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P5

  ..续本文上一页有之,而使与中国时下之月日吻合无讹,大是难事。虽使精历法者算之,亦非敢云所算准确。耶稣诞节,载在新旧约乎

  彼自限太阳历为准,如符中国之农历,及回教之历等,亦参差无定。再学佛者,宜究其要,此似无关宏旨,若必欲考据经典,亦非无之,兹录华严偈一首,可以了悟,偈曰,“众生各自谓,佛某日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盖实义尚无三世,而必执著于某日,是逐妄矣。至于信仰问题,真佛徒只有信其所当信,有因是而怀疑吾教者,真不解信之范畴,吾岂能违理而欺之。

  问: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即神识)等久四十九天就转投他胎,如此灵魂既然转投别胎,已非死人所属,吾人阳世子孙,常勤勤勉勉为祖先之先灵诵经超荐,这样祖先们是否仍可获得超生拔苦

  若可以的话,他们既已失去灵魂如何得这些宝贵经咒呢

  (林洪桂)

  答:四十九天以后,虽已投生,但仍不出六道,其在六道千差万别,真苦假乐,无非善恶之业所报。六道众生,见闻经咒者,可净三业,而获法益,然此功德,乃为亡者布施,有此善因,当得善果。在恶道者,可升善道,在善道者可由劣转胜也。

  问:依照弥陀经三十七种道品中四念处,观身不净,佛法之常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除了人身以外就不会精进修道,只限人身晓得修佛法,能得修证佛果,既然如此,这句观身不净就有些地方不合法,我们由于无始以来修了好多果报方能得到人身,以后又想要做佛,修佛去若是观这重要的人身,是不净者,那为何能修业呢

  既不净哪里会得佛果报

  (王秀春)

  答:获得人身,在能闻道起修,可以解脱,是其难能可贵处。其求解脱之因,在了悟浊身可厌,而希求得法身,如不知厌,则贪爱不求解脱矣。天身胜好,贪爱不知解脱,三途身劣,愚迷而不能闻道,皆无解脱机缘。故能观身不净,厌而起修者,亦惟有人耳,此二句并不矛盾。

  问:为着供佛,院子内种了些花,佛的法身既充满宇宙虚空,那么何必一定要摘来供在佛像前呢

  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心中先想到供佛, 这样与其将东西供在佛像前,有区别吗

  (白张文适)

  答:佛实不食,供者唯心,凡夫敬诚,佛亦心领,满院种花,物各有主,不与而取,佛岂为之,我既不厌,心诚何在

  至云我吃东西,心想供佛,此为理论,必有事实,方不偏颇,敬于内必恭于外也。

  问:佛像是否定要开光才能供养,没有开光可否供养,可能获功德

  又房间内可否安置佛像供奉

  佛像面对床铺是否有罪

  又不明佛法者把佛像拿去给外道(道教)开光是否佛会住此像中

  又开光是何意义

  在下无知,乞请居士解我愚蒙。(吕明长)

  答:此问有四节,兹分答之,一、佛陀自有光明,遍照大千,岂有佛光,待人而开

  今则多主开光,不过顺俗而已,实则开与不开,无关宏旨。只求供者心诚,佛像自然放光,心既诚矣,自获功德。二、佛法一切方便,惟重诚敬,所居之室,倘有内外,便于内室安床,外室供佛。如只有室,不妨对床供佛,但于像前,遮一布幔,朝暮课诵,则启开之,课供之余,则放垂之。三、佛法如巨轮,外道如瓦砾草苔,外道而能开佛之光,真是乾坤颠倒。然前不云乎,感应在诚,不论供者智愚,心诚则佛即应往矣。四、造作佛像,种种施工,翻转抟动,作佛未临想,定一开光礼节,作佛已临想,佛既降临,不可再触动矣。

  问:人死,其神识有男女之差,老幼之别吗

  (陈灯逢)

  答:其神识所现之相,即其意中习见所成。神识无相,幻身有相,既有相矣,便分男女老幼。

  问:鬼是否有形,若有形我们为何不见,若无形则如何受苦

  (陈灯逢)

  答:鬼既有身,便有其相,吾人不见者,以六道众生眼识各别耳,故有能见此,而不能见彼,有能见彼,而不能见此。如山川大地,昼夜不变,雀于昼见之,而夜无睹,枭于夜见之,昼则无睹。

  问:人死未投生前,若两者(即死人)的神识,可否互相看到呢

  (陈灯逢)

  答:其神识与身合,谓之人生,神识与身离,谓之人死。死人之身名之曰尸,尸无神识,安有见闻。识未入胎曰中阴身,环境已变,见闻亦异,不能见尸,是其通常,或见自尸,是偶别耳。

  问:人死和蚊虫死的神识是否形体一样,行动一致呢

  (陈灯逢)

  答:神识固属无别,习气大有不同,参第一问答,可推其意。习气主持意想,意想能化身相,众生意想各别,所现之身自异。

  问:人死了,其全身冷透,惟背部尚暖,必感何道呢

  (陈灯逢)

  答:经无明文,不便强调主张,如温在背之上部,或可感生善道。

  问:人云“人死了其眼皮不合,就是心有所不愿”理论确乎

  (陈灯逢)

  答:此在心理及生理,两相交感而论,亦有道理,俗所谓死不暝目也。

  问:看经之法有主直觉,不加思索看去,有主先熟读经文,再求明义,究竟以何为善,抑无有定法视各人根器而定

  (洁园)

