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西北大學演講

  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西北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10日下午 』

  

  主持人致辭:

  

  首先,我代表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歡迎索達吉堪布來到我們學校演講!

  

   “索達吉堪布”這個名字,對稍微接觸過佛教的人而言,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我今天就不占用太多時間介紹了,如果您還不熟悉,只要打開網站,所有信息都會蹦到您的眼前。在這裏,我想說的一點是,堪布雖然身現出家相,但同時還是一個大學者,著作超過上千萬字,在海內外有非常廣泛的影響。此外,他也是社會慈善事業的推動者,不遺余力地做了許多慈善公益活動。

  

  我們西北大學,有佛教研究所,也有宗教研究中心,在座的許多老師和同學,都是從事宗教研究的,尤其是宗教的生命關懷研究,是我們的主打項目之一。宗教關注的,是人類的終極問題,這和生命息息相關,但生命是什麼?生命有沒有未來,有沒有延續?如果有延續,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關于這些,學術界衆說紛纭,許多學者也有極大疑惑。

  

  然而,對此問題的理論和實踐,佛教界卻傳承了2500多年。尤其是藏傳佛教,它源自于印度的大乘佛教。據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大乘佛教最輝煌的階段,就是印度那爛陀寺時期。而那爛陀寺的教法,在藏傳佛教中得到了最完整的保存。今天來到這裏的索達吉堪布,作爲藏傳佛教的傳承者,他願意把自己所掌握的佛教智慧,與所有熱愛生命、對生命來去感興趣的人們分享。

  這一路走來,堪布從北大、清華、中大……如今,走到了我們西北大學的課堂。我想,今天的演講,將不僅僅是簡單而充滿理性的學術講座,也將是對我們充滿啓迪性的一個開示。所以,在有請堪布上臺之前,請大家作一個深呼吸,以輕松的身心,聆聽這場關于生命可持續性以及生命實相的演講——

  

  我和大家今天交流的,是來世生命和往生的問題。這個內容,我在其他學校也作過一些開示,基本上講了一些道理,原本打算換個題目,但學校這邊說最好還是用這個。後來我就想了想,覺得對此進行再次剖析,也未嘗不可。

  

  一、對來世存在的不同態度

  

  “人到底有沒有來世”,這個問題極爲重要。如果來世真的沒有,我們現在隨心所欲、爲所欲爲也可以,但來世若是存在怎麼辦呢?

  

  經常聽到有種說法是要“關心下一代”,其實不僅僅要關心下一代,我們還要“關心下一世”。假如從不考慮這個問題,所作所爲就會非常可怕,正如佛陀在經中所言:“不見後世,無惡不造。”

  

  如今有很多人,對佛教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實際上,他們往往耽著一些名相,最重大的切身問題,反而徹底給忽略掉了。要知道,人的來世非常非常漫長,它不是只有一百年、兩百年,或者千年、萬年就能終結,而是長得令我們無法計算。既然時間如此之久,每個人又怎能不做任何准備呢?所以下面,我們就來世是否存在的問題,好好地作一番深入分析。

  

  當然,今天的交流很自由開放,按照國際上的方式,我坐得最低,你們坐得很高,每個人都可以觀察我,這樣就不會覺得我高高在上,不管說得對不對都非要接受了。現在是21世紀了,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學術界的各位人士,都應以非常公正、客觀的態度來分析問題,所以,倘若我在講的過程中,語言上和內容上有什麼毛病,等一會兒你們可以直接點出來。

  關于前世後世的存在,漢文中也有一些相關文獻,但藏文、英文中的資料更多。在我們藏地,大家普遍承認前世後世,假如一個人聲稱它不存在,人們就會覺得他的思想有問題。而在漢地,情況卻與此恰恰相反,倘若一個人認爲有前世後世,大家反而覺得他的精神有毛病,進而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對于前世後世的態度,你們在座的人可能分叁種:認爲必定存在;認爲可能存在;認爲絕對不存在。在這叁種人當中,你自己屬于哪一種?可以扪心自問一下。一般而言,我們學佛多年的出家人,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堅信前世後世決定存在;而對宗教一知半解的人,盡管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卻並沒有細致地去研究過,所以就容易半信半疑;至于支持無神論、唯物論的人,則肯定不承認它的存在。

  

  假如你是第一種人,那麼聽了今天的演講,只不過有點提醒作用而已,可進一步堅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你是第二種人,在聽受的過程中,懷疑也許會當下遣除,但也許更加疑惑重重;倘若你是第叁種人,聽了以後,最好能重新考慮一下:“前世後世絕對不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不是顛撲不破?”

