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又于一具之中先除去足骨,思維其余部分,系心而住,漸次至于除去頭半骨思維剩余半骨,如是系心住境,到此不淨觀成,名爲已熟修位。
爲使略觀勝解自在,除去頭半骨,系心于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到此不淨觀成,名爲超作意位。
(二)數息觀
數息觀梵語爲阿那阿波那,阿那爲入息,阿波那爲出息。此觀以數出入息對治散亂心。緣息之念唯與舍心相應。原因是:苦樂的感受能隨順引生尋思,而此念對治尋思,所以苦樂都不生起;又苦樂兩種受能壞專注,而此念于境專注而成,兩者相違,所以苦樂都不生起。
要圓滿數息觀,必須具六因,即數、隨、止、觀、轉、淨。以下分釋。
(1)數:系心緣于出入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僅數出入息的數量。從一數到十,再從一數到十,這樣反複地數息。在數息時,容易産生數減失、數增失、雜亂失的失誤。以二息爲一息乃至十息爲九息等,是數減失;以一息爲二息等,是數增失;以入息爲出息,以出息爲入息,是雜亂失。如能離開這叁失,就稱爲正數。在修觀中如心錯亂,即應從頭開始。這樣終而複始,乃至于得定。
(2)隨:系心緣于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出入各至于何處。即緣念息入,是行遍全身?還是只行一分?隨此息入到喉、心臍、髋、髀、胫,乃至于腳趾,念恒時都隨逐于息。又緣念息出,離開身體乃至一搩、一尋,隨息所至之處,念恒隨逐。
(3)止:系心在某一處(鼻端、眉間、足趾均可),隨自所樂之處安止此心,觀息住身如同珠中之縷,爲冷爲暖,爲損爲益。
(4)觀:觀察此息風之後,兼觀與息俱的五蘊以爲境界。
(5)轉:移轉緣息風之慧,安置到乃至世第一法的修法之中。
(6)淨:指升進入于見道等。
(叁)四念住觀
由以上二門心易得定,心得定後,應依已修成之寂止,爲現前慧觀而修四念住。此觀包括自相念住與共相念住兩種。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名爲自相。不論身、受、心、法,一切有爲都是無常,一切有漏都是苦性,一切法都是空、無我性,這些是共相。
此四念住依次對治淨樂常我四種顛倒,即以觀身不淨對治淨倒,觀受是苦對治樂倒,觀心無常對治常倒,觀法無我對治我倒。所以只立爲四觀法,不增不減。又其安立次第,依隨境粗者先觀之次序,所以四念住觀身在初,而對身生貪樂乃由欣樂受,欣樂于受又由心不調,心不調由惑未斷,所以觀受等如是安立修法次第。
如是緣身、受、心、法各別作觀,待觀修熟練,再總合身等四境,觀修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此即共相念住。
以上五停心觀、自相念住、共相念住是趣入解脫的資糧,稱爲順解脫分,或名叁賢位。
叁 加行道
(一)四善根
如上總緣共相修習法念住,漸次觀修成熟而至于上上品,從此念住,有順抉擇分初善根發生,名爲煖法。如鑽木得煖是生火的前相一樣,此善根起是能燒煩惱薪之道火的前相。于此煖位,由觀力增長,可以具觀四聖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即觀苦谛修無常、苦、空、無我,觀集谛修因、集、生、緣,觀滅谛修滅、靜、妙、離,觀道谛修道、如、行、出。
此煖善根依下、中、上品逐漸增長,到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因爲修習至此而轉殊勝,所以再立異名。立“頂”之名,是因爲在一切動善根之中此法最殊勝,又因至此位如登山頂可進可退。在頂位時,也如煖位,具觀四谛十六行相。如是煖、頂兩種善根初安足時只依法念住(初安足之義是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谛迹),後增進時具足四念住。
此頂善根依下、中、上叁品,下忍位如煖、頂繼續修四谛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則變爲減緣、減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觀欲界苦谛一行相,其與世第一法相鄰接。此位又以一刹那觀苦谛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爲此位緣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僅一刹那,仍屬有漏,所以稱爲世間,又因爲此有漏法爲世間中最殊勝,故稱第一。最勝乃因有士用力、離同類因,無間即引聖道。
四善根各具的功德爲“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見道)。”即如得煖法,雖然有退、斷善根,可能造無間業而墮落惡趣,但不會永久流轉生死,必有一日得入涅槃。如得頂法雖有退墮,但畢竟不斷善根。如得忍法,雖然命終舍住異生之位,但增不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得忍位不墮惡趣的原因是其已遠離轉生惡道的業煩惱。如得世第一法,雖然異生位而能趣入離生(見道)。
