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食有碍工作,念佛何能有碍工作,饮食日须三次,念佛朝暮二时,饮食念佛之外,大有工作之时也。更应知世俗工作,其心为谋饮食,可以转念,行者工作为助念佛,如是存心,即念佛不碍工作矣。再手足工作,心中不妨默念,读书算术工作,心难二用,但如上说存心而已。
问:“般舟三昧”法如何行
(吴茂松)
答:此亦是持名念佛,惟定期不使休息耳,般舟译曰佛位,亦译曰常行道,短以七日为一期,通常以九十日为一期。以七日论,决非如今流行之佛七,每天定为几支香,余时则闲话闲事,拉杂不休。此必三业相应,继续无间,法详般舟三昧经,非初学能问津也。
问: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据经云”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然修行者或数月或是数年,乃至数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乱者何故,有办法否
(周慧德)
答:修持多年,不得一心,自是放逸懈怠,而不精进,定然俗情浓厚,出世不切。一心一乱,即是心造佛国,俗情浓厚,即是心造地狱,造佛造狱,出乎自己,不依经训,咎将谁归。若问补救办法,还是多念,东长西短,是是非非,但得放下,即时放下。纵再不得一心,也要念到一个熟字,所谓“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习惯自然,临终助念,心愿往生,即得往生。
问:家庭主妇有时很忙。早晚定课,在急急忙忙中赶完。与其忙时不做定课,一面念佛,一面做事,念时心如止水,身不疲劳,请问两者谁有益
(白张文适)
答:念佛之意,在乎求定,匆忙应付,得力自少,可于朝暮,采十口气法,惟时不过三分钟,然有三分钟之定亦佳。此外则一面作事,心中念佛,果至心如止水,身不疲劳,亦是上等功夫,甚善甚善。
问:今后修持拟以念佛为主,禅法为助,过去是晨间参禅,下午经行或诵经,兹欲改早晨坐,中念佛,下午诵金刚经,余时随缘心念佛号,或参禅未审妥否
(洁园)
答:禅法用功,大体有二,最为普通,学习皆知,一曰观心,近多不用,二曰参话头,今最流行。兹言后者,重在起疑,守住话头,参而求悟,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净亦多法,今尚持名,亦是专心一事,不杂其他。居士如以净土为主,禅法为助,宜采禅之观心,若用话头,恐搅净之一心,所谓不禅不净,二门俱非矣。朝暮二课,宜少变通,易为早诵金刚,诵毕坐而念佛观心,暮诵弥陀,诵毕静坐念佛,或绕行经行,或随缘散持皆可。
问:念灭转入似睡非睡的晕沉状态,因何发生这种情形
(李云霄)
答:此念灭乃是正念消失,名曰“失念”,乃随恼之一。睡为五欲之一。晕沉即是“昏沉”,亦随烦恼之一。以上之因,皆无明为祟也。
问:如何能使念未起前,或灭后,趣入灵明不昧,悠悠自如的境界
(李云霄)
答:妄念汹涌,刹那生灭,所谓“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哪里会有个“未起”“灭后”。应知我辈初机,果能依法修持,正当念与法相应时,便是灵明不昧消息也。问:弟子皈依业已年余,曾发心笃修净业,唯习气难改,疏懒成性。以致朝暮二课屡修屡废,修持只十余日,内心烦燥气愤无由而生,以致日课停顿,身心也即泰然。荒废十余日,再发心虔修,又生如此现象。且有甚者,每一亲近皈依师,或另一知己同修,必然脾气乖戾,烦恼顿生不欢而散。隔不数日又思亲近,结果又呈前局。事后每生大惭愧,然临事又不能克制。以上二种恶性循环,一年来屡试不爽。是否宿世恶业紧缠,今生不该解脱
(烦恼起时,曾自悟,摒去万缘,力持六定洪名,然无效)请老师赐以解救之法。(陈业深)
答:既云发心笃修净业,自以六字洪名为专功,屡因外缘荒废,即是魔障,此或多劫怨对使然。六字洪名,本如阿伽陀药,无病不医,若改修其他,是破净参。真学佛者,应知“难断能断”“难行应行”之义,已经发愿,莫改初衷,必须忍耐干下去。可在作课以前,先至心忏悔,诵“往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偈三遍,障碍生时,即将作功课,向之回向,凡作课毕,亦为其回向,如此可解冤消障。
问:弟子不求今生福寿康宁,又无家属,更不求身家平安,唯愿净业日成,早日往生,只持六字洪名可否
有人劝我更要诵念观音圣号,地藏圣号,又要我持诵地藏经,念心经、大悲咒,又要我晨昏四十八拜,如此弟子感到太繁,不如此做是否业障不能消
净业不易成
有碍往生否
(陈业深)
答:古德云:“往生与否,惟在信愿之有无,莲品高低,全赖持名之多少”。如求解救,自应多览,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倘讲行持,自应专修,所谓单刀直入,惟精惟一,居士既修“持名”,当遵弥陀经之训,乃“依法不依人”之正规也,万不可三心二意,自无主张。
问:诵经时,家里的人在打架,吵架,这时将如何
要停止诵或诵完
(林正考)
答:心能定而不动,不妨诵完再说,如其不能,只好暂停,起而排解,后再另诵也。
问:晚生活于团体中,日常均与众生为伍,修行一事甚感不便,故每日早晚功课(诵经念佛)均利用散步行之,如此修持未知有无功德
