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供养菩萨用玩具是何意义

  (赖栋梁)

  答:凡不属日用生活之品,如一切装饰清供等物,皆可曰玩具,世俗之钟鼎字画金石珠玉皆是也。梵刹之幢幡网轮螺花香皆是也。

  问:是否一切鬼神皆有五通。若然因何不能自度或度他,而要法师(超度)呢

  (莫我虚)

  答:神鬼通力,有几种并不一定,且尚有大小之别。要知度之一事,更有超升与出世之不同,然此二者,俱非五通之力所能作到,仍以业力为之主体,恶业堕三途,有漏善生人天,若论出世,只有佛法,故必赖法师。纵世间六道升沉,在即堕之后,善种未起现行之前,如堕深渊,必赖船筏,乃可出之,佛法者实筏也,其法有转业之力,故现苦亦须赖之解脱也。

  问:目莲救母是借着诸大菩萨的心力吗

  为什么心会有力

  从什么地方发出

  怎样发出,车船能如意行动是有外力推动,心真的有自动吗

  目莲母是因业障消除后(业障较轻后)得救吗

  众生可以带业往生,但业带在众生的意识中抑是带在什么上面

  为什么持咒念佛可以消业

  如何消去

  (莫我虚)

  答:此问分五段,需分答之,(一)凡是动物就有心,(这心不是指的心脏,乃是说的灵觉)有心就起念,起念便有身口意三处之造作,造作之事,有大小强弱久暂种种不同,此种种不同,便是心力之表现程度。儒家亦说心力,曾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试思见听辨味,极微之事,尚是心之作用,何况其大者。(二)台端又提车船作心之喻,区区以为比拟不甚恰当,盖动力有主动被动之别,车船不过被动物体,只可比人身口,而身口之动,当在乎心,如车船之动,亦有主者,其主者方能喻心耳。(三)目莲尊者之母,罪消得救,载在盂兰盆经,经如不信,则无话可说矣。(四)往生是第八识,此亦名含藏识,一切善恶种子,俱藏此中,如电影之胶片然,影不离胶片也。(五)亦为台端举喻明之,冰箱而装坚冰,以手探之,僵指冻肤,若以暖气时时输入箱内,试问内装之坚冰如何

  ”

  问:比丘尼身,居士向其顶礼时,应怎称呼

  (颜佛兆)

  答:亦以法师称之,不必起分别也。

  问:如对佛教尽身形护法者,如方伦,念生等诸大居士,偶然逢面,向其顶礼,应怎称呼

  (颜佛兆)

  答:年高者称老居士,年等者称大居士。

  问:普门品之“梵音海潮音”,是指普陀山之海潮而言,或指佛法如海潮之普遍

  (颜文暴)

  答:梵音谓清净无染之音,海潮音说法契机,如海潮之不失其时也。普陀山之潮音洞,是借典于经,非经文借普陀之境而谓也。

  问:心经之“舍利子”有的说是佛陀的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有的说是佛入涅后的舍利。此到底前者是,或后者对

  (颜文暴)

  答:舍利子虽有前后二解,但心经所云,是指人名。

  问:据说在美国有一富家子,他母亲拥有巨大的财产,他为着能早日得到它,不惜一切将他的母亲杀死,他是否该被判死刑

  假如被判死刑,将他杀了,是否犯戒

  (在佛教上讲起来)(莲云班莲友)

  答:执行赏罚,是政治问题,化导人心,是教育及宗教问题,各有权限,不必混为一谈。政治有种种法规,依之而行,正是遵守国法,犯法者被判死刑,乃法律使之死,而非官吏使之死,犹之造恶者入地狱,乃其业力所牵,实非神鬼使之也。佛教立场,岂有异议。

  问:查我国古例,有种种不同的宗教,对于世俗人家每有丧喜事必须聘请舆师勘查地理,择日,即选择良时吉日,对于相刑相克趋吉避凶等等。余系最近皈依三宝的佛教信徒,对于佛理亦无研究,胸中十分疑虑,因此以上三点是否我们佛教徒亦须遵守

  (杨金全)

  答:堪舆择日等,均属占相吉凶,佛教徒业此者,名曰邪命,信此者名曰邪信。佛教徒应依理智,于趋吉避凶之事,向因果中求,千准万确,不必从俗也。 问:决定行门须皈依本宗法师,以求指迷,而我已皈依禅宗广钦和尚,若修净土是否须重皈依净宗法师

  (郑长林)

  答:皈依僧,乃皈依僧团之谓,一切僧皆吾师矣,不必重行皈依。若学法门,自不妨向专门某宗之大德,执弟子礼而求教,如孔子身通六艺,师亦有多人焉。

  问:弟阅凤山佛教莲社煮云法师所著“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其中所说大悲观世音灵感处令人肃然起敬,然则其他普通各禅寺及念佛诸居士所供奉观音菩萨圣像是否均不及普陀山大道场观音菩萨灵感

  (卓忠振)

  答:菩萨灵应,在乎心感,果能至诚,所在皆灵也。

  问:十方佛国以外有无其他佛国

  十方诸佛菩萨中其佛位有无高低,何佛成佛最早

  及阿弥陀佛是否为十方诸佛中佛位最高者

  又大悲咒每句中是否菩萨圣号

  (卓忠振)

