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P14

  ..续本文上一页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如此说来吾人生西后之成就尚有钝利之别

  (胡正临)

  答:如无钝利,莲花何分九品,净土何分四相

  只言多有一生补处,何不言皆是一生补处也。

  问:又同经下:阿难于睹极乐世界之庄严后,佛询阿难……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否

  对曰:已见。极乐世界胎生人民是否说非莲花化生者

  若不,则与娑婆之胎生众生有何不同

  (胡正临)

  答:彼土既无女相,焉有胚胎,此不过言其钝根无智,昏闷如处胎耳。细观经文下段,已自阐明,祈详研之。

  问:临终念佛若不能定心时,是否说往生无望

  (胡正临)

  答:临终刹那,最为吃紧,经云:心不颠倒,即得生;不能定心,但能不失正念,亦有往生之望。

  问:散心念佛(行住坐卧)告一段落时,均须念回向文否

  (胡正临)

  答:尚是回向为佳,以其愿力时时得加强也。

  问:谨读印老嘉言录中开示:“青年人宜先著实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明,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传宇宙……”以宿业深重,世俗缠缚,青年人念佛时妄念时起时伏,降伏妄想,如之何可也

  (傅愚之)

  答:此系时间久暂问题,功夫到时,妄念自消。不必躁求,只用心口耳三轮循转之法,按时而念,不断不懈,自得水到渠成之效。

  问:记得数月前梦游街道遇一年可五十左右之妇人,见吾便拜,致吾立时头痛,眩眩欲倒,知为魔,遂念佛数声,彼魔立即倒地,在地上作旋转状。又见魔子孙四五人同时亦倒在地上同样翻来覆去,而吾念佛声一停,彼魔等遂即起立,吾亦遂醒。不知如何请示!(林成)

  答:众生轮回六道,多造恶业,六道之内,多有怨家。心邪时恶业牵引,则感召其来;心正时,光明豁露,则能驱之远避。念佛时心即是佛,怨魔岂能相近。

  问:生净土者神智洞达,若彼此互见前作恶业,岂不太难为情

  (杨德荣)

  答:神智洞达,则情识已空,且问“太难为情”从何处起

  

  问:三昧者定也,依此解释,无论禅定与念佛,其三昧一也。但禅修在性,念佛著相,其三昧显境异同

  念佛三昧须否经过“色”“无色”界

  抑或直显西天净土

  (罗德彰)

  答:若云著相,念如是,参亦如是:若云在性,参如是,念亦如是。三昧有深浅,是其异处,深浅在功夫,不论禅净也。念佛横超法门,不需经过天界。

  问:弥陀经,六方佛出来证明欲使众生生信,不知出现时,在六方耶,抑或现在娑婆虚空,出广长舌相证明乎

  (郭金针)

  答:经中固已明言,各于其国云云。其国即指诸佛各个国也,此虽不来娑婆,而有通者,及佛加被者,皆能得见得闻;例以观经韦提希之睹极乐,可推而知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众鸟说法,使人听了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生西了后,莲花化生,还要念三宝名吗

  (洪环)

  答:此为诸惑未断,带业往生者而言,是等之人,带惑即起妄念,必时常闻法,方能心与三宝契合,离垢显真耳。若不离垢,何能证得补处之果乎

  

  问:学净土宗早晚二课应诵何经

  或只念佛就好

  但觉太简单。(王阿金)

  答:净业功课,阿弥陀经,往生咒,六字洪名,此其法中之一。若喜繁时,可按台中莲社所订之课诵本去做。再嫌简单可依通常之朝暮二课做。话虽如此,其实精在专一,不贵多也。

  问:六道众生在生所造之业,是否已于地狱中偿还清楚,始能往生,有否带业往生情事

  (胡正临)

  答:带业往生,乃为修持净业者,所得之成就专辞,亦是发愿往西者之独得结果。并非不修而可自致者!明乎此,六道众生,不问其升堕如何,一段之业,偿清与否,皆与往生之事,丝毫无分。

  问:树刊二五·六期合刊本内融熙大德所撰净土要义,略谓除西方净土外,尚有兜率净土,琉璃净土,香积,妙喜世界等净土,请问大德,既有如斯多之净土,其与西方净土有何不同

  吾人为何念佛只求西方。而不求生其他净土,难道其他净土不易去么

  (胡正临)

  答:净土岂止融师所举之数耶

  极乐净土,乃法藏菩萨摄取二百十亿净妙佛土之精华所成,其往生诚如所问,有难易耳。弥陀曾发四十八愿,九品接引,是自力而兼他力,如有人携之行路,易达前途也。

  问:净土法门虽云殊胜,但须临终时不忘正念,一心称名,始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但若修持者于前线被敌人炮弹打死,或后方被炸弹炸死,或其他或遭天灾殃等,处此情境生命呼吸即完,不及念佛洪名是否有碍往生

  (胡正临)

  答:所虑之三种问题,乃为无真信切愿实修之人而说。不知此等人,纵无上三问题,亦无往生希望,以其心原不在道也。阵前决胜负,后方防空袭,天灾处危险,皆是生命呼吸之间,尤不念佛,其平素放逸可知。若曰,猝不及防,细思此三者,均非突然加临,与山崩所压失足堕水,迥不同也。

  问: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即堕三恶道,若忘了念佛或无助念之人则不得往生,如此与平时不念佛者有何分别