  答:看经之道,本有诵研之别;诵者不事思索,一直静心诵去,此是借经为课,以求成定。研者为明其义,探讨应得其圆,此是依经圣言,以求开慧。看经动机,先知乎此,则采研采诵,自不致有徘徊矣。

  问:据闻弘法讲经,必须圆融,否则是谓谤法,若如是居士之佛学诸答,及树刊上之各题,是完全圆融

  又对于不圆融之处,有何补救办法

  (吴明安)

  答:讲经大非易事,不可率为,尤其新学居士,更不可妄作。最低限度,须备下列条件:须受戒,文理通顺,有师承,精选注解作参考书。此不过略树基础,圆融却谈不到,依此讲解,无减背理之咎,契机恐须深入及经验耳。初学之人,倘发悲心不妨劝人学佛,便是弘法。树刊所载文字,及各方大德来稿,区区学问浅薄,不敢妄测高深。至于区区之问答,或依经义或遵古德规范,从未敢自作聪明,妄逞己意。若说不圆融,处处可见,因果无情,只有自作自受!至于补救,乃大权善巧方便之事,非我辈所知。我辈所谓补救者,直是越描越黑,罪上加罪而已。

  问:据医诊断,学生肝火旺盛,故耳鸣心跳剧烈。以此观之,皆是宿世多之故。今一默念佛,则肝火更剧烈,观察其因,则是以阿弥陀佛音念的不当。今易以喉咙默念阿弥陀佛则可免其障碍,用此方法是不是正确,或须改进

  请启示。(颜贵业)

  答:念佛之法,以身心调畅,方能静能定,故方式不一。默念亦是其中一种,能治散乱,用之安适,不必再改。

  问:以往修持之法乃是愿提早往生,然后才回入娑婆度脱一切众生,今日之法则以今生即为乘愿而来,众生无边度,烦恼无尽断,法门无量学,佛道无上成,见者闻者皆精进,命终同生极乐国。而以教育即说法,努力为众生,然每苦于业障深重生多疾病,不能偿愿而于此理不明,祈开示。(颜贵业)

  答:学佛之人,既在皈戒之时,对佛发出四愿,自应履行其言。知得几分,则向人宣传几分,假想即是乘愿来者,自无不可。所愿乘愿再来之意,是恐一般小根者,不发大心,耽乐涅耳,如是则净土之旨,完全背矣。非谓学人在未生而来者,不许度众也,此点切勿误会。至于多病,正是修道之增上缘,安乐则流放逸,忧患则思奋发,世出世法,皆以忧患为策励良师。

  问:写这篇问话时,常常思惟不能专一,改了又改,方能适合本心,如本问用问话即是为顺本心之故,又平时讲话,思惟总不能专一,如斯则为烦恼害,于此烦恼害甚苦,当如何破

  祈开示。(颜贵业)

  答:居士之病,在不能明辨知止,故心如瓢在水,飘泊无定。区区为进一言,希善体会,君子义在淑人善世,小人惟知名利是图,此存心之标准也。充当教员,造就人才,即可淑人善世,此立身之标准也。净土法门,为出世之捷径,度众之大筏,一门深入,自他两利,此归宿之标准也。守此三事,专一前进,不异不迁,一通则百通,一成则百成,古今成功之士莫不如是。若脚踏两船,心悬两地,不知所止,圣人戒之。

  问:我们欲得清净快乐的境地,必须断烦恼,但是每一人有时候难免有逆境,到处充满着黑暗与痛苦,要消除一切烦恼逆境,要怎样的修行才能得到清净快乐

  (刘秀云)

  答:所问有四个名词,先分清界线,问题自然解决。其名词为“清净快乐”,“断烦恼”,“逆境与痛苦”,“修行”等,分解如下:“清净快乐”乃得到解脱后之境界,“断烦恼”乃断灭内在之见思二惑,“逆境与痛苦”乃娑婆二世间之固定现象,“修行”是依佛法断灭内在二惑,二惑若断,“逆境与痛苦”自无,而“清净快乐”,方能得之。“修行”之法甚多,吾辈念佛研教,即是“修行”之法,但功夫有深浅之分,得“清净快乐”,自然有多少迟早之别。

  问:四摄六度首重布施,又诸布施中法施为最,若然印经布施,是否要提倡,是否要随喜

  (张庆祝)

  答:印经送人,自必用钱,经为法施,钱为财施,是兼二施,功德益大。提倡与随喜,皆所应为。

  问:念如何能不起

  (李云霄)

  答:所问太高,此非初学之事,今 日可作姑问之,姑答之,知其空理而已。①断尽无明,则念不起矣。此属果地之无念,为根本不生之义。②禅净密以及诸多法门,则是摄万归一。此虽有念,而谓之一,而谓之净,即可收乱念为一念,转凡心成道心,此属因地之念而无念。乱归一,凡转道,无明即能次第断灭,进而证果地之无念,希果必求之于因也。

  问:世间为什么这样苦、业这样多,尤其是拜佛之后,愈拜愈苦,业愈多

  (赵丽亮)

  答:世间之苦,乃众生业力造成,造业之多,又众生惑妄所致。惑妄念念不停,身口时时造作,故苦重重加多,此无可疑处。拜佛以后,苦觉多者,乃少清醒所得,在未拜佛前,处成习惯,视为当然,虽苦亦不觉也。惟苦果自有其前因,拜佛是善因,不能得苦果,切勿错乱误会。

  问:佛教以慈悲为本,教育也以感化为原则,教育当局曾明令不得体罚学生,然则如刚强难,软施无效者,是否也可以如“金刚怒目”酌予…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