢?

  答:其實,西方科學家不僅僅是通過物質研究與邏輯推理,來證實佛教的正確性。很多人還通過修行和體驗,來了解佛教真理。

  作爲一名學者,要證實佛教的真實性,理論的支持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此基礎上,更多的還是要實際修行。因爲,現在很多人通過理論研究考證真理時,得出來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爲什麼會這樣呢?佛經中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非量,是不可靠的。這一點,科學家也承認,比如當多維空間的概念出現時,就會知道我們的感官所認識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

  所以,愛因斯坦說過:“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存在,而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

  按照一些哲學家的觀點,人類探索真理的規律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說,通過不斷探索並否定前輩的觀點,從而不斷地接近真理。如果是這樣,那有沒有依靠邏輯推理而最終證成真理的時候呢?恐怕是個未知數。

  但通過修持來體驗真理,則完全不同。比如,佛教中有認識心性的法門,自己依靠這些修法,可以完全通達心的本性。那個時候,即使成千上萬的智者來到你面前,說你通達的心性是錯誤的,你也絲毫不爲所動,他們也根本無法否定你的見解。

  這一點,從禅宗和密宗的很多公案中,就看得出來。看了曆代大成就者的事迹,我們會明白佛教的神秘和世界的可笑。但是,這些道理,在不信仰佛教的人前面,說一百遍、一千遍,可能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要真正認識佛教真理,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來了解是最徹底的。

  (二) 問:我是藏族人,請問,辯經是不是藏傳佛教的不共特點?

  答:辯經確實是藏傳佛教的一大特點,依靠這種方法,能解除我們內心的疑惑,生起真正的智慧。當然,藏傳佛教還有很多不共的特點。

  其實在大學裏,非常需要真正的辯論。但我看到,有些大學生的辯論是吵架,說著說著,就開始罵人了,這不叫辯論。真正辯論的過程中,即使雙方辯得再激烈,也不會臉紅,不會生氣,不會痛苦。當然,這需要長期的磨煉,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剛參加辯論時,一被對方反駁,心裏就覺得不舒服。

  同時,大家在辯論的時候,一定要運用真實可靠的邏輯推理,這樣才能通過辯論解除疑惑、生起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胡攪蠻纏,非要爭個高下,這並不是辯論的目的。

  (叁) 問:我是東莞學院的研究生,也是藏族人。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問題,包括人們非常關心的食品安全。

  現有解決公共問題的模式是,學者們通過研究,向政府提出建議,然後政府製定法律,通過執行法律來管製社會。但這種完全依靠政府行爲的管理模式,似乎並不奏效。比如說食品安全方面,地溝油、劣質奶粉等不道德事件層出不窮。還有最近發生的小悅悅事件,這些都讓人感覺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在不斷下降。

  請問,我們應該怎樣運用佛教思想去教育人們,乃至改變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呢?

  答:關心社會還是很重要的。你剛才提到的小悅悅事件、地溝油事件,在全國範圍內都引起了極大轟動。從一些新聞報道中看,製作地溝油的那些老板,非常明目張膽,自己還特別得意……這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不過,這些事件,以及前不久網絡上的“13億人扶不起一個老人”,也有一定的炒作成分在裏面。有些媒體爲了吸引大家的眼球,就特意把某個角落的一件事擴大化,讓全世界都知道。人們看了之後,覺得所有人的良心都被狗吃掉了一樣。但實際上,也沒有那麼嚴重。我們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好人好事的,比如,前幾天沈陽一位女大學生坐公交車時,看到歹徒正在對一個人行凶,她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他……但現在很多媒體,對于好事不宣揚,而一點點壞事,就開始添枝加葉地瘋狂傳播,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

  當然,我在不同的場合中也說過,佛教徒若遇到小悅悅這樣的事,一定要去救,不論別人怎麼看,當事人會不會反咬一口。其實你去救了之後,也不一定所有人都會誣陷你,因爲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壞。

  而食品安全的監管,包括杜絕地溝油,政府也在想一些對策。我以前了解到,有的國家像日本,政府高價回收用過的油,進行處理,做成燃料;德國對地溝油的流向,則有一套嚴格的立法。但不管怎麼樣,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人們的道德教育。在這方面,大乘佛教的利他觀非常關鍵,它主張無條件地幫助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這樣的理念,在當前來講確實不可缺少。

  因此,我特別希望,很多人能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佛教的利他觀,同時,自己也應積極投入到一些慈善活動中。若能如此,這個社會就不會變得那麼可怕了。

  (四) 問:我是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的學生。我們漢地很多人是“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信佛帶有一種功利性,並不是真正的信仰。請問,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佛?

