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生即从产门而出。
图12:老死与蕴如人背死尸,尸与人互相背向,表老时蕴衰、死时同分蕴舍。
(二)四支分析
有问:十二缘起归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这四支表示两重因果,还是一重因果?如表两重因果,那么前一重所引中缺少生、老死,后一重能生中缺少无明、行以及因位识,都不完整;如表一重因果,那么已经生起果位识乃至于受,后面再生爱等不合道理。
答:没有过失,因为能引支所引的法,正是能生支所生的法,当所引产生之后,随即在所引之上必定要有生与老死。
问:若如上说,为何还要表示成两重因果?
答:如此表示有两种必要:其一是为了显示出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之间的差别,因为前者在所引位上只有种子,自体未成,所以是未来方受之苦,而后者是已生苦位,现法即需感苦;其二是为了说明果的受生有两种因,即能引因及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两重因果。
问:诸支中哪几支为苦谛所摄且是现法为苦?
答:即生与老死。
问:又哪几支为苦谛所摄且是当来为苦?
答:即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
以四相解释能引所引:①何为所引:即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②以何能引:依无明而发起的行是能引;③如何而引:即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由此能引;④所引之义:即此所熏习气,如遇爱、取、有之能生,便能转成如是诸果。
以三相解释能生所生:①以何而生:即以爱缘取;②何为所生:即生、老死;③如何而生:即由行于识所熏业习,经过不断润发,使之力大堪能而有感下世果之功能。
如是可由四支解释三有中生死流转的现象,即:
由愚业果的无明所使生起不善之行,而造不善业的同时即在识中熏染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则此业习渐渐增长势力,从而在来世恶趣之中感得生与老死。
由愚无我空性的无明所使,生起欲界所摄的持戒等福行,或者上界所摄的禅定等不动行,这样于识中熏习,令其堪成欲界善趣以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则此业力渐有势力,于来世诸善趣之中感得生与老死。
《稻杆经》中将十二有支归摄为四因而作比喻,即无明种子在业田之中播下种子,再经爱水的滋润,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又十二有支可归入烦恼、业、苦,如图示可知: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烦恼
业
苦
苦
苦
苦
苦
烦恼
烦恼
业
苦
苦
(三)几世圆满
就象春天在田地中播下种子,如果及时以水浇灌、施肥等,由此润发,种子自然生发成长,到了秋天就能生出果实。但如果没有及时以浇水、施肥等来润发,就要到来年乃至若干年后,在该年中因浇水才得以结果。如是能引与所引支之间可能要有无量劫的间隔,也可能在第二世即能生起,中间不隔余世。而能生支与所生支之间必无余世能隔,两生即能圆满二支。比如现在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当时即圆满无明、行、因位识,如在临终之前圆满爱、取、有三支,则在来世就可圆满所引的四支半以及所生二支。如同种子的成熟只经播种、润发、发生果三个阶段一样,业的成熟最迟仅历三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须一生(所引支已摄于所生支),因为能引与能生中间,纵然间隔多世,然而这段时间只是其余缘起现前之世而并非此一缘起现前之世,实际在这一缘起实现的过程中,最多仅有三世:因无明起行,以行熏业识为第一世;此因位识再经爱、取的润发是第二世;因有善业、恶业感得果位识乃至受,以及生与老死,这是第三世。
以上是从三世流转的角度来看十二缘起成熟的时间。全知麦彭仁波切则对仅于一成事刹那即已圆具十二缘起的殊胜观点作过解释。以杀生为例,起初在痴心的状态之中,不知杀生造罪更不知无我空性(无明),由此无明的冲动便起了杀心而操刀屠杀(行),在杀生时因业所熏,相续即起业识,业识既起所现前的身心状态为名色,由此发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专注于对境而开张(六入),这时以刀刺入众生胸腹,眼见淋漓血肉,耳闻撕心哀号,鼻嗅血腥之气……如是根、境、识三者和合产生触觉(在动物方面则是利刃开膛之触),触觉生时当下就有感受(在动物方面则是瞬间极苦之受),此时感受到了动物死时的情景,由颠倒的习气,此感受与无明一和合,便产生了杀戮的兴奋情绪(爱),接着在屠杀欲的推动之下,身心不由自主地进入屠杀的操作之中(取),这样猛厉造作杀业时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有,以此五蕴有很强的惯性推动着身心产生后后的造作(生),如此杀生一步步地展开(老),最后杀业究竟——动物已断命根(死)。依此类推,我们作任一恶,从始至终的成事刹那即是由一念无明开始、遍历十二缘起的流转过程。
