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难以观想矣,总是念佛稳当。所说戒坛好相者,是教人印上一个净影子,免得时时现世俗尘相,发生毛病。修净业者,虽然印此好相,还是要竭力念佛,渴望生西。

  问:打佛七七天有得一心的人,必定可以往生,可是平时因事忙,而不能继续做功课,不知能否往生极乐世界

  (宽观)

  答:此事必须有恒,事忙可采十口气念法,再于行住坐卧心中默念,亦得往生。

  问:阿弥陀经首提佛说,何以下加不得佛字

  (胡正临)

  答:正宗分开首,曾云“尔时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说此经已,是经家之叙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经无他人语,尽为世尊所说,故不必重加佛字。

  问:有没有青年念佛,就在青年时期往生

  请举例子!(林良柱)

  答:无论修何功夫,还是青年时去学为好,如种树然,必从幼时扶直。往生指寿数尽后,并非念佛求其速死。惟黄泉路上无老少,总宜即知即行为妥也。

  问:信愿行坚定,但不愿做功德,反造恶口,是否能往生西方

  (衡钰)

  答: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福少尚不可生,况再有意造恶乎!

  问: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就可往生西方净土

  (衡钰)

  答:净土是大乘法门,功德是利他之事,如鸟双翼,齐举始飞。所谓功德者,非必费用金钞,如清净之业,劝人念佛皆是真实功德也。

  问:我们念佛的人。他在平时用功很好,万一起了恚与人冲突,此恨心至命终还不能舍,像这些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发无明,还能仗佛菩萨的威力,带业往生吗

  (谢智远)

  答: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更怕相续。既知恚害事何不即舍,又何必续至命终

  人只有当前一念,念则障佛。念佛即感佛,知能障佛,便谈不到往生矣。

  问:临命终时,有魔化身为弥陀来诱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弥陀相,有什么特相为凭,才不会误往生之大事

  (谢智远)

  答:此不必虑,果平素心缘弥陀,临终正念仍是弥陀,决无魔境,所谓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时杂修不专,心多攀缘,临终失去正念,便无把握矣。然至此时,刹那之短,虽知恶境,何术许尔逗留而不去耶

  所以临终助念,为不可少之一举。

  问:日本佛教有一宗曰法华宗,专门持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何意义

  一生持念,归宿何处

  (朱幼)

  答:持念之法本有多种取意,如禅家念话头求开悟,净家念佛求往生等。中国亦有法华宗,其修持之法,不止如是。日法华宗内容区区不详,料想专念经题,或其诸法之一耳。然念此亦与禅家之念义相同,“归宿”有时间远近之别,“何处”须视修者之誓愿何在。

  问: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有“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者,十声念我名号,是诸众生,若不得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等句,若果如此则罪大恶极之人,是否亦仅念十声名号,便可往生

  又这十声佛号,是在人生过程中任何时期念之即可,抑或留待命终时始念

  同时如此容易往生,为何娑婆众生仍是有增无减呢

  (张椿萱)

  答:大恶之人,宿生有大善根者,可得往生;以无善根,决不能至心发愿也。十念往生,是指其果,重在临终之时,然平素十声,亦是因种,藏在八识田中,遇缘自然起现行,但不知在几生几劫耳。娑婆众生,有增无已,以前答之屡屡,请查前面“问答”自知,兹不再烦赘。

  问:念佛往生莲邦九品化生,在四圣果中往生者自得何果位

  (黎明时)

  答:四圣果既不同,发愿行持,或又各别,何能固定。

  问:临终一念弥陀,即往生极乐世界;一念之慈,即生天上;一念之,即堕毒蛇。如理一念无生,应即涅么

  (黎明时)

  答:前三例限于再生。一念无生,当下即是涅。倘连此一念也无,更相应矣。

  问: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恭请吾师指教

  (吕慧良)

  答:净土法门,本属大乘,盖佛对小乘不言其他佛土事。且求往生者,重在证果发愿再来,而度众生,非为安居乐业,自享清福。故经训,发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惟此法门,三根普被,小机自了之人,亦能念佛往生,其近迹似小乘耳。

  问:净法四种,除持名外,余三种属于横超,抑属竖超

  (曾福吟)

  答:言横超者,泛指净业也;虽有四法,其为横超无二也。

  问:梦中时常向人说,这世界太恶浊,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恋他呢

  请大家快来念佛,离苦得乐,大家肯听,我就把身卖给你,但要你们念佛成就,这是何境界,是著相否

  (詹金枝)

  答:凡梦皆系念头反影,等于种子起现行。等觉以前之菩萨,皆不能无梦,梦亦是表念之净妄,功夫进退。居士有是等梦,而又时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进之菩萨心境也,大佳大佳。梦如是,觉亦如是,净业定速成就!虽能自利利他,而不存我有自他两利之心,即不为著相,所谓三轮体空也!