  

  下面,我既不站在佛教的立場,也不站在非佛教的立場,而是客觀地與你們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通過這一堂課的交流,看大家對前世後世能不能有個新的認識。

  

  二、怎樣證明來世存在

  

  關于來世存在的問題,大多數人也許並沒有思考過,因爲受環境、教育的影響,從小就盲目相信人只有一世,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世界,再莫名其妙地離開,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尤其是17世紀機械唯物主義[1]、19世紀庸俗唯物主義[2]的相繼問世,給人類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一個城市倘若遭受原子彈、氫彈的攻擊,充其量是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喪生,毀壞的只是一部分人的今生。但若是不符合真理的思想傳遍全世界,所有人都瘋狂地追隨,開始無惡不作,那摧毀的就是人類的生生世世了。

  

  其實,來世假如真的不存在,我們佛教徒也不會非要堅持它存在。但我通過多年的學習、研究、思考、辯論,發現前世後世決定會有,誰想否認的話,肯定拿不出確鑿可靠的依據。現在世間上也有許多人不承認來世,可是到目前爲止,也沒有一個人能舉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

  

  關于來世,我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研究的,而是研究了將近20年。這個問題對人類來講相當關鍵,當然,我如果用佛經中的故事進行論證,很多知識分子會認爲那是神話,心中可能不以爲然,所以我今天就換一種方式——你們不是對科學工作者非常信任嗎?那我們就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我下面所舉的一些案例,當然,你不承認完全可以,但我希望每個人還是要思考一下。假如你連思考都不願意,“不管別人怎麼說,反正我就是不信”,而且又講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那就有點不理智了。

  

  現在人對前世後世的研究,的的確確特別不夠。學術界在佛教方面雖然經常開會、經常討論,可是對最根本的問題——人類來世存在與否,沒有深入探索的話,這就有點舍本逐末了。其實,不承認來世就跟不承認明天一樣,對于絕對存在的東西矢口否認,這只能說是人類的悲哀。我有時候看人類到了21世紀,各方面確實非常先進,然而該承認的真相卻不承認,這到底在進步還是倒退?恐怕也值得每個人反思。

  

  1、史蒂文森博士研究的轉世現象

  

  近些年來,國外許多人都在研究來世的問題,史蒂文森博士(Ian Stevenson,1918-2007)就是其中一例。他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生物化學和精神病學教授,也是國際著名的輪回研究專家。他生平所調查的轉世案例,如果你不承認也不要緊,但是他嚴肅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卻值得在座的知識分子進行思考。

  他是怎麼研究的呢?在40多年的時間裏,他從印度開始,然後到斯裏蘭卡、巴西、黎巴嫩等國家,後來又在歐洲,搜集了數千個輪回轉世案例,並進行了詳細的調查。1966年,他從所調查的大量案例中,選取了最有說服力的二十個案例,出版了一本書叫《二十案例示輪回》(《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當時在美國引起極大轟動。

  

  最初他接觸這個領域時,完全是因爲好奇心,當時依靠某基金會的資助,他去印度調查一個小孩的轉世情況,並打算在那裏順便度假。可是到了印度以後,沒想到小孩記得前世在印度是稀松平常的事,他剛到不久,手上的案例就發展成了30個。于是他在印度停留了六個星期,親自訪問所有的一手證人,包括當事人和家屬,記錄了大量數據,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

  

  他從39歲開始就涉足輪回轉世的研究,一直到2007年離開世間,終其一生都在以客觀、謹慎的態度,對來世的存在進行求證和探討。2001年,他從弗吉尼亞大學的性格研究所退休,但仍繼續研究與寫作。2004年,他寫了最後一本書叫《歐洲典型的轉世案例》(《European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這本書也非常出名,只可惜現在沒有漢文版。

  

  史蒂文森博士一生中寫了很多書,總共搜集了2500多個案例,全部都是真人真事。對此,他並不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而是一個一個去親自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鑒于現在許多人對純粹的佛教說法不一定認可,所以,我想專門了解一下他的觀點。

  

  今年,我們佛學院來了一批美國的博士,有些出家了,有些沒有出家,還有些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大家一起共同發願:要爲世人揭開生命的真相。我們建立了一個“智悲翻譯中心”,如果各方面因緣成熟,准備把英國、美國等關于前世後世存在的書籍,十幾年之內翻譯出來一部分[3]。

  

  2、塔克爾博士堅信人有來世

  

  史蒂文森博士還沒有去世時,弗吉尼亞大學的塔克爾博士(Jim B. Tucker),就跟他一起研究了幾年轉世現象,並于他退休後繼承了這項研究。

  

  塔克爾博士剛開始也懷疑轉世,但在讀了史蒂文森博士的著作後,對此研究産生了極大興趣。最近,我跟他也有一些聯系。他的工作態度跟史蒂文森博士一樣嚴謹,但不同的是,史蒂文森博士研究的主要是亞洲兒童,而他的研究重點是美國兒童。他認爲,東方國家像印度、斯裏蘭卡、緬甸,能回憶前世的兒童特別多,後來英國也出現了,爲什麼美國就沒有呢?…

《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西北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西北大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