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必然性,第二個相待性。什麼叫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到這個地方來,天氣熱,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這個房間的溫度,無所謂冷熱,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你感覺熱,他感覺冷,原因何在?這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這件事情。或者說我手上這個茶杯,大小如何?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看很大,因爲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所以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平常是海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征。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爲什麼叫假有呢?就是以上所說,萬法不是實有的,並不是天生而有的,是因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例如,我們說這張桌子,是因爲各種因緣兜起來以後,才叫桌子。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就這樣,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化、也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我剛才說茶杯,爲什麼叫它茶杯?因爲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著水,就叫它水杯;你也可以不叫它水杯,叫什麼?不 飧值母直
;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所以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做的,一個玻璃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系,或者是相應、或者是相克的相待關系,這些都是緣起現象當中的必然現象。
當我們真正了解名物的特點後,這個因果的必然關系,我們會把握得比較准。因此在這種狀態中,一般的騙局,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個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裏頭,有的是騙錢財,有的是拿宗教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它神通。假定我不太了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如果正確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緣起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當你了解了以後,那個騙局就不能出現。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認識世間錯誤的、迷糊的一面,我們認識了正確的那一面,不再被他迷糊,而後步步走上去。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准來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我們不但不會受騙,而且有機會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如果大家都了解了,騙局盡管騙局,可是也騙不到你。我們自己去受用,又可以幫助周圍的人不被騙,又可以維持社會的安甯,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象沒聽說過叁法印,很多人沒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象也沒聽說過啊!佛法中爲什麼要講這個呢?實際上這是因爲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佛弟子,有不同的標准,曾經有一派或者有一度(我也不太清楚),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你是不是佛弟子,而是以你是不是接受叁法印做爲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准。我們這個傳承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阿底峽尊者是根據是否皈依叁寶來判別是否爲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內涵是叁法印,所以這個皈依法,已經涵攝了叁法印。
廣論與叁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從廣論上面去看叁法印。廣論前面是甲一、甲二、甲叁,真正修行開始是甲四。正式開始時,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跟隨了善知識要聽聞,然後修行,修行要利用暇滿人身。正修行第一要去觀察,思惟觀察。思惟什麼?無常!不過它是指粗顯的,所以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反過來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上告訴我們的是不是諸行無常?它已經講了!前面基礎准備好了,然後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奢摩他、毘缽舍那。奢摩他是止,毘缽舍那是觀,觀什麼?一切法緣起無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什麼?念佛。爲什麼要念佛?是說現在末法了,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就算懂了,沒有修行的環境,怎麼修?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爲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怎麼修行?那怎麼辦?念佛啦!爲什麼要念佛?正因爲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這個,所以流落在生死輪回當中,枉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拼命念佛。所以念佛有一個特點,這也是現在念佛的人容易走上的岔路,總覺得好象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哪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死」字貼在額頭上,因爲他看得很清楚,隨時要死啊!世間忙得毫無意思,想修行又不行,所以它真正的內涵是了解了叁法印的特點,又不能如法去修行,曉得流轉生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就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裏有最好的環境,再慢慢照著叁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門的根本內涵是這個,因爲現在末法了,你什麼都不要管,到了極樂世界自然都解決,它的內涵一定是以這個特征爲主。所以假定說我們念佛,卻被這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的,因爲不了解法嘛!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禅。禅是什麼?禅是因爲了解佛法的特征,原來我們把這個「我」看得這麼重要,好象是永遠不變,實際上,它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透過前面所說努力思惟,然後去參。真正的參,是看:「這個到底是什麼?」所以禅門當中講禅公案,後代的人重視禅公案、參話頭。什麼是話頭?我簡單說明一下,話頭有一個公案,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嗎?念佛是誰?我念啊!禅不是這樣的。參禅是去找念佛的是哪一個在念?譬如說我日常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誰在念?這個不是一個問答題,這個若是問答題就毫無意思,我念嘛!張叁李四念嘛!不是這樣的,而是去參「誰在念?」這個和「念佛是誰?」是沒有什麼關系的,要找到「話頭」。還有一個公案,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是因爲六祖大師對一個上首弟子慧明上座說:「什麼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他「當下」恍然開悟。我們說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實際上真正的悟,就是見道,就是無我。所以凡是參禅真正開悟的時候,這個才是境界。
