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东大学问答

  山东大学问答

  『 2011年11月16日下午 』

  

  (一) 问:我是山大哲学系的老师,搞西方哲学的,但对佛教特别感兴趣。我有一个困惑:比如我走在路上时,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但我又有特别紧急的事要去做。如果我帮他,就会耽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耽误事情,就没法救他,这该怎么办?

  

  答:这位老师问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看自己的利他心重不重。

  

  尤其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假如你的利他心特别重,那么即使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会想方设法去救他。反之,一个人利他心不重的话,就算没什么要紧的事,也会前前后后顾忌很多,不愿意伸出援手。

  

  所以,应该怎么去抉择,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要视每个人对他人的爱重程度来定。

  

  问:我还有个困惑:现在骗子特别特别多,假如在路上遇到乞丐要钱,我是给他还是不给呢?

  

  答:佛教中并没有要求,作布施时,连是不是骗子都不必观察,就一定要把财物都给他们。一般而言,布施的时候,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被施者是否真的贫困。假如遇到的是骗子,也可以不给。

  

  但有些人,因为自己比较吝啬,便把所有的可怜人都看成骗子,这不太合理。有些乞丐是真是假,基本上也看得出来。倘若实在看不出来,就以自己当时有没有慈悲心为准。

  

  (二) 问:我是山大生命学院的研究生。请问,对于菩提心,我们应该怎么修持?

  

  答:菩提心的修法特别多,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修法,也有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修法。具体在《三处三善引导文》、《前行》等中都有介绍。

  

  简单说的话,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观修: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

  

  有些人觉得这太可怕,别人有传染病的话,会不会因此而传给自己了?实际上并不会这样,大可不必有此担忧,反而依靠菩提心的强大力量,你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问:我们怎么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

  

  答:人并不是只有这一辈子,生命会延续至生生世世,所以,我建议大家了解一些佛教的理论,这对你们不会有任何危害。

  

  我本人翻阅过《大藏经》,以及古今中外很多典籍,通过对比,发现佛教对我们的人生,确实有难以想象的指导作用。因此,从佛教中寻找人生之路,我觉得是最明智的。

  

  (三) 问:我是山大中医专业的学生。请问,利他就要放弃自我,那放弃自我之前,是不是先要找到真我,就像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一样?如果是这样,怎样找到真我、找到自我?

  

  答:若想找到真我,完全可以通过利他这一途径。

  

  按照佛教的观点,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往昔所流过的眼泪,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一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一切痛苦、烦恼、不安,根源统统都是自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我们怨天尤人……

  

  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而只有放弃自我、选择利他,证悟了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这一点也是佛教中最深的地方。

  

  如今很多年轻人,生活的压力、世间的竞争特别重,若能通过学习佛法,得到一定的境界,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当前来讲,佛法是特别宝贵的精神妙药。

  

  (四) 问:我是山大中国哲学专业儒学方向的,很荣幸见到您。听了您讲的菩提心,我受益匪浅!请教您一个问题:儒家讲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又在哪儿?有没有一个境界的高低?

  

  答:我对儒教典籍很有兴趣,也学习过一些,它的理念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不过,儒教的“仁”,范围只涉及关爱人类,时间也仅限于今生。而菩提心的范围,包括天下一切生命,从时间来讲,也是生生世世。

  

  现在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这些领域,以至于概念上有点模糊,觉得二者好像一样。但实际上,佛教是非常甚深的,不管你研究《法华经》、《华严经》,还是中观、唯识的思想,都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当然,有些人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度,对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兴趣,进入这样的领域后,就会发现它确实不可思议。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心的相同点,是对人类都有一种仁爱之心。但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五) 问:我是山大佛教专业的研究生。您能否通过在汉地、藏地的所见所闻,比较一下汉藏佛教之间有何不同?