  临终起恶念为堕三恶道之因,则平时起恶念是皆堕三恶道之因

  若恶念不断是否亦将堕无限三恶道

  (胡正临)

  答:一念十法界,一念一粒种子。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固须堕落,惟平时念佛种子,并不消灭,后来遇缘,而起现行,虽未能生西,确可牵之再升善道。不念佛者,则无此益。若恶念相续不断者,自然生生死死,相续堕落。

  问:心中慢慢默念四字名号,心中是听得清楚,加速再念,只能微听起始及尾音之“阿”“佛”两字,“陀”字音最明,“弥”字音最细微。若再加速念则以闻“阿”“陀”两字,“弥”“佛”两字极少闻。如此加速念法是否正当途径,乞示(蒋俊义)

  答:无论四字六字,总以字字入耳印心为妙。

  问:佛性广大无所不包,其所现法相,当不限于人道,是人于念佛往生后所见之法象,是否乃系随缘现化,若然,有相可见,是否仍未究竟,至究竟后之境界当无所谓相,成为一无相之灵明妙体,自亦无所谓东方西方之别,此种思维,是否合理

  (周家麟)

  答:净土有四,最胜者为常寂光。佛身有三,最胜者为无相之法性。寂光与法性,即如居士思维云云。

  问:念佛要求恭敬一心,自须字字着实清楚,若此,其速度似不宜过快,但与念佛遍数多多益善之要求似有冲突,何者较善,恳予开释!(周家麟)

  答:字字清楚,无念法要件之一;精勤多念,亦念法要件之一。若清楚而加勤,多念而清楚,既尽善又尽美矣。

  问:世尊到七十二岁,才说法华经是真实法,以前所说,皆是权说。但是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特别法门,一念佛法界之大乘法亦可谓权说乎

  (顾凤英)

  答:在此土修,一念佛法界,因地是实,往生后一生补处,果地是实,此法门何得云权!惟权实虽有二名,必欲分成两橛,亦有不可能处,譬如大海,水即波波即水也。世尊四十年前,所说者,皆为显实而立,并非仅及于权耳。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成佛了十劫中就度娑婆苦恼众生是不是

  假使度了十劫,时间如是之久,因何众生愈多,甚不明白

  (余萍)

  答: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是诸众生升沉来往,并非此界众生只生此界,他界众生仅限他界!譬如码头地方演戏,天天演,天天有人看。此看者皆是东西南北之人,此去彼来,无有断绝。娑婆世界,亦码头之戏场耳,人故不见其少。

  问:有人问弥陀经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回向文又一句:“屈伸臂顷到莲池”。请问为何又能去的这样快

  (余萍)

  答:生西乃是心住,非为假合之身往。要知尽虚空遍法界,皆存心量中,举念即是。屈伸臂顷,尚是迟说。

  问: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娑婆世界出一尊佛是三大阿僧劫,释迦牟尼佛以上二次之佛有说净土法门指归否

  那个时候的众生生西没有

  (宽湛)

  答:未见经中记载,似可不必妄答,但为满问者之意,只有据理推测。弥陀成佛之前,未有莲邦。娑婆世界之古佛,自无劝生西方之理。弥陀成佛完成极乐之后,娑婆世界,释迦佛以前之佛,当亦劝修极乐矣。弥陀经云“已发愿”“若已生”是释尊指前代之修众语,再佛佛道同,释尊如是说,前佛亦必如是说也。

  问:往生西方以后再闻弥陀说法,不知与现在有否相似

  (萧慧心)

  答:佛佛道同,并无二致。未生是凡,往生侣圣境界不同,所闻之法,悟入自与此有异耳。

  问:一般不信佛教之人常常说念佛是形式,往生是假设,若闻此话以何解

  (答萧慧心)

  答:念佛之人,有形式者,有不形式者,此不能一概抹煞。如言往生假设,须看出此言者,是何等人

  如系信天神宗教者,可反问他天神亦假设耶

  不信宗教而信有祖先之家可问他之祖先亦假设耶

  两俱不信之人,是断灭空之邪见,佛尚难救,况区区之言语耶

  

  问:修净土法门死后可脱离六道,而去西方世界修行才能成佛

  (无名)

  答:事实如斯,往生到彼,未有不修者,且一生补处,为时最短,不似此世诸多恶缘,阻碍其修,修亦须阿僧劫之长久也。

  问:阿弥陀佛发的愿与东方世界众生有缘之证明

  (无名)

  答:弥陀有缘,实不仅限东方。其愿为何,详载无量寿经。

  问:净土生无生论一书,第一节真法界门里面“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这一句甚不理解,恳求明示!(林国栋)

  答:此四句若详释,连篇累牍,非本栏所及,兹仅说其大略,谓真如本性中,自然足四圣六凡十界,此中之生身正报及地土器用之依报,皆从一念而现而转,然此真如,众生与佛,本同具而平等,现虽迷悟有别,本原则无二致也。

  问:极乐世界有无统一的语言

  若无,生在那里的如何联络

  又阿弥陀佛说法用何种语言

  我们用本省话虔诚地念佛,念经,祈祷,如何

  (童心)

  答:一生极乐,自具神通及无碍辩才,其无碍辩有四,于诸方言辞通达,即其一也。不但此也,鸟鸣树声,尚能通达其意,况乎人言…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