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出欲界、不來欲界受生。
從色界初禅第一品惑開始到無色界有頂地之第九品斷無間道,這段過程的漸修漸斷爲阿羅漢向,在阿羅漢向的最後位得金剛喻定,頓斷第八十一品惑而證得阿羅漢果,從此永超叁界。至此已由修道位而入無學道位,小乘修學之事便告圓滿。
五 叁十七道品
整個道谛修法的內容可歸攝于叁十七道品之中,即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此叁十七品順趨菩提,故又名菩提分法。
叁十七道品依其實義又可攝于十法,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戒、尋。如理而解爲慧,于境界心勇猛爲勤,于境界一心寂靜爲定,于七處心澄淨爲信,于所緣境心明不忘爲念,心安樂爲喜,心無功用爲舍,身心隨事爲輕安,能平身口爲戒,能思量爲尋。如何攝爲十法?即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爲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以勤爲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以定爲體;信根、信力以信爲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以念爲體;正思維以尋爲體。
修行者在開始修行時,心于多種境界散亂顛倒,妄念馳逐不息,如何使心安定下來呢?依修四念住就能滅除一切由貪等所生的憶念分別。四念法即:一、觀身不淨,人身本爲叁十六種不淨物所組成,通體穢濁,經中喻之爲行廁,只要如實辨析體察,認識到身體的不淨,就能對治淨倒的煩惱。二、觀受是苦,衆生妄執苦痛爲快樂,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精審周遍的思維,認識到一切所謂的快樂感受其實都是痛苦的本性,可以對治樂倒的煩惱。叁、觀心無常,世間一切本是刹那刹那生滅無常的,衆生執爲常恒不變,觀心之生滅無常,可以對治常倒的煩惱。四、觀法無我,本來宇宙的情器萬法都沒有實有的自性,而衆生卻妄執爲有,認爲其有實體,執此身心爲我,此外則執爲我所,觀一切法都是依賴條件(因、緣)而顯現,並沒有所謂的實法存在,可以對治我倒的煩惱。
由修四念住,依念住之慧力能生長精進,此時能正確策持自心,便應修四正斷,即: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
由此勤勇精進,律心止惡進善,無惡業染汙,善心增上,故而心安,無有憂悔,易于治心修成勝定,如是應修四神足。神足爲定的異名,神指定果,因得定可受用種種神境,如可分一爲多等,而足乃定因,指等持可由欲、勤、心、觀等而生。神足分四:一、欲神足:由希求的意樂增上而得定;二、勤神足:由精進增上而得定;叁、心神足:由修止而得定;四、觀神足:由理觀行而得定。
由依止定,信等諸根而得增上,便成爲出世法的增上緣,故于四神足後修五根。即:一、信根:誠信叁寶、因果,相信自己能成道;二、精進根:對善法能排除困難而不斷進取;叁、念根:對應修應斷念念不忘;四:定根:一心不亂而安住禅定;五、慧根:對所學所修通過如理的體察思維而得見正確的知見。五根如是安立次第之理爲:首先對于因果起信心,爲果修因,次起精進,由精進而念得安住于所緣,由念力執持心便得定,心得定因而能如實知(慧)。
由成五根,爲能製伏所對治現行、不爲煩惱屈伏,得牽生出世聖法之力,故應增上修習五力。即①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種疑惑;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種邪念,成就出世正念;④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起禅定;⑤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叁界見思之惑。五根與五力的區別是前者可被煩惱屈伏,後者不可屈伏,具有破惡成善的力量。
五力具足,不久于見道位修八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之後于修道位修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相應于資糧、加行、見、修諸道位,叁十七道品的各支分別在哪一位上增長呢16?