  

  答:以前,汉地对藏传佛教的认识非常少,直到1987年,法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汉地很多人才开始慢慢接触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历来推崇吃素、参禅、念佛,这方面比藏传佛教做得好。而藏传佛教中提倡辩论,以此可消除对佛法的各种疑惑;同时,它有系统的修学次第,就像现在的高等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之间,一层一层的知识学习,所需时间约十到二十年;此外,藏传佛教还有很多修行人,通过长期的讲法、辩论、造论,以及各方面审核,具备合格的法师资格。

  

  总体来讲,汉传、藏传都是大乘佛教,没有太多的差别。不过,希望汉传佛教今后不仅要在寺院里弘扬,还应该在老百姓中、大学里,传播佛法的教义,尽量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如今汉地很多人特别虔诚,但有点偏于形象化,到寺院里去只是拜佛、烧香、办皈依证,却不明白自己为何要皈依、皈依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话非常盲目,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还有许多佛教徒,别人问他学的是大乘、小乘,他很得意地说是大乘。但以什么来衡量你是大乘佛教徒呢?很多人却一无所知。其实,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唯一要看有没有利他的菩提心。若没有度化一切众生的这颗心,即使你天天修庙,天天做很多很多善事,也根本谈不上是大乘佛教。

  

  所以,现在形象的东西比较多,真正通达佛理的却非常少,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问:请您介绍一下藏地现在的宗教状况。比如说,佛教以外的宗教,与佛教有没有一些冲突?藏传佛教内部也有许多宗派,彼此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答:在我们藏地,除了佛教以外,历来很少有其他宗教。近几年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像我的家乡,信基督教的可能有几户,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了;还有甘肃那一带的藏族人,也有信伊斯兰教的,但也不是特别多。所以,到目前为止,其他宗教在藏地并不兴盛。

  

  而佛教,是从公元333年起,兴盛于藏地的。时至今日,尽管它经历过风风雨雨,像历史上的朗达玛灭佛,但佛教的清净传承仍保存完好,并吸引了国外很多学者前来求学。

  

  藏传佛教的内部,分为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觉囊等八大教派。过去极个别地方因为教派不相同,稍微有过一点不和,但如今各教派之间非常和睦,都承认修行之道是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佛果。所以,各派教义在大的方面,应该说没有任何冲突。

  

  (六) 问:我们是山东大学的藏族大学生。非常感谢堪布能来这里讲法,也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心里特别激动!

  

  学校里有九十多个藏族人,今天下午才知道您来,所以来的比较少。我也是上课时才听说的,我平时不太会骑自行车,但今天骑着自行车就“飞”过来了。本想到宿舍拿哈达,可是时间来不及,所以没拿。

  

  认识您,我们主要是通过网络,您的放生等好多视频,我们看了都感同身受,也经常学习您讲法的视频。请问,我们在内地读大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另外,我们藏族大学生,对在网络上学习佛法非常热心,也很认真、很积极。可否请堪布在网上多弄一些藏文方面的视频,让我们来学习。要不然,我们学习的方式太少了。

  

  答:你们为了求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之地,非常不容易。在这里,大家应该好好希求真理,学习汉地的优良文化,不要虚度时光。

  

  刚才也讲了,山东是儒教的发源地,而儒教,数千年来一直是汉地的主流文化,就像我们藏地的佛教一样。前不久,我在青海的一个大学里提到过,现在藏族的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佛教,不是特别重视;而我去了汉地很多学校,那里的不少老师和大学生,却对藏传佛教极有研究。这一点是值得惭愧的。

  

  所以,希望你们在读大学的同时,既要研究汉地特别优秀的文化,也不能舍弃藏传佛教。

  

  同时,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现在很多藏族大学生到汉地读书后,把母语忘得一干二净,回家后基本上不说藏语了,对此我觉得很可惜。就算是汉地的学生去国外留学,回家也会讲特别流利的汉语,而不会跟父母沟通时,满嘴都是英语,那我们藏族大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呢?

  

  好多藏族孩子可能是赶潮流吧,包括我以前资助过的一些大学生,到了汉地某某大学以后,四五年就把自己的语言文字全忘光了,这一点相当遗憾。因此,特别希望在座的藏族大学生,以后应该引起注意。

  

  关于藏文的音频、视频、著作,在“智悲佛网”的藏文版块,以及我的藏微博、藏博客中,都有一些资料。以后因缘成熟的话,我还想开个单独的藏文佛网[1],一方面弘扬藏传佛教这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将现实问题与佛教结合起来,做一些适合年轻人看的东西。

  

  (七) 问:佛教有句话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么,是不是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再去放下,才能做到自在、随缘呢?

  

  答:不了解佛教的理论,一开始就想看破、放下,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放下”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行持善法、断除恶法,这些就不能放下,否则,很容易变成善恶不分,误入可怕的歧途。

  

  其实,看破、放下,是修行比较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真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完全看破了,那…

《山东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