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日常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必然性,第二个相待性。什么叫相待性?比如说好坏、大小、长短、冷热,这个叫相待性。今天到这个地方来,天气热,穿多了会觉得热,穿不够会觉得冷,这个房间的温度,无所谓冷热,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你感觉热,他感觉冷,原因何在?这是对比出来的,以我个人的感受,来对比这件事情。或者说我手上这个茶杯,大小如何?你无法说它大或小,也许你看很大,因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较小,所以根据你习惯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并有没有大小的问题;如果另一个人平常是海量,他看这个杯就太小了。所以这个缘起的现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两个比较容易懂,缘起还有一个名物的特征。凡是缘起的东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为什么叫假有呢?就是以上所说,万法不是实有的,并不是天生而有的,是因种种因缘条件组成的。例如,我们说这张桌子,是因为各种因缘兜起来以后,才叫桌子。当这个东西呈现的时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许是最初发明的人异想天开想出个名字来,就这样,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有一个名字。这个名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内涵,这东西是无常、变化、也是无我的。譬如这个茶杯,我刚才说茶杯,为什么叫它茶杯?因为它是装茶的;如果不是装茶,装着水,就叫它水杯;你也可以不叫它水杯,叫什么?不 飧值母直

  ;如果装了酒的话,就变成了酒杯;所以同样是茶杯,一个是钢做的,一个玻璃的,那又不一样了。这是名物之间的交错关系,或者是相应、或者是相克的相待关系,这些都是缘起现象当中的必然现象。

  当我们真正了解名物的特点后,这个因果的必然关系,我们会把握得比较准。因此在这种状态中,一般的骗局,我们就比较不会受骗,何况那个骗局很明显的有一样东西在里头,有的是骗钱财,有的是拿宗教来骗人,例如照片会放光,或者其它神通。假定我不太了解佛法,还可能被他骗,如果正确深刻了解佛法以后,知道缘起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内涵,当你了解了以后,那个骗局就不能出现。

  我们学佛法,真正的目标,就是认识世间错误的、迷糊的一面,我们认识了正确的那一面,不再被他迷糊,而后步步走上去。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一点,走错了,那我们可以用所学的正确标准来衡量,真假立刻判别出来,我们不但不会受骗,而且有机会让周围的人也避免受骗。如果大家都了解了,骗局尽管骗局,可是也骗不到你。我们自己去受用,又可以帮助周围的人不被骗,又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宁,这是多好的事情!

  我们学广论,好象没听说过三法印,很多人没学广论之前,已经接触佛法很久了,好象也没听说过啊!佛法中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实际上这是因为现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时候,衡量佛弟子,有不同的标准,曾经有一派或者有一度(我也不太清楚),并不是以皈依来衡量你是不是佛弟子,而是以你是不是接受三法印做为指导你人生的原则来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严密的标准。我们这个传承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阿底峡尊者是根据是否皈依三宝来判别是否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内涵是三法印,所以这个皈依法,已经涵摄了三法印。

  广论与三法印

  我们现在不妨从广论上面去看三法印。广论前面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开始是甲四。正式开始时,首先要跟随善知识,跟随了善知识要听闻,然后修行,修行要利用暇满人身。正修行第一要去观察,思惟观察。思惟什么?无常!不过它是指粗显的,所以并没有讲「诸行无常」,但是反过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广论上告诉我们的是不是诸行无常?它已经讲了!前面基础准备好了,然后再不断的深入,到最后奢摩他、毘钵舍那。奢摩他是止,毘钵舍那是观,观什么?一切法缘起无我。了解以后,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静,这是广论内涵。

  末法时最盛行的是什么?念佛。为什么要念佛?是说现在末法了,法在世间渐渐消失了,也不懂怎么修;就算懂了,没有修行的环境,怎么修?就算有条件,可是一天到晚为了生活忙得透不过气来,怎么修行?那怎么办?念佛啦!为什么要念佛?正因为世间的真相是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我们看不清楚这个,所以流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枉受辛苦,现在唯一解决的办法要修行,偏偏现在这个时代不行,只好赶快拼命念佛。所以念佛有一个特点,这也是现在念佛的人容易走上的岔路,总觉得好象随便念几声,死的时候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哪有这样容易啊!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真的念佛,「死」字贴在额头上,因为他看得很清楚,随时要死啊!世间忙得毫无意思,想修行又不行,所以它真正的内涵是了解了三法印的特点,又不能如法去修行,晓得流转生死毫无意义,生起了厌离心,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行,就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那里有最好的环境,再慢慢照着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门的根本内涵是这个,因为现在末法了,你什么都不要管,到了极乐世界自然都解决,它的内涵一定是以这个特征为主。所以假定说我们念佛,却被这个骗局骗了是有可能的,因为不了解法嘛!但是念佛跟这个骗局一定是两回事情。

  其次谈禅。禅是什么?禅是因为了解佛法的特征,原来我们把这个「我」看得这么重要,好象是永远不变,实际上,它是无我的,没有真实的我,因此透过前面所说努力思惟,然后去参。真正的参,是看:「这个到底是什么?」所以禅门当中讲禅公案,后代的人重视禅公案、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简单说明一下,话头有一个公案,叫你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还用问吗?念佛是谁?我念啊!禅不是这样的。参禅是去找念佛的是哪一个在念?譬如说我日常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在念?这个不是一个问答题,这个若是问答题就毫无意思,我念嘛!张三李四念嘛!不是这样的,而是去参「谁在念?」这个和「念佛是谁?」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要找到「话头」。还有一个公案,说「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是因为六祖大师对一个上首弟子慧明上座说:「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当下」恍然开悟。我们说开悟,悟些什么?我们不知道,实际上真正的悟,就是见道,就是无我。所以凡是参禅真正开悟的时候,这个才是境界。