以上四善根稱爲順抉擇分,依何義取名爲順抉擇分?抉即決斷,擇即簡擇,順即趨向,因爲諸聖道能斷疑,能分別四谛行相,所以抉擇是指聖道。分即分段,此顯所趨向的僅是聖道之中的見道一分,故名抉擇分。以上四種善根爲緣可引抉擇分(見道),是趨入見道的順緣,所以名爲順抉擇分。如是四種都爲修所成,並非聞思所成,因其唯屬等引地,不屬欲界。
從小乘證道的時間來看,如果今生順抉擇分生起,必定以前已經生起過順解脫分。如果今生才開始生起順解脫分,則最快需叁生方得解脫。即第一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抉擇分,第叁生入聖乃至得解脫,如同下種苗成、結果叁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亦複如是。
(二)減行減緣
此處詳細解釋中忍位減行減緣的修法過程。
中忍位前,修下界上界十六行相,以求對四聖谛十六行相一一作詳盡周遍的觀修,務令對四谛之理決定不疑。此後因爲要集中心力突破以求趨入見道,故從中忍位時開始觀境由博返約,變爲減行減緣的修法,即首先從欲界苦谛的“非常”觀起,一直觀至第叁十一位——上界道谛的“行”,減去末一位“出”,不作觀行,稱爲減行。又從欲界苦谛的“非常”行觀起到第叁十位——上界道谛的“如”,減去“行”位,又從頭修起,減至上界道谛的“道”位,至此上界道谛的四相均已減除,這稱爲減緣。依此繼續,次第減行,如是經過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最後減去叁十二行相中的叁十一行,只留欲界苦谛的“非常”,此後觀欲界之“非常”,無間引起上忍位。此上忍位又以一刹那觀苦谛一行相入世第一法位。
關于最後的一行相,依根據不同可以任選苦谛中的一行。
四 叁聖道
從世第一法善根緣苦谛境一行相無間即得無漏智慧,入于聖位。此後以無漏智慧始斷煩惱,由斷叁界煩惱的種類、粗細的差別,可以安立見道、修道、無學道的諸果諸向聖位。
(一)叁界煩惱
一切根本煩惱依其性質的差別可分兩類,即迷理惑與迷事惑。迷理惑是迷于四谛理所起的煩惱,它于見道位時始能頓斷,故又名爲見惑(遍計煩惱)。迷事惑是迷于事所起的煩惱,因爲它須于見道位後的修道位始能漸修漸斷,故又名爲修惑(或思惑、俱生煩惱)。以十根本煩惱14而言,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于見四谛理之同時即能斷除,爲見道所斷,故名見惑。而貪、嗔、癡、慢就不是僅靠見道即能斷盡的,因爲它們是與生俱來的,還需在此後的修道中一步步修持,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一分分地漸斷,因其爲修道之所斷,故名修惑。
見惑是以四谛爲對象所起的煩惱,可分八十八種(八十八使)。初計欲界見惑的數目,在苦谛下起十種煩惱;在集滅二谛下除去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起其余的七惑;在道谛下除去身見、邊見,起其余的八惑,如此總計有叁十二惑。因身見、邊見依身而起,只在苦谛中生起此妄見,所以于集、滅、道叁谛中不會生起。而戒禁取見是修行的道因,故不會在集、滅二谛中生起。上界爲禅定相應地,不再起嗔煩惱,除此之外,其見惑的種類與欲界完全相同,即色界、無色界各有二十八惑。所以統計叁界見惑,共有八十八種。
修惑共有八十一品,欲界以貪、嗔、癡、慢爲體,色、無色界以貪、癡、慢爲體。叁界分爲九地,每一地的修惑隨其強弱分爲上、中、下叁品,每一品又分爲叁,如是九地各分九品,即爲八十一品修惑。
(二)聖道階位
由世第一法善根引生苦法智忍,此忍無間緣欲界苦谛,得生苦法智。如是複緣上界苦谛,有苦類智忍及苦類智得生。因爲最初現證四谛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上界的境界與前相似,故以“類”安名。如此再緣其余集、滅、道叁谛,又各有忍智四種産生,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名爲聖谛現觀。此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又前十五刹那屬見道所攝,自第十六道類智開始,屬修道所攝。經由八忍七智,一一現觀叁界四谛之理,由見四谛之理故而斷除緣叁界四谛所起的八十八種見惑。
此後修道位中漸斷修惑,從欲界五趣雜居地到有頂非想非非想地,由粗而細共有八十一品修惑,如同所斷惑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能治道無間解脫九品亦然。
應知此中下下品修道智慧15能斷上上品惑,如是乃至上上品修道智慧能斷下下品惑。因爲上上品的修道智慧初未生起,待其有時上上品等惑已經斷除。以喻說明,此斷惑過程如同洗衣,粗垢先除,逐步浣洗才能漸除細垢。又如粗暗微光能滅,而細暗則須大明才能消除。所以惑越微細越難斷除,下品惑須以上品修慧才能破。而無始時來展轉增益的上品諸惑則能令其頓斷,如經久時所集的衆病服少良藥即能頓愈,又如長時所集的大暗一刹那頃小燈即能滅除。
以下依斷修惑的差別安立四向四果。向即不斷趨向之義。
見道前十五刹那爲預流向,第十六刹那爲預流果。預流果最多于人間、天上有七番生死。
從欲界的第一品開始到斷第五品的過程爲一來向,斷了第六品爲一來果。一來果須于人天受一番生死。
在斷欲界第七八品的過程爲不還向,斷了第九品爲不還果。因不還果已斷盡欲界的修惑,從此…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