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师,对于圣教量,您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答:很好!你们这个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还是很有特色的;大家研究佛教后提出来的问题,也是经过思考的,很有意义和价值。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一般来讲,逻辑推理有胜义、世俗两种。胜义的逻辑推理,就是龙猛菩萨的观察方法,这跟你讲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有相似之处。前苏联的著名学者彻尔巴茨基(Th. Stcherbatsky,1866-1924),就曾说:“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猛菩萨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亲切的类似。”不过,我也喜欢翻黑格尔的一些书,发现他跟龙猛菩萨相似的,只是某个层面上的,他并没有契入更甚深、更究竟的万法本质,不可能达到龙猛菩萨《中观根本慧论》的那种深度。
关于藏传佛教的因明思想,历来在藏地就特别活跃。其实,学习因明并不是为了吵架,也不是为了争个我赢你输,而是通过辩论来净化人心,从根本上遣除内心的一些疑惑。现在汉传佛教也好、南传佛教也好,好多佛教团体若也能有因明的基础,很多问题就不会模模糊糊了。
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只有比量、现量合理,却根本不承认圣教量,这种观点确实不对。其实圣教量是比量的一部分,但若想让对方接受圣教量,就一定要学习《释量论·成量品》。最近我正在传这部论典,里面一一论证了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为什么说佛讲的都是对的?怎样证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当然,这个论证方式有两种:一是格鲁派大德阿拉夏丹达,他很早以前专门写过一部论典,叫《证成世尊为量士夫》,先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真理,之后以此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或者也可像《成量品》中所讲的那样,先将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然后推出他所讲的完全是真理。但不管是哪一种论证,都将《集量论》的顶礼句“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作为成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的依据。
所以,若想让别人承认圣教量,先需要通过一些推理来论证。否则,你光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信仰佛教的人可以承认,但不信佛的人就很难接受了。
(十一) 问:我是德国曼汉姆大学的老师。藏传佛教在西方特别有吸引力,在德国的传播,特别是80年代比较成功,为何它这么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答:藏传佛教如今在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确实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实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是搞一种学术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辈大德的窍诀,有很多断除烦恼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又简单又易行,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快。
我那天看了一下,单单在美国波士顿这一个城市,藏传佛教的中心就有三十多所。由于藏传佛教清净的传承、殊胜的窍诀、简单的仪轨,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特别重视,故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地方的佛教,完全成了一种形象。很多人经常问我:“磕头是不是佛教?烧香拜佛是不是佛教?”我说这只是佛教的一种形象,并不是它的真正教义。它的教义是什么呢?就是修菩提心等。学佛要从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就自认为是佛教徒了;形象上穿个僧衣、剃个光头,就自认为是出家人了。
如今很多人也不是什么傻子,他们还是真实受益了,才愿意接受藏传佛教。包括汉地有些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佛,也是发现佛教对自己真正有利。否则,没有一点利益的话,只是给他们讲些故事,那谁都不需要。
我们作为一个人,难免要面对烦恼、痛苦,倘若通过藏传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实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它的。就像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没人愿意将它拒之门外。
校方代表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到这儿吧!
刚才,我们听了索达吉堪布讲的“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主要是围绕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展开的。堪布对藏密的概念、历史、形成,尤其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之间的交流,吐蕃的印度僧人跟汉地僧人的顿渐之争,这些都作了系统、清楚的介绍。另外,对于宁玛派的教法,尤其是大圆满的传承,也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开示。
讲完以后,大家又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涉及面很宽,有的是纯学术问题,有的也非常尖锐,堪布对此一一作了很好的解答。假如大家以前对藏密的概念不太清楚,那么今天之后,应该就变得清楚了。
堪布这次的开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精彩的报告。每个人肯定各有各的收获,请以热烈的掌声来再次表示感谢——
我们宗教研究中心,从今天也可以看得出来,对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以前在这方面,我们研究得不是很多,我自己稍有涉猎,但没有更多地深入。那么,这次有这样一个机缘,希望以后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得到堪布的支持,得到在座各位法师、居士,尤其是学者们的支持。
如今藏传佛教在西方非常流行,它有一套严密的佛学体系,尤其在因明逻辑、般若中观等方面,保留了印度佛学的精华。咱们内地自唐朝以后,就中断了佛学的传承,但它在西藏,却保存得相当完整。不管从学术方面,还是现实中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方面来看,研究藏传佛教确实很有意义,希望大家也共同参与、支持,把藏传佛教这块学术领地好好研究一下。
今天非常感谢堪布的这个报告。本来是两个小时,现在已经两个半小时了,堪布非常辛苦了,真的很感谢!
--------------------------------------------------------------------------------
[1] 《观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2] 详见《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的肉身突然飞空失踪——对一桩发生在44年前的肉身神秘消失事件的调查》。
[3] 《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陕西师范大学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