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32

  ..續本文上一頁

  圖11:生即從産門而出。

  圖12:老死與蘊如人背死屍,屍與人互相背向,表老時蘊衰、死時同分蘊舍。

  (二)四支分析

  有問:十二緣起歸攝爲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這四支表示兩重因果,還是一重因果?如表兩重因果,那麼前一重所引中缺少生、老死,後一重能生中缺少無明、行以及因位識,都不完整;如表一重因果,那麼已經生起果位識乃至于受,後面再生愛等不合道理。

  答:沒有過失,因爲能引支所引的法,正是能生支所生的法,當所引産生之後,隨即在所引之上必定要有生與老死。

  問:若如上說,爲何還要表示成兩重因果?

  答:如此表示有兩種必要:其一是爲了顯示出引果苦谛與生果苦谛之間的差別,因爲前者在所引位上只有種子,自體未成,所以是未來方受之苦,而後者是已生苦位,現法即需感苦;其二是爲了說明果的受生有兩種因,即能引因及所引生起之因,故說兩重因果。

  問:諸支中哪幾支爲苦谛所攝且是現法爲苦?

  答:即生與老死。

  問:又哪幾支爲苦谛所攝且是當來爲苦?

  答:即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以四相解釋能引所引:①何爲所引:即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爲所引;②以何能引:依無明而發起的行是能引;③如何而引:即于因位識中熏業習氣,由此能引;④所引之義:即此所熏習氣,如遇愛、取、有之能生,便能轉成如是諸果。

  以叁相解釋能生所生:①以何而生:即以愛緣取;②何爲所生:即生、老死;③如何而生:即由行于識所熏業習,經過不斷潤發,使之力大堪能而有感下世果之功能。

  如是可由四支解釋叁有中生死流轉的現象,即:

  由愚業果的無明所使生起不善之行,而造不善業的同時即在識中熏染惡業習氣,令其堪成叁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于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則此業習漸漸增長勢力,從而在來世惡趣之中感得生與老死。

  由愚無我空性的無明所使,生起欲界所攝的持戒等福行,或者上界所攝的禅定等不動行,這樣于識中熏習,令其堪成欲界善趣以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于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則此業力漸有勢力,于來世諸善趣之中感得生與老死。

  《稻杆經》中將十二有支歸攝爲四因而作比喻,即無明種子在業田之中播下種子,再經愛水的滋潤,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又十二有支可歸入煩惱、業、苦,如圖示可知: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煩惱

  業

  苦

  苦

  苦

  苦

  苦

  煩惱

  煩惱

  業

  苦

  苦

  (叁)幾世圓滿

  就象春天在田地中播下種子,如果及時以水澆灌、施肥等,由此潤發,種子自然生發成長,到了秋天就能生出果實。但如果沒有及時以澆水、施肥等來潤發,就要到來年乃至若幹年後,在該年中因澆水才得以結果。如是能引與所引支之間可能要有無量劫的間隔,也可能在第二世即能生起,中間不隔余世。而能生支與所生支之間必無余世能隔,兩生即能圓滿二支。比如現在新造天中順生受業,當時即圓滿無明、行、因位識,如在臨終之前圓滿愛、取、有叁支,則在來世就可圓滿所引的四支半以及所生二支。如同種子的成熟只經播種、潤發、發生果叁個階段一樣,業的成熟最遲僅曆叁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須一生(所引支已攝于所生支),因爲能引與能生中間,縱然間隔多世,然而這段時間只是其余緣起現前之世而並非此一緣起現前之世,實際在這一緣起實現的過程中,最多僅有叁世:因無明起行,以行熏業識爲第一世;此因位識再經愛、取的潤發是第二世;因有善業、惡業感得果位識乃至受,以及生與老死,這是第叁世。

  以上是從叁世流轉的角度來看十二緣起成熟的時間。全知麥彭仁波切則對僅于一成事刹那即已圓具十二緣起的殊勝觀點作過解釋。以殺生爲例,起初在癡心的狀態之中,不知殺生造罪更不知無我空性(無明),由此無明的沖動便起了殺心而操刀屠殺(行),在殺生時因業所熏,相續即起業識,業識既起所現前的身心狀態爲名色,由此發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專注于對境而開張(六入),這時以刀刺入衆生胸腹,眼見淋漓血肉,耳聞撕心哀號,鼻嗅血腥之氣……如是根、境、識叁者和合産生觸覺(在動物方面則是利刃開膛之觸),觸覺生時當下就有感受(在動物方面則是瞬間極苦之受),此時感受到了動物死時的情景,由顛倒的習氣,此感受與無明一和合,便産生了殺戮的興奮情緒(愛),接著在屠殺欲的推動之下,身心不由自主地進入屠殺的操作之中(取),這樣猛厲造作殺業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爲有,以此五蘊有很強的慣性推動著身心産生後後的造作(生),如此殺生一步步地展開(老),最後殺業究竟——動物已斷命根(死)。依此類推,我們作任一惡,從始至終的成事刹那即是由一念無明開始、遍曆十二緣起的流轉過程。