真正在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門有各式各樣的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有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什麼?每一個人,是這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緣起兜成的一個假有,它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是什麼?智能!以真實的智能去看是沒有,但是這不是問答題。所以我到底是誰?你到底是誰?誰在念佛?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要去參,禅的真正用意是這樣,要下苦功,所以古人參禅一輩子或幾十年。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裏面坐了七天,「喔!這個打七很有意思!很受用啊!」假定這樣就好的話,那爲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真正看看那個禅門的祖師,很多人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去參、才去開悟,那時真正悟的是什麼?就是這個。爲什麼講到這個呢?因爲談到關于以「叁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法就是佛開示最完整的內容,而以叁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爲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因此把它大概分成幾類,禅、淨、律、密、教下叁家。禅、淨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來說,修行戒定慧,有一定的次第。我們要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了解了這個特點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是什麼?受戒。然後,告訴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怎麼講?我還是運用廣論卷叁,「道總建立」曾經談到叁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士;上士就是上士;後面又可分顯教、密教。大家忙了半天,是爲現世安樂的這個叫下士,修行人也要爲現世忙,但是目標不是單爲現世,是爲了後世。爲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呢?因爲修行要藉重身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爲資糧。要集聚資糧也須要努力,所以爲了繼續不斷的修行,須要暇滿的人身,得暇滿的人身須要修行。這一部分我們稱爲共下士,因爲這個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們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只想念小學的,也在小學裏念,准備念中學、大學的,也要念小學,所以爲了念中學、大學,現在在小學叫共小學,我們稱它爲共下士,然後共中士,然後上士。這個下、中、上是阿底峽尊者《道炬論》講的,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講下、中、上,什麼是下士?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的叫做下士;什麼叫中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淨戒律儀的叫中士;上士呢?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是專門名詞,也就是戒。
我把「戒」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不是要離苦得樂嗎?爲什麼有苦樂?因爲透過「迷」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看錯了,造了輪回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就要修改我們的行爲。雖然要修改行爲,不過,仍像以前一樣,每個人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我們是照足來說,佛應的理念、行爲習慣去做,現在改一個方法,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歸是想辦法得到它,現在不是,要舍掉這個,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凡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做;反過來,以前該做的事,我雖然不習慣做,現在我也要去做。
「戒」有個目標──要解決生死輪回。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所以剛才說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淨戒律儀」,到「聲聞緣覺」的時候開始叫做戒,因爲這時開始,以跳出生死輪回爲准的戒條,對著境要照這樣的戒條去做。至于共下士呢?叫非律儀,不是戒,下面又說非非律儀,也不是不是戒,兩個否定變成肯定,說這個戒雖然不能幫忙你跳出生死輪回,但是它是個戒,可以使你得到現在生死輪回當中的好處。
現在我講的禅、淨、律、密當中,律宗講的什麼呢?律宗真正講的,就是中士以上的內涵,拿這個標准去衡量。爲什麼要持戒呢?因爲它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無明,輪回生死,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涅槃寂靜。你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行爲,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做,叫「作持」。律宗是講這個,所以律宗的真正的中心是從叁法印開展出來,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標准,但是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很少人談,我們可以不知道,但是「律」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密呢?正規密法的上師,必定根據前面這個叁法印而來;教下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或天臺或唯識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准的標准是叁法印,這是講這個題目的根本原因。現在社會上發生宗教騙人的事件,了解這一點,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錯了!錯了!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這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現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我們現在沒辦法勸他,我們了解了這個,可以更理直氣壯的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爲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幹幹淨淨,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換藥又來騙你呢?對呀!趕快努力!現在還來得及呀!當我們一步一步地照著廣論去深入,固然會了解,但是這樣太慢了,畢竟在座大部分學廣論是業余的,而這種詐騙事情隨時可能又發生的,所以我就很簡單扼要的介紹這個佛法的精要──叁法印。(全文完)
《如何以叁法印鑒別正統佛法(日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