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公教課務,敦倫盡分,作度他想。爲求往生而自度,爲求往生而度他,爲求度他往生,而負家庭經濟,爲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職務。推而廣之,謂之萬法歸一,歸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往生之信願行也。

  問:理一心就斷見思二惑,那麼事一心是斷什麼

  每部經典深妙的理,老師都能通達,是不是老師已得到理一心

  萬念歸一是一心嗎

  那麼得到不亂時還有心嗎

  (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叁藏浩如煙海,在下不過一知半解,且所見所讀,量數少,妙亦未見,理亦不達。縱或有人,精通叁藏,而不實行,亦難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見也。萬念歸一,可謂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問:實相念佛往生還有阿彌陀佛來接引否

  常寂光的境界,是否還在西方

  (池慧霖)

  答:實相念佛,見彌陀之法身,既見佛矣,雲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盡虛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問:世界皆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當亦如是,若然阿彌陀佛有無違其本願

  (心炳)

  答:佛有叁身,曰法報應。應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必先知此。身土皆心,並無二致,應身當娑婆之土,報身當極樂實報之土,法身當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壞空,極樂實報有隱有顯,常寂光土無隱無顯,大致如此也。

  問:請問念佛修行期間要多久才能成佛

  (心炳)

  答:普通法門,名曰豎超,叁僧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門,名曰橫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補處。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無論漸頓,亦必斷盡無明,始得成佛,期間不能預定。

  問:設若有一年輕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嗎

  (心炳)

  答:念佛法門,專求往生極樂,一到極樂,便脫輪回,已離分段生死而已,並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經變易,或不變易而一生,補處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論缁素,不論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終以後,可生極樂,是否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

  問:關于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否往生的問題,可否如下答法“雖能往生比較麻煩”。如在世間法中,要找某機關團體洽辦事務,除有特別規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單位之首長洽辦,以免去簽辦批示等手續,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當然念阿彌陀佛較爲簡便。(鮮純賢)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饒唇舌,聖量高深,凡情難測。但應“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經中嘗有戒語:“若他觀者,多爲邪觀。”“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經是佛說,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錯。

  問:念佛求願往生,弟子以爲除執持名號外,應多誦彌陀經觀想西方勝境,使勝境種子落入八識心田充滿其中,到命終亂心位時,西方勝境的種子先出來則示往生矣,所以古德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即此理也然否

  (鮮純賢)

  答:專持名號,是修法之一,兼作觀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隨個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無非皆取隨機,非可勉強,此修法論事之簡語也。若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乃是證果論理之簡語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語,後者果地說理之語。

  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

  (志西)

  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

  問:記得長者曾開示念佛方法,謂心念心聽,心念神聽等記不大清楚,煩請再開示,並請指導其法!(志西)

  答:何處所說,事久已忘。然嘗見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似與今問相近。此十二字,共分叁句,亦是由淺入深,並非混用。初學人只應先學“口念耳聽”一法,果能由生漸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處,一字聽清楚,心在此聽處,念出聽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問:彌陀經解釋內,解人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得各種神通,想什麼就現什麼,假使想見親屬可見到否

  (慧綱)

  答:神通有“天眼”一種,即橫能看各界,豎能觀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見此生之眷屬,多生之眷屬,皆可隨意見也。

  問:厭娑婆欣極樂急要往生,應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

  是否業未盡不能快生,此業應如何使之快盡

  (慧綱)

  答:往生只言壽盡,非謂必業盡也,此處不可相混。壽指一生應得之果報,業指多劫所造之因緣,壽至一定時期自盡,業必多劫修持方斷。往生乃論壽盡,並不必須業盡,壽應聽其自然,不應促之使短,若極厭娑婆,惟有精進持名耳。

  問:因身體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課亦即起床,因不會念楞嚴咒,自己在寮房內,禮觀音菩薩百零八拜,早飯後拜淨土忏,人覺疲倦,每日念佛壹萬聲,想多念佛禮拜,惟每日愛睡昏沈時往大殿繞佛二、叁圜即覺腰痛,不得多圜,應如何使之精進,否則是否與往生有礙

  (慧綱)

  答:楞嚴咒不會不念,自禮觀音亦甚佳。每日念佛萬聲,暫時說不爲少但須注重一心不亂。繞佛叁匝,多則腰痛,即只繞叁匝,亦無不可。只信願深切,便不礙往生,如是專修不雜即是“精”,不疲不厭不退即是“進”。

  問:佛雲四十八願其中十八願是平時有實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無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

  (福明)

  答:學佛有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淨土一宗,主張持名,在小彌陀經,必彙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贻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

  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淨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問:證羅漢果,是無來無去,若修淨土的證到寂光淨土,還有西方可去否

  又證到常寂光淨土,須經過多少時間成佛

  (池慧霖)

  答:此問大是誤會,修淨土者,願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問還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問長安路矣。經雲“惟佛一人居淨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問等于“中秋十五夜,問月幾時圓”。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當下即是矣。

  問: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義爲皈依,佛亦覺者之通名,雲何以南無作佛名之二字

  是必有說,而學人不知,故問。又南無在梵語或巴利語應是一字二音,阿彌陀應是一字叁音,佛則一字二音,我國既均采音譯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實,雖無關重要,亦有說乎

  (高仰嵩)

  答:南無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詞,阿彌陀佛四字,乃個人符號之名詞,合二名詞,爲一種法門,法門亦須有名詞,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詞爲心與佛二合之稱也。一字二音,或是叁音,是巴利文語之組織,漢字讀法,一字只發一音。既經譯成漢文,自當依順漢文方式立言,漢文系方塊形,一方塊爲一字,故曰六字也。

  問:阿字音我國有(e)與啊(a)兩讀盍雙聲疊韻字也。持名念佛時,國人仍是各依所習,念成e或a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覺生月刊上教人念識字音與e相近;然依各種中英文佛學辭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a音。是否可以各從所習不加分別

  (高仰嵩)

  答:中國地大,語系複雜,即本國文字,同一字之發音念聲,地各不同,古今亦異,何者爲標准,甚難言也。就以“國”之一字爲例,古讀爲以,今讀爲果,或讀爲鬼,試問孰正

  注音字母之書,多采北京音聲,此亦不過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論梵音,須會梵文,尚須口傳,否則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發喉音,念陰平聲,庶乎相似,否則只隨鄉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問:地藏經內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或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藏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叁生受樂。舍一得萬報。今欲問者就是我們每日的功課都是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利益自身,那麼願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此種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對將來往生可靠,又穩當呢

  (周慧德)

  答:居士所見甚大,但願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羅無余,何不注意下文耶

  如四恩,叁途,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同生極樂,已盡之矣。回向即是發願,誦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張。

  問:學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終才能提起正念,現在道弱魔強,在家居士俗念勝于佛念,學佛的人一心沒有兩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減少,在這世念濃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滲上一大桶清水如何還有奶味呢。這樣稀微的道念來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

  (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進外,安有他法。至于俗念紛繁,非關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決心耳。但信深願切之人,雖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願相續,自能善巧方便,忙裏抽閑,不離這個,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也。

  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衆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

  (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贊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

  應知叁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問:菩提樹第一一一期,有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虎溪叁笑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周慧德)

  答:東林寺外,有水繞流,水名虎溪,遠師送客,不逾此地。當時陶淵明、陸…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