  答:信仰有迷信和正信兩種。所謂的迷信,是別人說什麼,自己不加分辨,就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最終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現在漢地許多人信佛,就帶有迷信的成分,燒香拜佛是爲了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快樂……像做生意一樣。這種信佛跟信神沒有什麼差別。

  那什麼是正信呢?當你以一種科學的態度,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佛教時,你會發現,佛陀覺悟了萬法的真理,並用這種智慧給迷茫的人們點亮了一盞明燈,爲衆生離苦得樂指明了方向。所以,佛陀非常偉大,他的智慧無與倫比。有了這樣的認識,你的信心就不會退失。

  當然,要想獲得這種信心,必須要長期、系統地學習佛法。若只是淺嘗辄止,稍微了解一點,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非常希望寺院、佛教道場,包括高等學校,能深入學習一下佛教,認識佛教的真理和佛陀的智慧。這樣一來,佛教的信仰就不會成爲迷信,知識分子對佛教也不會盲目地下結論。

  在這個世間上,知識分子的層次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已經獲得了極高學位的博士,對一門並不了解的學問隨意诋毀、妄加評論,這是特別愚癡的行爲。我也遇到過一些博士、博士後,他們評論佛教的語言,讓人覺得非常可笑,就像不懂科學的人,信口去批評科學一樣。因此,希望很多人以後在這方面,最好是不要鬧笑話,不要讓自己變成鬧劇的表演者。

  (五) 問:我是一名藏族人,父母都是佛教徒,在父輩的影響下,我從小就會背誦一些經文,例如《二十一度母贊》、蓮花生大士教言等。我認爲,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在不影響學業和工作的情況下,背誦一些經文,是種很好的習慣。請問,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現在藏地很多年輕人,從小就會背誦百字明、《叁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度母贊》等,這是藏地的一種傳統。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隨時隨地多念這些經咒,無形中就會化解許多危難,增上各種吉祥。

  前段時間,我去了一些藏族大學,看有些大學生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都會念一些經咒,就像佛教徒的早晚課一樣,這種習慣很重要。

  不過,與此同時,許多藏族人最缺少的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了解這些經文的意義。如同漢地很多人去寺院只是求保佑,對佛教的真理卻一無所知。同樣,藏地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知識分子,從小就信仰佛教,可是讓他解釋一下《二十一度母贊》,好多人都講不來,這一點是非常遺憾的。

  而我去一些漢地大學時,卻發現很多老師和學生不僅對藏傳佛教的教義十分熟悉,而且對中觀、唯識,包括密法的教義,也一直不斷地在修持。可是,我們藏地的很多知識分子,不要說漢傳佛教,甚至對藏傳佛教也並沒有特別了解。

  今天這個場合,來了不少藏族的大學生。你們藏族的學生有多少,舉個手吧——哇,那麼多!我特別希望你們,以及藏族的其他知識分子,從多方面學習藏傳佛教,通過藏文或漢文來了解佛經的意義。

  總之,我們學習佛教,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也不能只會念念經。漢地有些老太太很會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藏地人也會背《二十一度母贊》,這些聽起來很舒服,但如果不解經義、不懂內容,就會與真正的佛法相隔千裏,根本無法一窺其堂奧。所以,理論與修行結合起來學習佛法很重要。

  (六) 問:我平時會翻閱一些漢文的佛經,請問,您有沒有看過《楞嚴經》和《法華經》?我認爲這兩部經典非常適合末世衆生學習,不知道藏傳佛教裏有沒有這兩部經,或觀點類似的經典?

  答:我看過漢文的《楞嚴經》,但在藏文《大藏經》中沒有這部經典。據說法尊法師曾把漢文的《楞嚴經》翻譯成了藏文,《大藏經》對勘局也准備把它列入藏文《大藏經》中。

  而《法華經》,在藏文《大藏經》中也有。

  所以,這兩部經我都看過,裏面的內容非常殊勝。

  (七) 問:我也是一名藏族學生,現在已經大四了。我很慶幸,由于父母都信佛,我從小開始就崇奉藏傳佛教,而且從自己的人生經曆來看,佛法確實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當遇到生死坎坷時,讓我得到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現實生活中,我面臨著很多競爭,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說的那樣忘我,在面對機會時,我就不會努力爭取,而是會選擇放棄。但若總是如此,可能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您對這個矛盾怎麼看呢?

  答:如今的社會競爭特別激烈,在不害競爭對手的前提下,你積極地爭取機會、把握機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並不違背佛教的教義。

  有一位大德也說過:“每個人的機遇很難得,因此,在不損害衆生的基礎上,可以積極地去面對…

《華中科技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