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P14

  ..续本文上一页佛,作自度想。家庭经济,公教课务,敦伦尽分,作度他想。为求往生而自度,为求往生而度他,为求度他往生,而负家庭经济,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职务。推而广之,谓之万法归一,归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往生之信愿行也。

  问:理一心就断见思二惑,那么事一心是断什么

  每部经典深妙的理,老师都能通达,是不是老师已得到理一心

  万念归一是一心吗

  那么得到不乱时还有心吗

  (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断外尘攀缘,可伏见思二惑,所谓带业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烟海,在下不过一知半解,且所见所读,量数少,妙亦未见,理亦不达。纵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实行,亦难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见也。万念归一,可谓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问:实相念佛往生还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否

  常寂光的境界,是否还在西方

  (池慧霖)

  答:实相念佛,见弥陀之法身,既见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尽虚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问:世界皆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当亦如是,若然阿弥陀佛有无违其本愿

  (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报应。应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无始无终,必先知此。身土皆心,并无二致,应身当娑婆之土,报身当极乐实报之土,法身当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坏空,极乐实报有隐有显,常寂光土无隐无显,大致如此也。

  问:请问念佛修行期间要多久才能成佛

  (心炳)

  答:普通法门,名曰竖超,三僧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门,名曰横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补处。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无论渐顿,亦必断尽无明,始得成佛,期间不能预定。

  问:设若有一年轻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吗

  (心炳)

  答:念佛法门,专求往生极乐,一到极乐,便脱轮回,已离分段生死而已,并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经变易,或不变易而一生,补处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论缁素,不论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终以后,可生极乐,是否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

  问:关于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否往生的问题,可否如下答法“虽能往生比较麻烦”。如在世间法中,要找某机关团体洽办事务,除有特别规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单位之首长洽办,以免去签办批示等手续,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当然念阿弥陀佛较为简便。(鲜纯贤)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饶唇舌,圣量高深,凡情难测。但应“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经中尝有戒语:“若他观者,多为邪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经是佛说,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错。

  问:念佛求愿往生,弟子以为除执持名号外,应多诵弥陀经观想西方胜境,使胜境种子落入八识心田充满其中,到命终乱心位时,西方胜境的种子先出来则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即此理也然否

  (鲜纯贤)

  答:专持名号,是修法之一,兼作观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随个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无非皆取随机,非可勉强,此修法论事之简语也。若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证果论理之简语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语,后者果地说理之语。

  问:弘一大师劝人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

  (志西)

  答:真信不疑,发愿往生,苦乐顺逆,概不退转。再闻他法,亦不改修。奇异境界,心不妄求,佛说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实念佛也。

  问:记得长者曾开示念佛方法,谓心念心听,心念神听等记不大清楚,烦请再开示,并请指导其法!(志西)

  答:何处所说,事久已忘。然尝见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似与今问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浅入深,并非混用。初学人只应先学“口念耳听”一法,果能由生渐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处,一字听清楚,心在此听处,念出听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问:弥陀经解释内,解人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各种神通,想什么就现什么,假使想见亲属可见到否

  (慧纲)

  答:神通有“天眼”一种,即横能看各界,竖能观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见此生之眷属,多生之眷属,皆可随意见也。

  问:厌娑婆欣极乐急要往生,应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

  是否业未尽不能快生,此业应如何使之快尽

  (慧纲)

  答:往生只言寿尽,非谓必业尽也,此处不可相混。寿指一生应得之果报,业指多劫所造之因缘,寿至一定时期自尽,业必多劫修持方断。往生乃论寿尽,并不必须业尽,寿应听其自然,不应促之使短,若极厌娑婆,惟有精进持名耳。

  问:因身体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课亦即起床,因不会念楞严咒,自己在寮房内,礼观音菩萨百零八拜,早饭后拜净土忏,人觉疲倦,每日念佛壹万声,想多念佛礼拜,惟每日爱睡昏沉时往大殿绕佛二、三圜即觉腰痛,不得多圜,应如何使之精进,否则是否与往生有碍