  答:既曰十方,则横穷竖遍,安有其外。言佛则佛佛道同,言菩萨则有四十二级之别,兹以月喻,自初一至十四,皆喻菩萨,其光明各有不同。至十五则喻佛陀,正二三月乃至腊月之十五夜月,无不相同也,偈中称“阿弥陀第一”,赞其愿也。大悲咒乃系真言,古例不许翻译。世间所流通之绘图注解本,区区学识浅短,未解梵文,对之总觉怀疑。如咒中“娑婆诃”句甚多,而注者每一“娑婆诃”,则各异其讲,何字同音同,竟有若干分别也。居士此问,恕不能答。

  问:印度国家,自释迦佛成佛后,成为全世界佛教发源圣地,然则释迦佛未成佛之前,其他国家有无佛教存在

  (卓忠振)

  答:佛法之运,大部分正像末灭四期。此世前际虽有佛法,但经过灭法之后,释迦世尊,方才降世。如此而言,释迦如来未降世前,各国可说并无佛教。

  问:莲宗自初祖远公大师起至印公大师圆寂列至十三祖止计有十三位。其“禅”“密”两宗祖师,截至现在止计有几位

  (卓忠振)

  答:禅自达摩西来,为东土初祖,传至五祖后,分为南北两派。北未别分,南自六祖而下有五家七宗之别。分枝吐芳,各宗有各宗之祖,繁难备述,可查五灯会元。密之统系,算法特别,自西土大日如来起,经中国而至日本之弘法上师止,名曰八祖相承。

  问:魔王波旬,他的魔福怎样得来的,在魔福之福报尽时,是否堕三恶道,在波旬堕落后是否由其魔子魔孙,像阿弥陀经中所说“一生补处”似的升为魔王

  (张葆衡)

  答:魔王报尽,自然堕落。至云魔子魔孙继位,虽未见经文,想当然耳。

  问:佛教中的地狱,是指何处

  是否唯心所造的(张葆衡)

  答:经中有云,铁围山底及地底等,皆为大地狱之所,山间旷野随处皆有,此为孤独之小地狱。

  问:佛教中,出家二众,不食肉类,谓众生皆为过去累生父母,并为未来诸佛故,不忍去吃众生之肉,但是在经典上说及天人,在天界中福报享尽时,有时堕为木石金土。那么蔬菜中亦有众生所堕者,出家二众若食了蔬菜岂不是犯戒

  (张葆衡)

  答:天福享尽,堕落下道,尝闻之矣。至于化为木石,区区看经太少,尚未见之,只可存而不论,以俟通家。出家众食菜,应仔细洗涤去微虫,古未有自来水时,饮料尚须绢滤,类推可知。然戒杀之行,亦只是歇其心力,避其力所及者,尽我慈悲,其非心身作到者,只有听之。如呼吸及行步等,无一而不杀生,无心之过,既已重多 矣,故不更作有心之杀。

  问:地球在成住坏空过程中,在坏的时期,六道的众生皆往何处去

  又谓四禅天下受风火水之害,那么在空的过程中,四禅天是否仍旧存在,抑或亦败坏

  (张葆衡)

  答:四禅身有生死,世界自有成坏。然世界之坏,非必经此三灾,到时自会消灭,如木屋然,火水风固可坏之,纵不经此,久已自腐。

  问:解夏结夏,符是道家,佛有符否

  (黄伯敬)

  答:此僧众至夏季安居之制,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九十天为止,起时曰结,终时曰解。亦有自五月十六日起者,更自四月五月初起者,故有三种安居之别。“符”佛家未曾听说。再者,居士既言自己购有佛学辞典,仍无可查,实则不然,以上各问,佛学辞典中,俱有详载,故为简单答复,如求详细,请自查之。

  问:古人云万恶淫为首,诸善孝为先,但家道贫寒所逼致有失孝,使双亲含怨归土如何是好

  (潘振邦)

  答:尽孝不在贫富,在乎尽心尽力而已,亲已殁世,欲报大恩,只有为作佛事耳。

  问:反省痛解前非后,平日积德累功,济困扶危,对人言不欺不瞒,见恶怒视,众善奉行等是否补得失孝之罪

  (潘振邦)

  答:反省改恶修善,固是大佳,如能将作众善,对佛回向给双亲,使亲超升,岂但消罪,反而大有功德。

  问:弟子自六岁胞弟才三岁我慈母两眼就失明,家庭环境又不好,我弟兄两个生来罪业深重,幼时多病,慈母已失行动自由,也要为我洗衣煮药,克尽一切困苦,抚养至成人,其劳苦胜如常人百倍,至要知尽孝道报答其万分之一,但慈母已西归,每忆到其抚养功劳则心痛如焚,要如何才能补其养育之恩

  (王文全)

  答:在世间法上说,要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为国家尽忠,为职务守义,作一完全正人,以显父母之名。在出世法上说,每天诵经,或是念佛,以此功德,回向先人,使得超升净土。果能行此二者,是真报恩,而有实益于亲也。

  问:了凡四训中谓天地鬼神委实鉴照监视着人的罪恶,重罪,就要降下百样灾害。这与佛说的业报是否相同

  (萧金荣)

  答:天地鬼神监临,与业报并无不通,譬如世间法院监狱,虽则严厉,受审受刑,还是自造。更应知法院监狱,是人所造,天地鬼神,是心所造。

  问:数见台湾寺庙,多皆神佛并供,是否合法

  有违佛教教义否

  (詹养)

  答:所谓宗教者,要有一定之信仰,杂乱则与本宗不合,所修当无成就,喻如脚踏两船,船开落水者也。有神庙道人,后加供佛者,是渐转觉。有佛寺僧尼,后加供神者,是渐转迷,如求合法,必先明理。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

  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