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又于一具之中先除去足骨,思维其余部分,系心而住,渐次至于除去头半骨思维剩余半骨,如是系心住境,到此不净观成,名为已熟修位。
为使略观胜解自在,除去头半骨,系心于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到此不净观成,名为超作意位。
(二)数息观
数息观梵语为阿那阿波那,阿那为入息,阿波那为出息。此观以数出入息对治散乱心。缘息之念唯与舍心相应。原因是:苦乐的感受能随顺引生寻思,而此念对治寻思,所以苦乐都不生起;又苦乐两种受能坏专注,而此念于境专注而成,两者相违,所以苦乐都不生起。
要圆满数息观,必须具六因,即数、随、止、观、转、净。以下分释。
(1)数:系心缘于出入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仅数出入息的数量。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反复地数息。在数息时,容易产生数减失、数增失、杂乱失的失误。以二息为一息乃至十息为九息等,是数减失;以一息为二息等,是数增失;以入息为出息,以出息为入息,是杂乱失。如能离开这三失,就称为正数。在修观中如心错乱,即应从头开始。这样终而复始,乃至于得定。
(2)随:系心缘于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念息出入各至于何处。即缘念息入,是行遍全身?还是只行一分?随此息入到喉、心脐、髋、髀、胫,乃至于脚趾,念恒时都随逐于息。又缘念息出,离开身体乃至一搩、一寻,随息所至之处,念恒随逐。
(3)止:系心在某一处(鼻端、眉间、足趾均可),随自所乐之处安止此心,观息住身如同珠中之缕,为冷为暖,为损为益。
(4)观:观察此息风之后,兼观与息俱的五蕴以为境界。
(5)转:移转缘息风之慧,安置到乃至世第一法的修法之中。
(6)净:指升进入于见道等。
(三)四念住观
由以上二门心易得定,心得定后,应依已修成之寂止,为现前慧观而修四念住。此观包括自相念住与共相念住两种。身、受、心、法各别的自性名为自相。不论身、受、心、法,一切有为都是无常,一切有漏都是苦性,一切法都是空、无我性,这些是共相。
此四念住依次对治净乐常我四种颠倒,即以观身不净对治净倒,观受是苦对治乐倒,观心无常对治常倒,观法无我对治我倒。所以只立为四观法,不增不减。又其安立次第,依随境粗者先观之次序,所以四念住观身在初,而对身生贪乐乃由欣乐受,欣乐于受又由心不调,心不调由惑未断,所以观受等如是安立修法次第。
如是缘身、受、心、法各别作观,待观修熟练,再总合身等四境,观修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此即共相念住。
以上五停心观、自相念住、共相念住是趣入解脱的资粮,称为顺解脱分,或名三贤位。
三 加行道
(一)四善根
如上总缘共相修习法念住,渐次观修成熟而至于上上品,从此念住,有顺抉择分初善根发生,名为煖法。如钻木得煖是生火的前相一样,此善根起是能烧烦恼薪之道火的前相。于此煖位,由观力增长,可以具观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即观苦谛修无常、苦、空、无我,观集谛修因、集、生、缘,观灭谛修灭、静、妙、离,观道谛修道、如、行、出。
此煖善根依下、中、上品逐渐增长,到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因为修习至此而转殊胜,所以再立异名。立“顶”之名,是因为在一切动善根之中此法最殊胜,又因至此位如登山顶可进可退。在顶位时,也如煖位,具观四谛十六行相。如是煖、顶两种善根初安足时只依法念住(初安足之义是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时具足四念住。
此顶善根依下、中、上三品,下忍位如煖、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则变为减缘、减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观欲界苦谛一行相,其与世第一法相邻接。此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为此位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仅一刹那,仍属有漏,所以称为世间,又因为此有漏法为世间中最殊胜,故称第一。最胜乃因有士用力、离同类因,无间即引圣道。
四善根各具的功德为“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见道)。”即如得煖法,虽然有退、断善根,可能造无间业而堕落恶趣,但不会永久流转生死,必有一日得入涅槃。如得顶法虽有退堕,但毕竟不断善根。如得忍法,虽然命终舍住异生之位,但增不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得忍位不堕恶趣的原因是其已远离转生恶道的业烦恼。如得世第一法,虽然异生位而能趣入离生(见道)。
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显所趋向的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地,不属欲界。
