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罚呢
(王乐智)
答:先生所问,乃政府之法规,佛法无论如何圆满,不能以之去改政令。佛法者彻上彻下之原则,政令者因时制宜之权变。
问:寺院奉祀佛像有开光,但是在家奉祀佛像大多数无开光,自佛具店购入,随意在神桌上奉祀,有灵感吗
(庄庆贤)
答:以理论之,佛之眼光,岂待人开,此不过一种仪式,表示佛临开始而已。家供者虽不经此手续,以安位焚香,即为佛临,实则灵感在心,诚则应之。
问:寺院佛像久年传来或是在家祖传佛像,久年退色,破损无修装,每日礼拜有灵感吗
(庄庆贤)
答:佛之法身,遍满虚空,诚者感之,不诚则否,所谓水清月来也。像设虽新,不诚无感,像设纵旧,诚即应之,如有力加以重装,亦诚敬之表现也。
问:弟子对地狱有无方所发生疑问,是否佛为教化众生的警策方便语
是否在罪障深重人的心中
(李云霄)
答:既有地狱之名,安得无有方所。根本地狱,可参地藏本愿经,孤独地狱,山林旷野,处处皆有,不过人眼不见耳。①以黄叶呼金,为之方便语,就地狱说地狱,何得为方便。②地狱种子在心中,地狱现相在身外,倘心中有地狱种子,即须受地狱身,有此身即往地狱中。
问:心经经文“无智亦无得”然而忽又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无得后有得,当如何解法。(罗君)
答:深奥之义,表之必用复杂文法,故经中文句,有事理,权实,性相等,种种分析之词。“无智”,是指“性德”,乃说其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指“修德”,乃说其事。
问:东南亚诸小乘佛教有否持咒,除释尊外对于弥陀、药师、观世音诸佛菩萨有否认其存在
(蔡世芳)
答:小乘佛法,亦有秘咒,惟法多谈本界之事。如弥陀药师观音等,化土各有其刹,小乘学者,对于此等,不修而已。
问:两位世尊圣像很难鉴别,还有文殊、普贤、大势至、地藏、弥勒五位菩萨圣像亦分不清,敬请赐示!(廖清华)
答:手中托钵者,释迦像。手中托莲座香,弥陀佛像。座下有狮子者,文殊菩萨像。座下有白象者,普贤菩萨像。头上有宝瓶,手中执莲花者,大势至菩萨像。头戴毗卢帽,手中托宝珠者,地藏菩萨像。光头大腹,开口大笑者,弥勒菩萨像。问:晚皈依三宝已十月于兹,因学识浅陋,佛学不易入门,未知应阅读何类书籍较为适宜
(廖清华)
答:宜先看小册子,以作入门,如“岐路指归”,“到光明之路”“初机净业指南”等,似皆适宜。
问:居士对居士的称谓如何,尊称及自称乞开示!(廖清华)
答:称人时,如年老者称老居士,余则称大居士,或冠其姓曰某居士,均无不可。自称时,对老者自曰后学,余则称学人可也。
问:曾闻老恩师云:“观世音菩萨经”,唯有普门品才是真实,其他(高王经白衣大士咒等)皆不是佛金口所说的,不是观音经,为何“白衣大士咒”亦记载在佛经上呢
(江宽玉)
答:高王经咒等,藏中不载,故不视为正确,惟因流通已久,普遍人间,故坊间刻书,往往附于经后,乃俗人之所为也。
问:经上云:“佛前佛以及盲聋喑哑…精神失常等”,皆不能接受佛法,皆是“八难之一”,而一切畜生皆是聪根不具愚痴暗昧之辈,当然亦是不接受佛法了,假使在路碰上了它,代它“作愿想念三皈依及佛号”是否可得佛菩萨的慈悲感应的利益呢
(江宽玉)
答:畜生道中无组织,无文化,无机会遇佛法,亦无其类常作宣传者,不得心开解脱,故谓之难。所遇之人,又多为宰屠图利之侩,或为饕餮嗜味之辈,逢佛教放生咒愿者,千不得一,故谓之难。汝为念佛,又作观想,按经义所示,彼当获得功德,七分之一云。
问:有人
问:金刚经说空,弥陀经说有,为什么世尊要说二面
(宽心)
答:事理本圆,乃有多面,岂止为二。若解多面,则空有本一,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刚阐体,故说真空,弥陀说相,是表妙有。弥陀有寂光土,本尝不说体,金刚说堕恶道受福德,未尝不说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问:常闻师云:不发大心不成正觉,佛的大弟子已蒙维摩诘大士开示,应已发无上菩提心,为何至今尚是罗汉不成正觉呢
(江宽玉)
答:佛之诸大弟子,虽现罗汉之相,而内实具菩萨之德,为引逗小机,启其向大,故示二乘,便于佛借问说法,以度乐小法者。如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经中皆有受记作佛之文,并非尚是罗汉。
问:弟子时常在佛前忏悔宿业,现业,一切业障愿一时消灭。这样忏悔与高峰妙祖之一念忏悔有异否
妙祖因发一念忏悔,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而后成一代宗师。(郑均海)
答:忏悔分事忏理忏,居士所作之式,乃属于事,亦应明了忏悔之义。必先知自己所作之非,对佛发露,立誓后不再作,此方有应。若不思己非,心念不改,徒求佛消其罪业,无有是处。妙祖之忏,乃是从心作起,故一念相应,能消其业也。
