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P13

  ..续本文上一页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择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应。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断,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断已伏,可带业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为。

  问:六道轮回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由此可见静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请老师教示。(周慧德)

  答:静坐者,求坐而易静内也。如但身静,而心外缘,不名为静,虽坐无功。应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业种,念念不停,造业无穷,能片刻静念,即是片刻之觉。片刻实有几百妄念起,若果能静,便是无漏功德,自胜有漏福业。居士既修净土,宜遵本宗,心系佛号,若求他法,岂非与愿力相违乎

  

  问:修净土法门当以念佛圣号为主,研究经典求定慧。易起杂念,仍道浅业障,除大声念佛把杂念赶走外,次须作何观吗

  (蔡麟定)

  答:修净虽以念佛为主,然净土三经不能不知。既能大声将杂念赶走,即是药与病对,何必乱服他药。

  问: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见注解里十劫为大劫。凡五逆十恶者,临终十念往生者为下品下生,须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但在阿弥陀佛所发愿后,彼时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满十二大劫,莲花未开吧。是否须待莲花开后,方能闻佛说法。在莲花未开里可自修道吗

  在莲花里是什么样子呢

  (蔡麟定)

  答:花开见佛闻法,经有明训。在娑婆尚能修道,进入莲胎,岂能不知修道。莲花里面,光明香洁,胜于天宫。

  问:静坐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是否为端坐念实相,而为无相念佛乎

  (赖栋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实相,实相当曰无相,无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时也。

  问:“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为千足定论,然而畜生并不解信愿,何以亦能往生乎

  (赖栋梁)

  答:众生皆有佛性,必赖善智识诱导之缘,更需久久熏习,始能心领念佛,念是实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愿行者,亦有愿而懈怠,缺乏实行者,然既肯行矣,则信愿尽在中矣。

  问:学人母亲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来,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课,先求母亲信心坚固,早日回复健康,自然福薄不达愿,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亲,凡夫心难断难舍母爱,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内所作功课,全部回向于亡母超度,希望当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宝池中莲华会干去否

  (周慧德)

  答:心量无边,念力如雨,净土法门,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义,则知心雨宜普。宝池之莲,本是自心,亡亲神识,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并非小瓢之水,浇此则干彼,浇彼则干此,所可比拟。观无量寿经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何

  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训昭昭,岂可生疑。

  问:若度众心切者,往生后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后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

  (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念佛之目标以多或以专注而少为好

  其速度以均匀或随快随慢为原则

  因为心理上时会欲多念而心燥则觉更未能集中而散乱,念少却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问题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气和心定为归,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义,求其静虑,即是修定。必摄心专注为则,初学之人,不能持久,宜先从少念,渐使加多,能到二六时中,饮食睡眠,皆是这个,可谓之净念相继,功夫至矣。念法不宜过快过慢,要使匀称为准,如弹琴然,弦缓则不成声,弦急则断矣。

  问:念佛重质

  重量

  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乱,但经过几分钟妄想现前,是不是停止,镇静后再念

  前所念之佛有效

  无效

  (刘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乱。”此语大错,任何人刹那之间,妄念无数安有不乱之理。其误为不乱者,是久在乱中习而不觉也。“几分钟妄想现前”者,是求定难定,始觉出其乱也。一句有一句之薰习,便如一粒种子,下于田上,迟早自有功用。

  问:净宗信以导愿,愿以导行,有行是否定有信愿

  (洁园)

  答: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缘此三之性,本互缘而生,行无缘等飞蓬无所,愿无信, 等喜浴恶水,信无行等储饭不食,净土初机,必遵此三者,所谓“圣言量”如是,应依教奉行也。若无愿无信等,另有其义,此处不得借口。

  问:后学决心念佛,期能往生极乐,但未行早晚课诵仪规,只在乎平时念佛回向,如此可否

  (郑朝信)

  答:往生功课,只在六字圣号,多念少念,在乎有恒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种善根,古人云:“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虽不能一心不乱,然习惯熟成,必须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课诵仪规,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净土者,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应当抽时练习耳。问:“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唾无余,捧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祈解!(郑朝信)

  答:与前条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后四句须参。初句是举此一句洪名,乃殊胜法门。二句谓此法非上根大彻大悟者。不能圆融全彰。三句谓下根愚钝若念,亦无比人缺少几分。古人谓是无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与不成,只是当下承当问题。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别,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谓贵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彻底与依稀,真能彻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羡彼也。然而并无定解,随机应变,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应病与药,非应药而故招病。

  问: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无佛像,要向西念。有时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讥笑,或遇污秽不适当,转向东、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较如何

  (邱合顺)

  答:佛法重心诚,佛之法身遍满十方,有时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应,既感应矣,功德自大。

  问:极乐世界多候补佛位,何以成佛须要“候补”

  (简宗修)

  答:候补者,候补往某一处成佛也。其人功已圆满,证成极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灭尽,便往其处,重开道场也。如弥勒为此娑婆之补处,观音为彼极乐之补处等等。

  问:阿弥陀经中前面所提到的诸菩萨从何处来

  其菩萨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罗汉同为释迦佛所度

  (简宗修)

  答:彼土菩萨,皆系先后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亦有他方菩萨,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国土以及功德,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为诸佛,不独释迦一佛耳。

  问:念佛号时,常遇许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声驱逐,然在晚上睡梦中,无法出声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则它纷纷而来,且愈多,如欲抵制,则感头痛,因此进退两难,不知有何妙法,又此头痛是否着魔

  (郑朝信)

  答:梦中既有色,当然亦有声,即知有妄想,即能会念佛。醒时念佛,驱醒时之妄想,梦中念佛,驱梦中之妄想。但恐梦中不觉,随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则感头痛”是在梦能觉矣。觉则能作主,心中自有声,心起佛声,则立除妄,头痛亦是幻梦,一律摒除。

  问:“一心念佛”之精义

  (黄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义,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种,要在契机。普遍者,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或口念耳听。妄念若起,不强除妄,不起分别,皆作佛观,此名方便随缘止,大有受用。他则各有其义,非能数言可尽。

  问:阿弥陀佛今在说法,此法与娑婆世界之佛法有异同吗

  (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别。佛国方便不一,说法次第或异。如娑婆难修,释尊劝生极乐,极乐易修,弥陀则不必劝生他土。此土说三七道品,统演七支,极乐演法,只言根力觉支正道。方式千变万化,归元总是一也。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众生有没有另一个求生极乐国土的地方

  (王幻如)

  答:十方无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难,不及弥陀接引,一生补处,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据此则十劫以前,无有似今日极乐净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此可以知矣。

  问:净土宗旨在于念佛一心不乱蒙佛接引生净土。其要点似在于“念佛一心不乱”。倘不能“一心不乱”是否亦能往生净 土

  (杨智悦)

  答: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问:盖一般人均有事业,既有事业必有杂念,尤其念佛时都难免有杂念渗进,颇难达一心不乱之境界,在家众都有负担家庭经济之责任,是以不能不从事生产事业,如从事生产事业,必定随之带来麻烦及烦恼,引起念佛时杂念渗进,不能达“一心不乱”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

  (杨智悦)

  答:净土学人,不求义理,多恃“带业往生”“佛来接引”疏忽心业障碍,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经济负担,公教有功课钟点,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为害,所谓搬柴运水俱是道耳。净土大乘,自他两度,定课念…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