(四)谁在流转
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所以由三惑(无明、爱、取)生起二支业(行、有),又由所造业而产生七苦(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复从七苦再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流转,如此三有轮转不息,众生套上了十二流转因缘的枷锁而不得解脱。
如能这样正思维如上十二缘起漂流生死的道理,即是引生厌离的殊胜方便。我们从无始以来造集了能引的善、不善业,其数无量无边,但现在异熟还没有出生,又没有对治之力,如再以爱、取滋养,由此增上,则须再次漂流于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脱。圣者阿罗汉与我们不同,虽然往昔他们在凡夫位时也曾造过无数能引之业,但因现在相续中无烦恼,润发宿业之种,所以已经断生死流,不受十二缘起流转门的束缚。圣凡之别,只在一烦恼,它是将我们束缚于生死之中的唯一怨敌,所以伏灭烦恼是每一位三界有情应当精进成办的本份之事。
第四节 灭谛
通过集谛的开示,我们终于明白:是烦恼与业将凡夫众生死死地束缚在轮回中不得解脱,而烦恼、世间业的生起根源即是我执。倘若我执实有,便无法断除,众生将永远流转生死,无法超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执仅是由无明妄生的迷乱执著,“我”本不存在,实为空性。这样,我们便有希望通过闻思修人无我空性,将虚妄我执断除。
一旦现见人无我空性,彻底照破我执,那将赢得超越生死的巨大胜利!
由于生死之根的我执已经断除,无量的烦恼便会从此远离,生生世世困扰我们的贪嗔痴烦恼不再现起,我们将安住于出世甚深的寂静安乐之中。无数生中,多少次投生,多少次转世,面对生死的迁流,我们毫无自在。如今,生死的妄动已经止息,我们得到无死的休息。在这里,六道轮回无量无边的染污境界完全隐没,三苦、八苦、无量生死苦彻底息灭,不必说世间苦相,连世间苦之名也不存在。
第五节 道谛
以上由见轮回的痛苦以及生死流转的根源,为求息灭痛苦,发起出离、欣慕解脱,如是须进入道谛而修持。
在三有世间,不论希求何种的安乐,下至欲界五欲的享受,上至上界禅定的乐受或者舍受,统统都是趋入生死被动流转的因。业的根源在心,我们是随顺生死流转还是逆于生死出离,取决于心的走向,而不在外在的形相。只有深深地洞明整个轮回完全是痛苦的本性并没有丝毫的安乐,由此心无系恋,唯求出世的解脱,由于无伪出离心的发生,我们才真正踏上了求证解脱之路。以小乘而论,自求解脱的历程即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与无学道。
当我们生起了真正的出离心,此后任行一善即入于小乘的下资粮道。所造的业便是顺解脱分的善业。在小乘资粮道中我们该如何修行呢?
一 入道资粮
(一)住戒闻思
初修之人首要在相续之中对于解脱发起深切的心,思维涅槃的功德而背离生死。道心生起之后,就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具足闻等诸多功德,能够善察根机传授相应的法门,是我们解脱道上最殊胜的增上缘,所以择师依止可以顺利圆满自己的梵行。
被师摄持后,自己应如何行持呢?
如果立大志向,欲趣入见谛而证果,那必须首先受持戒律,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如理如法受持别解脱戒的满分或部分学处,然后时时护持使自己安住于清净戒律之中。(关于别解脱戒的受持、守护、忏悔还净等可详阅《走向解脱》)戒为一切功德之基,喻如宝塔第一层,如果戒律不能守持清净,则道基不固,上上功德无由发生。所以第一步是受戒、学戒、护戒,有了清净戒的基础,在此之上再精勤闻思修行,即先作随顺见谛的听闻,听闻以后要勤求所闻的法义,通过自己的思维反复抉择辨析,如此思后,才能依定修习。
闻思修乃是学习佛法的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得三种智慧的成就。即由听闻要得到闻所成慧,再依闻所成慧要生起思所成慧,最后依思所成慧生起修所成慧。这三种慧的境界有何差别呢?三慧以各自所缘不同而有差别:闻所成慧只缘名境,不能做到离文而观义;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可引义,有时由义可引文,不能做到完全离文而观义;修所成慧只缘义境,已能做到舍文而独观义。比如学彩画时,最初从画师处敬受画本,自己仔细观察临本摹绘,数毁数习,经过一番努力练习,最后达到临摹逼真的境界。其次离开原本,数思数…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