请示之。(廖清华)
答:行住坐修法,皆无不可,惟要在心定。心若不定,任何方式,皆徒具形表,福加有之,慧则未也。
问:弟子每逢十斋日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但住地房屋是租人家楼上,并与别人共租用,弟子住的一间只有四席大,因为环境有限,故供养的西方三圣像,位设在通巷,佛前下面离差二三公尺有楼梯,正是出入过路不方便,因此读经时不能在佛前念,另在房间里面读,虽知房间不洁,不知如何是好
(智生)
答:佛法圆融,主在诚敬,租屋而住,何能处处随心。一处供佛,而往他处诵经,但取心诚,并无不可。事忙之人,不静居,城村巷宅,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也。
问:学人每习静坐全神贯注于气息,即感觉致晕及腹中不适未知何故
(蔡世芳)
答:静坐数息,亦自有道,不得其法,往往致病,尤不宜向外道问津,反招大错。以后静坐,换以一心念佛,试看如何。
问:佛弟子求法不遇,可否习外道之禅定以助定功
(蔡世芳)
答:此念大差!居士既已正式皈依三宝,自当依照皈戒行事,谓皈依法,尽形寿不再皈依外道典籍,有背此戒,便失三宝弟子资格。况外道之法,皆在心外,大背觉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居士此念一起,已足招魔,若不痛加忏悔,定多障碍也。今明告居士,二四两问,所言静坐,数息,禅那,观想等,甚连一问之持咒,不逢明师,深恐唐捐其功,而盲修瞎炼,皆是六道种子。而个人之根器,个人之机缘,亦须加以考虑,依区区所劝,莫如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较为稳当,倘有意修此,本社可敬送此法之书,虽无师亲授,但诚信行之,万修万人去也。
问:静坐之时,如何安下此心
(李长茂)
答:数息,作观,念佛,皆能使妄念不起,然以念佛为最效,即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心中想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用耳听得清清楚楚。使三处循环不断,周而复始,一声不空过,一字不空过,久而久之,自然妄心消亡。亦必有相当时日,所谓功夫也,若急求之,反不能静。
问:何时入坐最宜
(李长茂)
答:我辈在家人,不免日有俗事纷搅。静坐念佛时间,最好于黎明人未起时,夜间人已眠后,无非取其静而不搅。若所居而能自己作主,可于朝暮闭门为之,嘱家人勿来吵闹,即不必待人未起已眠也。
问:坐后如筋骨酸疲,有何调法,吃药或休息
(李长茂)
答:初坐自不免有此现象,宜换腿,或下座活动,皆无不可,事应渐进,久则成为自然。不可妄服药物,致生毛病。
问:无论是唱赞、念经、念佛都觉得中气(即胸部之气)不通顺,是否有不得法之处,或者魔障业障
(梁明象)
答:唱赞有韵调板眼,不合则气促,此必求人教授,时久练习。念经念佛,可取低声,或是默念,则不影响中气。然念时总宜和平,使其不急不缓,气调心宁,方能入定也。
问:念佛可默念,但赞偈、经咒可默念否
(梁明象)
答:随众同堂共课,赞偈必须出声,如不出声,则涉慢怠。如家居自己作课,一切默念,并无不可。
问:倘念佛时无妄念,但不念时又有妄念,能否算是一心
(洁园)
答:念时无杂妄,便是一心,不念又起妄念,则是妄念。此如入定是禅,出定无之相似,乃为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之故,但能妄起即觉斯可矣。
问:过去曾经阿黎灌顶,传授密法,现持修持是持名念佛,倘兼持密咒,不知有助于净业否
但不知有违古德专修之训否
(洁园)
答:密法种类不一,亦犹显之禅净教律,即以净土一端而论,尚有弥陀弥勒药师观音等之不同,若相违则两伤。居士昔受之密,若于西净不违,兼修同回向与净,相违则惟有择一而行。
问:有云禅净双修,犹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两皆不成,须次第修之,由禅入净,或由净会禅,其说然否
(洁园)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金科玉律,不易之论也。修因初机寻门,必择其一,证果总为复性,皆须智圆。双修则二门凿枘,次第可以双融,禅入净当生可了分段。净会禅可生寂光,然入净会禅,亦各有其事理,并非人人能作,少差则谬千里矣。
问:未受戒前,以念观世音菩萨为主,待受戒后,以持念阿弥陀佛为主,可行否
何谓,“念佛三昧”
(刘自任)
答:念观音,念弥陀,不分戒前后,要在志愿如何而定。若求世间诸事,观音与以方便,故于普门品中,列举多事,若求出世证果,了脱生死,弥陀经中,教念弥陀往生。凡事必依教奉行,方为合法,初在此机,乃如是解,若明教相以后,解其圆融之理,则无之不可矣。又三昧译华语,为之“正定”,正者不谬,定者不乱,念佛三昧者,念佛而至一心不乱也。
问:教遵般若,行在弥陀,是否为禅净双修
(赖栋梁)
答:了义法门,无不皆是般若,诸行实义,无一能离般若,是…
《佛学问答(七)修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