  问:静坐时兼默念佛号,有无妨碍!(黄涵)

  答:默念易于入定,甚佳。然卧时念佛,亦宜默持,出声则失敬也。

  问:许多念佛诵经,每日多少数目,一一登记,此乃是否不必要之举

  (黄涵)

  答:诵念登记之法,乃为专发一愿者;记其数目,以考满愿为止。若夫长修之士,但规定日诵若干卷经,若干声佛,有进无退即可矣。

  问:参禅与念佛,同是一样功德,是否每次课诵完毕则须回向,又行住坐卧亦可念佛,整日如是,但回向在何时

  (黄涵)

  答:念佛分定课散课,定课或朝暮二时,或再加入任何一时。作此课时,以坐为佳,必求心定不乱,课毕即回向之。散课则于定课以外,只有闲暇,不论行住坐卧,皆可行持,于一次停止时回向之。

  问:尝于著述中看到有大弥陀经小弥陀经之词,何谓大弥陀小弥陀

  经常课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弥陀还是小弥陀

  后学无参考书,故不详。(黎明时)

  答:弥陀经现通行者,为罗什大师所译,尚有玄奘法师译者,皆称小本。有王译者,文字繁多,称大弥陀经。此无量寿经,因对小本言,亦称大本。

  问:极乐世界,为何佛要假说是西方

  其实我们的西方又是美国的东方了。又佛说人天界中,多假以王、王子之词,带浓重的时代精神色彩,佛说法义理圆融,独这些地方受时空限制作何解

  (黎明时)

  答:“我国西方,又是美国东方”,乃只拘一个小圆球而言,此小圆球不过大千世界中几万分之一。经上所言乃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之西,实非在此小圆球上摸索,如蚂蚁缘西瓜者然。惟虚空无尽,何有方向,言东言西,亦是方便之语。经言西方者,其用意之深,姑且不论。就文字上讲,有“从是”二字,指远指近,皆无语病。下段文字欠明,天道我不知,人间至今尚有称皇称王者。世有之,佛言之,何可责以有色彩

  而彼时无总统主席之名,竟预名之,当时人得非骇怪耶

  

  问:弥陀经中有句:“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劫,就是无始无终。照此十劫前有西方极乐世界否

  (静修精舍)

  答:此段经文,指报身佛而言。所谓报身者,自是有始无终,故云“成佛以来”。按无量寿经所载,极乐乃弥陀愿力所成,十劫以前,当无此世界也。

  问:持名念佛,目的在除杂念,以致心无障碍,如是才有往生的可能,然军人的处境无刻宁静,但我的愿望,不在往生,欲求来生替佛度生,不知能如意否

  (无名氏)

  答:度生必有智慧学问,种种条件,并非空存此想,便能度生。往生之义,正为求学,速得成就,乘愿再来,普度一切,如拯溺者,必先学泅水也。

  问:结七念佛,止静之时,是要心中默念佛号,抑或心中什么念也不要起呢

  但是念佛号的时候,心中还不能清净,要是止静的时候,要他不起念,用什么方法才会静下去呢

  (洪环)

  答:净宗功夫,自有净宗之办法。闻之前代祖师云,佛七止静之时,不过止声不出,心中仍是一句圣号,默默相续,此所谓净念相继也。若使一念不起,或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等,皆非初机所能作到。若作不到,而强抑制,不但此种强抑,又是妄念,亦恐增病耳。若为上等根器之人,能以一止便静,亦可听其静下去,并不拘泥一法。

  问:西方极乐世界,天乐鸣空与天雨妙华,天是与此界四王天同一个,抑或西方另外有别的天,甚不明白

  (余萍)

  答:所谓世界者,是举环周及上下而言也。每一大千均各有其环周上下,东西两天,自是分界。

  问:弥陀经一句,七重栏,七宝行树,七宝莲池等,为何皆用七字

  (余萍)

  答:佛家表显功德之事,以七事者为最多。如七方便,七加行,七科道品,七圣财,七觉支,七最胜,七种无上,七圣七贤等。西方种种庄严多采七数者,即是表示彼界一切皆具功德也。

  问:军人若于战场死,只一刹那间更无暇念佛,此人之神识亦有往西的希望吗

  (李仕仁)

  答:保民作战之时,正宜心中念佛,以增无畏布施之信念,且希佛力之加被。果届寿数已尽,凭此信念,决定往生。

  问:阿弥陀佛至今有若干年之历史

  观音与势至都是同时成就佛果

  或有前后之差别

  (詹金枝)

  答:经中有云: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劫为数字之名,其算法即人寿十岁起,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再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减为之一劫。观音势至二尊,俱后于弥陀而证果。倘问二尊于极乐补佛,经有之,则先观音而后势至也。

  问:释迦牟尼佛以何因缘,能知西方净土为弥陀劝赞往生之处

  (詹金枝)

  答:佛有无量神通,其天眼通,即能彻见彻知也。

  问:阿弥陀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何意

  又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类,是同指在此世界,或专指在西方

  (詹金枝)

  答:“实”为实有其事。“名”者仅有其名,恶道者畜生饿鬼地狱也,此言西方不但无此事实,即此虚名,并亦无之。下段之问乃指西方,按本经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句起,至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句止,皆是说西方也。

  问:无量寿经下,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土……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