从小乘证道的时间来看,如果今生顺抉择分生起,必定以前已经生起过顺解脱分。如果今生才开始生起顺解脱分,则最快需三生方得解脱。即第一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抉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如同下种苗成、结果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亦复如是。
(二)减行减缘
此处详细解释中忍位减行减缘的修法过程。
中忍位前,修下界上界十六行相,以求对四圣谛十六行相一一作详尽周遍的观修,务令对四谛之理决定不疑。此后因为要集中心力突破以求趋入见道,故从中忍位时开始观境由博返约,变为减行减缘的修法,即首先从欲界苦谛的“非常”观起,一直观至第三十一位——上界道谛的“行”,减去末一位“出”,不作观行,称为减行。又从欲界苦谛的“非常”行观起到第三十位——上界道谛的“如”,减去“行”位,又从头修起,减至上界道谛的“道”位,至此上界道谛的四相均已减除,这称为减缘。依此继续,次第减行,如是经过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最后减去三十二行相中的三十一行,只留欲界苦谛的“非常”,此后观欲界之“非常”,无间引起上忍位。此上忍位又以一刹那观苦谛一行相入世第一法位。
关于最后的一行相,依根据不同可以任选苦谛中的一行。
四 三圣道
从世第一法善根缘苦谛境一行相无间即得无漏智慧,入于圣位。此后以无漏智慧始断烦恼,由断三界烦恼的种类、粗细的差别,可以安立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诸果诸向圣位。
(一)三界烦恼
一切根本烦恼依其性质的差别可分两类,即迷理惑与迷事惑。迷理惑是迷于四谛理所起的烦恼,它于见道位时始能顿断,故又名为见惑(遍计烦恼)。迷事惑是迷于事所起的烦恼,因为它须于见道位后的修道位始能渐修渐断,故又名为修惑(或思惑、俱生烦恼)。以十根本烦恼14而言,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于见四谛理之同时即能断除,为见道所断,故名见惑。而贪、嗔、痴、慢就不是仅靠见道即能断尽的,因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还需在此后的修道中一步步修持,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一分分地渐断,因其为修道之所断,故名修惑。
见惑是以四谛为对象所起的烦恼,可分八十八种(八十八使)。初计欲界见惑的数目,在苦谛下起十种烦恼;在集灭二谛下除去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起其余的七惑;在道谛下除去身见、边见,起其余的八惑,如此总计有三十二惑。因身见、边见依身而起,只在苦谛中生起此妄见,所以于集、灭、道三谛中不会生起。而戒禁取见是修行的道因,故不会在集、灭二谛中生起。上界为禅定相应地,不再起嗔烦恼,除此之外,其见惑的种类与欲界完全相同,即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所以统计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种。
修惑共有八十一品,欲界以贪、嗔、痴、慢为体,色、无色界以贪、痴、慢为体。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的修惑随其强弱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三,如是九地各分九品,即为八十一品修惑。
(二)圣道阶位
由世第一法善根引生苦法智忍,此忍无间缘欲界苦谛,得生苦法智。如是复缘上界苦谛,有苦类智忍及苦类智得生。因为最初现证四谛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上界的境界与前相似,故以“类”安名。如此再缘其余集、灭、道三谛,又各有忍智四种产生,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名为圣谛现观。此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智是解脱道。又前十五刹那属见道所摄,自第十六道类智开始,属修道所摄。经由八忍七智,一一现观三界四谛之理,由见四谛之理故而断除缘三界四谛所起的八十八种见惑。
此后修道位中渐断修惑,从欲界五趣杂居地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地,由粗而细共有八十一品修惑,如同所断惑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
应知此中下下品修道智慧15能断上上品惑,如是乃至上上品修道智慧能断下下品惑。因为上上品的修道智慧初未生起,待其有时上上品等惑已经断除。以喻说明,此断惑过程如同洗衣,粗垢先除,逐步浣洗才能渐除细垢。又如粗暗微光能灭,而细暗则须大明才能消除。所以惑越微细越难断除,下品惑须以上品修慧才能破。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的上品诸惑则能令其顿断,如经久时所集的众病服少良药即能顿愈,又如长时所集的大暗一刹那顷小灯即能灭除。
以下依断修惑的差别安立四向四果。向即不断趋向之义。
见道前十五刹那为预流向,第十六刹那为预流果。预流果最多于人间、天上有七番生死。
从欲界的第一品开始到断第五品的过程为一来向,断了第六品为一来果。一来果须于人天受一番生死。
在断欲界第七八品的过程为不还向,断了第九品为不还果。因不还果已断尽欲界的修惑,从此…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