问: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但是据弟子的感想,常以他人易度,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有的更难度化,观其进一退十,实感难度。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
(江宽玉)
答:此乃通病,有数原因,一者,与外人敬多狎少,事因此较看重,家人敬少狎多,事因涉入戏论。二者,世俗重难轻易,外人得之难,故感郑重,家人得之易,反而轻视。三者,人非圣贤,敦能无过,自己之过,外人知者是少分,或有不知,家人见者是多分,或可全见,世俗之心,往往重人则信其言,轻人则忽其言也。是以学佛之人,必求不愧衾影,家人易化矣。
问:“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
(江宽玉)
答:亦可如是解释,烦恼迷也,菩提觉也。迷觉为对待辞,有迷方有觉也,是就生灭之义解。此句之“即”字,乃当下即是,不必分析言之。从无作立言,益见其精也。
问:佛具三十二相,而我国古圣贤人,不知具有几相
(吴明安)
答: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等,俱是特相。史书于此,多不记载,故吾人对此,尝忽略之。
问:凡是圣人,皆是教人行孝,佛教当然不例外,今我家兄不顾父母的劝告,而逃入佛门出家,让双亲在家悲痛欲绝,此是否合乎佛教的孝道
(萧国雄)
答:佛允人出家,原则上要经其父母许可,然亦有例外,令兄恐非其人也。乘愿来者,发大心者,一者教由我启,一者誓作人天之师,立累劫大法,救无边众生,可不经许可而出家,释尊是也。以世法言,儒家结婚,必告父母,舜不告而娶,告则不得妻,而不有天下,瞽瞍不得至养,傲象不得为诸候,是舜所成者大,故反称为大孝也。倘图自己清静,求一身之快乐,佛儒二法,皆所不取,惟圣人可行权,凡夫未可藉口也。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具有何义
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
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不少暂舍,亦难报其万一,此生时之孝也。若亲生天,释尊便升天说法度之,亲堕饿鬼,目连尊者亦往鬼道救之,亲入地狱,地藏遂入地狱超之,此死后之孝也。儒家之孝尽于慎终追远,佛家之孝,重在永劫实行以报之也。
问:午供之供饭不做可否
(傅忄享箕)
答:午供课诵仪式,亦有大小之别,大者多在重要典礼时行之,或在初一十五行之。小者则日日为之,其法课诵本,均有详载。如不能诵,亦须将食供于佛前,焚香礼拜,以尽弟子之心及礼也。
问:达摩宝传载仙桃不大包天地日月山河,疑问点,桃不大为何能包天地日月山河
(陈灯逢)
答:初学佛之人,宜先看古今有德有学缁素所著小册,如“歧路指归”,“学佛浅说”,“龙舒净土文”,“佛法导论”等。少明教理,再看小短佛经,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十善业道经”等,此是正途。达摩宝传,乃同小说,看此只可消遣而已。
问:六祖云:“东方人造业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业念佛往生何方
”是什么意思
(陈灯逢)
答:念佛求生西方,乃本师释尊之经训,示众生修行之正途。西方造业,往生何方,乃祖师杜绝初学,不能专一观心之方便。各各有妙用,契禅者禅,契净者净,不必执著,后学认为破净背佛,皆误矣。
问:佛经所称众生为六道,如蝼蚁昆虫…之类,自非六道之内,依经义说众生皆具佛性,则六道以外之生物,应不具佛性,如何能使得救
甚不明白。又此六道以外之生物何由而来
其因缘所生之具体历程也不明白。(刘定一)
答:佛经所言众生,概指有情含识之动物,蝼蚁昆虫,自属含识之众生。所言六道,乃将无量无边之众生,归纳而分析之,定为六大类:曰天,曰人,曰修罗,曰畜生,曰饿鬼,曰地狱。然每大类之中,亦各千差万别,走兽,飞禽,鳞介,昆虫等,皆纳之于畜生道。蝼蚁为昆虫类,即是畜生。
问:花草竹木石玉之类似亦有具佛性者在,但难分别,此据之中国故事花能解语玉石成精等而推论之,则释尊成道之菩提树亦有佛性无疑,然何以于六道之外不增列
(刘定一)
答:凡学说,大致有事实与理论之别,若以理言,不论动植矿,皆具法性,所谓万法唯心,翠竹黄花,无非般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若以事言,众生仅指情识业报转变之六入色身动物,此种含识动物,色身有生有灭,而情识却在六道变幻不休,矿植非情识业报,故花草石玉类,不列入之。花解语,乃文人之戏言,玉成精,乃物老为怪,有灵偶然凭依,亦魑魅魍魉之俦,是其变,非其常也。
问:释佛以前是否有佛住此世界,所谓古佛是否指释佛以前降此世界之佛而言,佛降世期间,法身是否化为应身,或法身仍在常寂光土
(孟孝先)
答:佛现世间,专为度众,世界无尽,时际无尽,佛来应现,亦无尽也。佛现之相,谓之应化,法身常寂,依…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