  (慧纲)

  答:楞严咒不会不念,自礼观音亦甚佳。每日念佛万声,暂时说不为少但须注重一心不乱。绕佛三匝,多则腰痛,即只绕三匝,亦无不可。只信愿深切,便不碍往生,如是专修不杂即是“精”,不疲不厌不退即是“进”。

  问:佛云四十八愿其中十八愿是平时有实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无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

  (福明)

  答:学佛有一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忌偏执二边,不契中道,凡此皆应仔细思维。如尊问者,第十八愿,固属大悲本愿,此不过提一大纲,尚有微义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愿,都与赘言,本经中之六度万行,亦成废话。再净土一宗,主张持名,在小弥陀经,必汇参之,方不偏执,小经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岂可错会十念之文,而自贻误。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万者,较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几人哉

  请思前祖,“二六时中绵密不断”,“日持十万”,“净念相继”等,岂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烦。

  问:证罗汉果,是无来无去,若修净土的证到寂光净土,还有西方可去否

  又证到常寂光净土,须经过多少时间成佛

  (池慧霖)

  答:此问大是误会,修净土者,愿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问还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问长安路矣。经云“惟佛一人居净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问等于“中秋十五夜,问月几时圆”。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当下即是矣。

  问: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义为皈依,佛亦觉者之通名,云何以南无作佛名之二字

  是必有说,而学人不知,故问。又南无在梵语或巴利语应是一字二音,阿弥陀应是一字三音,佛则一字二音,我国既均采音译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实,虽无关重要,亦有说乎

  (高仰嵩)

  答:南无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词,阿弥陀佛四字,乃个人符号之名词,合二名词,为一种法门,法门亦须有名词,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词为心与佛二合之称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语之组织,汉字读法,一字只发一音。既经译成汉文,自当依顺汉文方式立言,汉文系方块形,一方块为一字,故曰六字也。

  问:阿字音我国有(e)与啊(a)两读盍双声叠韵字也。持名念佛时,国人仍是各依所习,念成e或a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觉生月刊上教人念识字音与e相近;然依各种中英文佛学辞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a音。是否可以各从所习不加分别

  (高仰嵩)

  答:中国地大,语系复杂,即本国文字,同一字之发音念声,地各不同,古今亦异,何者为标准,甚难言也。就以“国”之一字为例,古读为以,今读为果,或读为鬼,试问孰正

  注音字母之书,多采北京音声,此亦不过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论梵音,须会梵文,尚须口传,否则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发喉音,念阴平声,庶乎相似,否则只随乡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问:地藏经内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或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藏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今欲问者就是我们每日的功课都是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利益自身,那么愿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种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对将来往生可靠,又稳当呢

  (周慧德)

  答:居士所见甚大,但愿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罗无余,何不注意下文耶

  如四恩,三途,见者闻者,悉发菩提,同生极乐,已尽之矣。回向即是发愿,诵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张。

  问:学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纯熟到临终才能提起正念,现在道弱魔强,在家居士俗念胜于佛念,学佛的人一心没有两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减少,在这世念浓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渗上一大桶清水如何还有奶味呢。这样稀微的道念来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

  (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进外,安有他法。至于俗念纷繁,非关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决心耳。但信深愿切之人,虽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愿相续,自能善巧方便,忙里抽闲,不离这个,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也。

  问:弥陀经内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要问者,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弥陀何能同时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呢

  (周慧德)

  答: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时时相应。如不明白,请思每日所念之赞佛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二句,尚不恍然耶

  应知三身仍是一体,化佛来迎,往生何疑。

  问:菩提树第一一一期,有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虎溪三笑是什么意思,请指教。(周慧德)

  答:东林寺外,有水绕流,水名虎溪,远师送客,不逾此地。当时陶渊明、陆…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