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陝西師範大學問答▪P3

  ..續本文上一頁上師,對于聖教量,您的觀點是什麼樣的?

  

  答:很好!你們這個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還是很有特色的;大家研究佛教後提出來的問題,也是經過思考的,很有意義和價值。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一般來講,邏輯推理有勝義、世俗兩種。勝義的邏輯推理,就是龍猛菩薩的觀察方法,這跟你講的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有相似之處。前蘇聯的著名學者徹爾巴茨基(Th. Stcherbatsky,1866-1924),就曾說:“在黑格爾辯證法和龍猛菩薩的辯證法之間,可以發現親切的類似。”不過,我也喜歡翻黑格爾的一些書,發現他跟龍猛菩薩相似的,只是某個層面上的,他並沒有契入更甚深、更究竟的萬法本質,不可能達到龍猛菩薩《中觀根本慧論》的那種深度。

  

  關于藏傳佛教的因明思想,曆來在藏地就特別活躍。其實,學習因明並不是爲了吵架,也不是爲了爭個我贏你輸,而是通過辯論來淨化人心,從根本上遣除內心的一些疑惑。現在漢傳佛教也好、南傳佛教也好,好多佛教團體若也能有因明的基礎,很多問題就不會模模糊糊了。

  

  在學習因明的過程中,不少人認爲只有比量、現量合理,卻根本不承認聖教量,這種觀點確實不對。其實聖教量是比量的一部分,但若想讓對方接受聖教量,就一定要學習《釋量論·成量品》。最近我正在傳這部論典,裏面一一論證了爲什麼說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爲什麼說佛講的都是對的?怎樣證明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

  

  當然,這個論證方式有兩種:一是格魯派大德阿拉夏丹達,他很早以前專門寫過一部論典,叫《證成世尊爲量士夫》,先證明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真理,之後以此來成立佛陀爲量士夫;或者也可像《成量品》中所講的那樣,先將釋迦牟尼佛成立爲量士夫,然後推出他所講的完全是真理。但不管是哪一種論證,都將《集量論》的頂禮句“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作爲成立釋迦牟尼佛爲量士夫的依據。

  

  所以,若想讓別人承認聖教量,先需要通過一些推理來論證。否則,你光說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信仰佛教的人可以承認,但不信佛的人就很難接受了。

  

  (十一) 問:我是德國曼漢姆大學的老師。藏傳佛教在西方特別有吸引力,在德國的傳播,特別是80年代比較成功,爲何它這麼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答:藏傳佛教如今在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確實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藏傳佛教的教義非常實用,它並不完全停留在理論上,也不是搞一種學術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輩大德的竅訣,有很多斷除煩惱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圓滿的直指心性,又簡單又易行,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快。

  

  我那天看了一下,單單在美國波士頓這一個城市,藏傳佛教的中心就有叁十多所。由于藏傳佛教清淨的傳承、殊勝的竅訣、簡單的儀軌,再加上對聞思修行特別重視,故而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相比之下,現在不少地方的佛教,完全成了一種形象。很多人經常問我:“磕頭是不是佛教?燒香拜佛是不是佛教?”我說這只是佛教的一種形象,並不是它的真正教義。它的教義是什麼呢?就是修菩提心等。學佛要從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辦個皈依證,就自認爲是佛教徒了;形象上穿個僧衣、剃個光頭,就自認爲是出家人了。

  

  如今很多人也不是什麼傻子,他們還是真實受益了,才願意接受藏傳佛教。包括漢地有些大學生,他們之所以願意學佛,也是發現佛教對自己真正有利。否則,沒有一點利益的話,只是給他們講些故事,那誰都不需要。

  

  我們作爲一個人,難免要面對煩惱、痛苦,倘若通過藏傳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實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它的。就像一個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相信沒人願意將它拒之門外。

  

  校方代表結語: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就到這兒吧!

  

  剛才,我們聽了索達吉堪布講的“藏密的特點及思想精髓”,主要是圍繞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些問題展開的。堪布對藏密的概念、曆史、形成,尤其藏傳佛教跟漢傳佛教之間的交流,吐蕃的印度僧人跟漢地僧人的頓漸之爭,這些都作了系統、清楚的介紹。另外,對于甯瑪派的教法,尤其是大圓滿的傳承,也給我們作了很好的開示。

  

  講完以後,大家又提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涉及面很寬,有的是純學術問題,有的也非常尖銳,堪布對此一一作了很好的解答。假如大家以前對藏密的概念不太清楚,那麼今天之後,應該就變得清楚了。

  

  堪布這次的開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精彩的報告。每個人肯定各有各的收獲,請以熱烈的掌聲來再次表示感謝——

  

  我們宗教研究中心,從今天也可以看得出來,對藏傳佛教非常重視。以前在這方面,我們研究得不是很多,我自己稍有涉獵,但沒有更多地深入。那麼,這次有這樣一個機緣,希望以後在藏傳佛教研究方面,得到堪布的支持,得到在座各位法師、居士,尤其是學者們的支持。

  

  如今藏傳佛教在西方非常流行,它有一套嚴密的佛學體系,尤其在因明邏輯、般若中觀等方面,保留了印度佛學的精華。咱們內地自唐朝以後,就中斷了佛學的傳承,但它在西藏,卻保存得相當完整。不管從學術方面,還是現實中發揮宗教積極作用的方面來看,研究藏傳佛教確實很有意義,希望大家也共同參與、支持,把藏傳佛教這塊學術領地好好研究一下。

  

  今天非常感謝堪布的這個報告。本來是兩個小時,現在已經兩個半小時了,堪布非常辛苦了,真的很感謝!

  --------------------------------------------------------------------------------

  [1] 《觀經》雲:“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2] 詳見《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的肉身突然飛空失蹤——對一樁發生在44年前的肉身神秘消失事件的調查》。

  [3] 《華嚴經》雲:“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陝西師範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