  真正在悟的境界当中,照见五蕴皆空。平常我们看见的我消失掉了,佛门有各式各样的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诸佛的心要,一开头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什么?每一个人,是这五样东西──色、受、想、行、识缘起兜成的一个假有,它没有真实的本体,即五蕴自性空,我们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没有。般若是什么?智能!以真实的智能去看是没有,但是这不是问答题。所以我到底是谁?你到底是谁?谁在念佛?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要去参,禅的真正用意是这样,要下苦功,所以古人参禅一辈子或几十年。我们现在跑到佛堂里面坐了七天,「喔!这个打七很有意思!很受用啊!」假定这样就好的话,那为什么古人要花一辈子还不行?真正看看那个禅门的祖师,很多人花几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去参、才去开悟,那时真正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呢?因为谈到关于以「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非佛法。一般来说,佛法就是佛开示最完整的内容,而以三法印来涵盖,可是到后来,因为佛弟子们的根性差别,因此把它大概分成几类,禅、净、律、密、教下三家。禅、净刚才讲过了,律是什么?整个的佛法来说,修行戒定慧,有一定的次第。我们要解决人生问题,究竟离苦得乐,了解了这个特点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是什么?受戒。然后,告诉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这个,也没有离开这个,怎么讲?我还是运用广论卷三,「道总建立」曾经谈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两种:下士、共下士;中士分两种:中士、共中士;上士就是上士;后面又可分显教、密教。大家忙了半天,是为现世安乐的这个叫下士,修行人也要为现世忙,但是目标不是单为现世,是为了后世。为什么修行人还要忙现世呢?因为修行要藉重身体、及修行的环境,我们称它为资粮。要集聚资粮也须要努力,所以为了继续不断的修行,须要暇满的人身,得暇满的人身须要修行。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共下士,因为这个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们念书,小学、中学、大学,只想念小学的,也在小学里念,准备念中学、大学的,也要念小学,所以为了念中学、大学,现在在小学叫共小学,我们称它为共下士,然后共中士,然后上士。这个下、中、上是阿底峡尊者《道炬论》讲的,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讲下、中、上,什么是下士?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的叫做下士;什么叫中士?受持声闻缘觉相应的净戒律仪的叫中士;上士呢?受持菩萨律仪的叫上士。律仪是专门名词,也就是戒。

  我把「戒」简单说一下,然后再讲定慧。佛法告诉我们的戒定慧,有一个特点,我们不是要离苦得乐吗?为什么有苦乐?因为透过「迷」的眼睛,对世间的真相看不清楚,看错了,造了轮回的业,所以虽想离苦得乐,可是结果是离乐得苦。佛是觉者,看清楚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就要修改我们的行为。虽然要修改行为,不过,仍像以前一样,每个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对境界时,以前我们是照足来说,佛应的理念、行为习惯去做,现在改一个方法,叫修行。以前看见喜欢的东西总归是想办法得到它,现在不是,要舍掉这个,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凡是不顺佛法的我们不可以做;反过来,以前该做的事,我虽然不习惯做,现在我也要去做。

  「戒」有个目标──要解决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戒是从中士开始,所以刚才说的「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以及受持声闻缘觉的净戒律仪」,到「声闻缘觉」的时候开始叫做戒,因为这时开始,以跳出生死轮回为准的戒条,对着境要照这样的戒条去做。至于共下士呢?叫非律仪,不是戒,下面又说非非律仪,也不是不是戒,两个否定变成肯定,说这个戒虽然不能帮忙你跳出生死轮回,但是它是个戒,可以使你得到现在生死轮回当中的好处。

  现在我讲的禅、净、律、密当中,律宗讲的什么呢?律宗真正讲的,就是中士以上的内涵,拿这个标准去衡量。为什么要持戒呢?因为它告诉我们世间一切诸行无常,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无明,轮回生死,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涅槃寂静。你真正想从眼前这个迷的境当中改过,必须要戒除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来不习惯的,这时要去做,叫「作持」。律宗是讲这个,所以律宗的真正的中心是从三法印开展出来,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标准,但是现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很少人谈,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是「律」一定是从这个地方谈。密呢?正规密法的上师,必定根据前面这个三法印而来;教下专门谈这个问题的,不管贤首或天台或唯识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整个佛法衡准的标准是三法印,这是讲这个题目的根本原因。现在社会上发生宗教骗人的事件,了解这一点,如果周围的人也被骗,那我们可以告诉他:「错了!错了!假定你早一点肯相信我,学习正统佛法的话,就不会走偏。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以宗教来骗人的事件也不会出现了。现在已经发生了这个事情,你还不赶快学佛、学广论?」即使我们现在没办法劝他,我们了解了这个,可以更理直气壮的告诉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学,今后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为过了几年,大家一定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但怎么保证这种事情不会换汤不换药又来骗你呢?对呀!赶快努力!现在还来得及呀!当我们一步一步地照着广论去深入,固然会了解,但是这样太慢了,毕竟在座大部分学广论是业余的,而这种诈骗事情随时可能又发生的,所以我就很简单扼要的介绍这个佛法的精要──三法印。(全文完)

  

《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日常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