在資糧道初修業位,爲止息顛倒,由念之勢力,于身、受、心、法,從自相、共相各個方面審察了知, 能摧四種顛倒,慧用勝,所以說念住增上。
在加行道順抉擇分位,煖法位中因已見生死過患、涅槃功德,遂能勇猛發勤精進,不墜生死,速趣涅槃,勤用勝,所以說正斷增上;頂法位中,能製心識,趣不退位,終不匮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所以說神足增上;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得增上義,所以說根增上;世第一法位中,不爲煩惱所屈伏,力義勝,所以說力增上。
在見道位,所有道義都具足,所以說道支增上。
在修道位,趨近于菩提位,助覺勝,所以說覺支增。或于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所以說覺支增上。
由以上可知叁十七道品貫穿修道的始終,是求證解脫的修要總綱。
叁十七道品
四念住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資糧位(增上的道位)
四正斷
已生惡法令斷 未生惡法令不生 已生善法令增長 未生善法令生起
煖位
四神足
欲神足 勤神足 心神足 觀神足
頂位
五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忍位
五力
信力 精進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世第一法位
七覺支
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定覺支 舍覺支
修道位
八聖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精進 正定
見道位
第五章 大乘因果
第一節 圓滿的果位
阿羅漢雖然已經超越了生死,不再于輪回中流轉,但其斷證功德僅具一分,並未圓滿,和佛陀相比起來,差距極遠。
在智慧方面,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時不知因,即阿羅漢的智慧神通有一定的限度,對過于久遠的事無法了知,比如舍利弗觀察不到華傑施主有出家因緣,而佛陀知道他久遠以前曾繞過佛塔,以此善根,能在今生出家證道;境不知因,即由于相距太遠,阿羅漢無法察知,比如目犍連尊者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的刹土,此刹土遠離娑婆世界,尊者無法以自力觀察到,只有去問釋迦牟尼佛才知道;細不知因,即阿羅漢于細微之因果無法完全明了,比如孔雀翎上的不同色彩源于何種不同因緣等等這些細微處,阿羅漢無法了達,而佛智能刹那不雜現見這一切因緣;多不知因,即對于衆多的法,阿羅漢無法知道,比如佛具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阿羅漢對這些則無力如實度量,曾有羅漢觀察如來的頂髻相,結果無有邊際,無法盡知。
《阿婆檀那經》中有一段公案:佛在祗桓時,晡時經行,舍利弗隨佛經行,這時有鷹逐鴿,鴿飛到佛的身邊,佛經行的身影覆在鴿上,鴿頓時身心安穩,遠離怖畏,不再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又作聲,與開始一樣顫栗怖畏。舍利弗問佛:“佛與我身都無叁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再恐怖,而我影覆鴿,便作聲顫栗如故。”佛說:“你的叁毒習氣還沒有除盡,所以你影覆時,鴿之恐怖不除。”
佛又對舍利弗說:“你觀這鴿往昔曾經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叁昧,觀見這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以來常作鴿身,八萬大劫以前的因緣不再能見。佛知其境界,又說:“你如不能盡知其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得脫離鴿身。”舍利弗又入叁昧,觀見此鴿乃至八萬大劫也未能脫離鴿身,此後之事不能知道。佛告舍利弗:“此鴿除了聲聞辟支佛所能測知的時期,複于殑伽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盡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爲人,經五百世乃成利根,那時有佛度化無量阿僧祗衆生,然後入無余涅槃,遺法在世,此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聽聞贊佛功德,于是初發心,願欲作佛,後于叁大阿僧祗劫行持六度,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衆生,後入于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忏悔道:“我對于一鳥尚且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
再看經中關于佛身口意功德的描述。
佛在凡夫衆生面前顯現的應化身,經中贊道:“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爲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花,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爲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花何能嚴。”
應身佛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在菩薩面前顯現的他受用報身更極微妙。《觀經》上講,報身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經雲:“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複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
佛之語功德,具足六十支分的的梵音之相。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即隨世界的所有有情同于一時,各各都以自疑請問,佛能由刹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音答一切問,而所問衆生都能各隨自音生起悟解。谛者品說:“若諸有情于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刹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此能善轉正*輪,盡諸人天苦邊得。”《百五十頌》說:“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維,亦…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