  (四)誰在流轉

  在産生這些果支的時候,我們要問:誰是造業者?是誰在愛、是誰在取?又是誰在感受果報?其實,取是由愛而生,愛是由觸而來,如是上推,名色由識而來,識因行而生,行因無明而起,整個過程僅僅是從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轉的過程中根本不存在作業的我與感果的我。衆生因爲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執爲有我,爲了尋求我的安樂,便去造集叁門善與不善之業,從而隨業繼續流轉。

  所以由叁惑(無明、愛、取)生起二支業(行、有),又由所造業而産生七苦(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複從七苦再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流轉,如此叁有輪轉不息,衆生套上了十二流轉因緣的枷鎖而不得解脫。

  如能這樣正思維如上十二緣起漂流生死的道理,即是引生厭離的殊勝方便。我們從無始以來造集了能引的善、不善業,其數無量無邊,但現在異熟還沒有出生,又沒有對治之力,如再以愛、取滋養,由此增上,則須再次漂流于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脫。聖者阿羅漢與我們不同,雖然往昔他們在凡夫位時也曾造過無數能引之業,但因現在相續中無煩惱,潤發宿業之種,所以已經斷生死流,不受十二緣起流轉門的束縛。聖凡之別,只在一煩惱,它是將我們束縛于生死之中的唯一怨敵,所以伏滅煩惱是每一位叁界有情應當精進成辦的本份之事。

  第四節 滅谛

  通過集谛的開示,我們終于明白:是煩惱與業將凡夫衆生死死地束縛在輪回中不得解脫,而煩惱、世間業的生起根源即是我執。倘若我執實有,便無法斷除,衆生將永遠流轉生死,無法超出。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執僅是由無明妄生的迷亂執著,“我”本不存在,實爲空性。這樣,我們便有希望通過聞思修人無我空性,將虛妄我執斷除。

  一旦現見人無我空性,徹底照破我執,那將贏得超越生死的巨大勝利!

  由于生死之根的我執已經斷除,無量的煩惱便會從此遠離,生生世世困擾我們的貪嗔癡煩惱不再現起,我們將安住于出世甚深的寂靜安樂之中。無數生中,多少次投生,多少次轉世,面對生死的遷流,我們毫無自在。如今,生死的妄動已經止息,我們得到無死的休息。在這裏,六道輪回無量無邊的染汙境界完全隱沒,叁苦、八苦、無量生死苦徹底息滅,不必說世間苦相,連世間苦之名也不存在。

  第五節 道谛

  以上由見輪回的痛苦以及生死流轉的根源,爲求息滅痛苦,發起出離、欣慕解脫,如是須進入道谛而修持。

  在叁有世間,不論希求何種的安樂,下至欲界五欲的享受,上至上界禅定的樂受或者舍受,統統都是趨入生死被動流轉的因。業的根源在心,我們是隨順生死流轉還是逆于生死出離,取決于心的走向,而不在外在的形相。只有深深地洞明整個輪回完全是痛苦的本性並沒有絲毫的安樂,由此心無系戀,唯求出世的解脫,由于無僞出離心的發生,我們才真正踏上了求證解脫之路。以小乘而論,自求解脫的曆程即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

  當我們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此後任行一善即入于小乘的下資糧道。所造的業便是順解脫分的善業。在小乘資糧道中我們該如何修行呢?

  一 入道資糧

  (一)住戒聞思

  初修之人首要在相續之中對于解脫發起深切的心,思維涅槃的功德而背離生死。道心生起之後,就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具足聞等諸多功德,能夠善察根機傳授相應的法門,是我們解脫道上最殊勝的增上緣,所以擇師依止可以順利圓滿自己的梵行。

  被師攝持後,自己應如何行持呢?

  如果立大志向,欲趣入見谛而證果,那必須首先受持戒律,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如理如法受持別解脫戒的滿分或部分學處,然後時時護持使自己安住于清淨戒律之中。(關于別解脫戒的受持、守護、忏悔還淨等可詳閱《走向解脫》)戒爲一切功德之基,喻如寶塔第一層,如果戒律不能守持清淨,則道基不固,上上功德無由發生。所以第一步是受戒、學戒、護戒,有了清淨戒的基礎,在此之上再精勤聞思修行,即先作隨順見谛的聽聞,聽聞以後要勤求所聞的法義,通過自己的思維反複抉擇辨析,如此思後,才能依定修習。

  聞思修乃是學習佛法的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得叁種智慧的成就。即由聽聞要得到聞所成慧,再依聞所成慧要生起思所成慧,最後依思所成慧生起修所成慧。這叁種慧的境界有何差別呢?叁慧以各自所緣不同而有差別:聞所成慧只緣名境,不能做到離文而觀義;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可引義,有時由義可引文,不能做到完全離文而觀義;修所成慧只緣義境,已能做到舍文而獨觀義。比如學彩畫時,最初從畫師處敬受畫本,自己仔細觀察臨本摹繪,數毀數習,經過一番努力練習,最後達到臨摹逼真的境界。其次離開原本,數思數…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