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禅录影▪P20

  ..续本文上一页如此的心情,来处世做人,人人都能如此,人世间就祥和了。不要再打妄想了,这个样子对不起人啊!(大喝一声)放下!

  (八点十四分坐第二枝香)

  坐在那里知道有个身体,就是丢不掉,就是没有魄力。“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无欢喜也无悲。一心清净,一念不生,就是忏悔。再不要悲了,要是再悲,就着魔了。看看观音菩萨的面孔,这要你去效法的,无比的慈悲,无比的祥和。

  佛经上说:“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

  宋朝秀才张拙见禅师,师问他姓名,他说姓张名拙,师曰:“觅巧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因此有省。说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你懂了,你做到了吗?懂有什么用啊!“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真心无体相、无方所,“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皆如梦如幻,执著有个道可得,这就是魔。你到了吗?没有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什么不在座上,你没有到,少说大话。“我无知人之智,而有自知之明。”期望各位立志济世利人,自己没有成道,就没有本事入世救人。方法呢,放下即是。放不下所以要管理,如果真放下了,何须管理?上座。

  (八点五十四分坐第三枝香)

  道还要加上德,德就是得。什么是正心诚意?“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是正心诚意。人一天没有人管训就会跋扈,“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天到晚自己以为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刚毅木讷近乎仁,语言要少,富贵功名尝过了就没有意思了。想救世救人,要从道德身心性命上来。历史都是重演。学问之道在己,“达则兼善天下”,未尝不好,但是你得从“穷则独善其身”开始。

  打七讲这个做什么?古来禅宗大德都讲这个,岂是整天扭鼻子呢?听了就过去了,不要用心去把他记在心里。放下!放下!放下就到了。就是你放不下,念放不下,身心也放不下。禅宗以般若为主,修般若者如冰棱上走,如剑刃上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未悟之人,如丧考妣;已悟之人,如丧考妣。

  有所得之人为什么搞掉了呢?狂妄嘛!下山以后保任下去,心头放下,就是真放松。三三两两在那里闲谈,有什么用?一切众生颠倒、痴狂。这下真醒了吧,一言惊醒梦中人了吧!

  (十点四分坐第四枝香。十点三十四分下座。),

  万籁寂然,清清明明,就是这个。保任这个,空灵就是你的法身,但是不要执著空灵,执著就不是诸法空相了,不要守住身体呀!“放四大,莫把捉。”守身体就是 被感觉困扰。不理他,就摆下来了。

  烦恼哪里来的?妄念来的。妄念哪里来的?真如本体所现的用。无断除之心,坦然而住。骨血都化了,脱胎换骨。人还要清瘦一点,长寿的人都是瘦的,“列仙之俦,其形清癯”。气脉没有归元,修个什么道?注意啊!“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到了。放下呀!只有两天了,快得很。“天地为炉鼎,身心为丹药。”把身体丢在那个大炉鼎里,让他受尽煎熬,这才叫做仙佛合参。心清净,一念不生,身清净,无障碍,这就是灵丹,你以为肚子里有个东西啊!那不是生癌了吗?参!

  (十一点整坐第五枝香,十一点半下座。)

  如何是得道的境界呢?听:“满目云山皆是乐,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不是悟了。而是身心都转变了的样子。

  有一天释迦佛升座说法,文殊敲椎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释迦佛就下座了。什么是法王法?一念清净即是。儒家说穷理尽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格物之理,你也懂了,物理原则你也懂了,“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万劫英灵难入圣”。什么是丹?神凝气聚,气住脉停。我这些话,都是对大众中笃信道家者而说。

  (下午一点三十五分行香)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那么容易,就是办不到。气脉归元,元在哪里?无所归,即是元。住在哪里?哪里也不住。气不入中脉而得明心见性者,绝无是处。发心修道,处处都是魔障,要跳出来就难了。邪正二道,不能相容,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一正压百邪,大科学家对宇宙的奥秘不可知,最后只好皈依宗教。像爱因斯坦,就是一例。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要战战兢兢,培德修业,古人说:“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富贵人家,穷人都恨你,你地位高了,无位之人都是你的冤家,“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叫魔?外面境界,内在妄想。魔从心造,妖由人兴。一念不生全体现。放下!放下!

  这些都是闲话,闲话听过了就算了。眼睛要管束起来,不要东看西看。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你们悟了没有?你们不是睡了午觉了吗?没有悟就白睡了。“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临济祖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是修行。“长伸两脚眠一寤,起来天地还依旧。”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参!走!

  (下午两点三十五分坐第六枝香。三点十六分下座。)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没有妄想,心头清净就是一念不生吗?那只是第六意识暂时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才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洞山问云岩:无情会说法,谁听呢?答:无情听。问:为什么我听不到呢?云岩竖起拂子问:听到了吗?洞山答:没有。云岩说:我说法你都没听到,何况无情说法。《弥陀经》上说水鸟树林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洞山于是有省,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此只是解悟。后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偈曰:“切忌从他觅(向外找),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你说这是什么?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忘记了,便放下,再不要去想他。《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你说有个无所住,早已经住了,功夫与道要分开呀,不要搞在一起呀!如何是一条白练去?直待修到一条白练去,坐脱立亡则不无,对于道,还未梦见。须再参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直待到了“道已成,意已休,这个来踪处处周”才有些分。当你睡午觉时,你在哪里碰到我?我在哪里碰到你?参!

  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在哪里现?不要打忘想,不要去推理。这个事无法用逻辑讲,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譬如说,意识思想静止下来,这是个心理的静止状态嘛!道那么容易吗?“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并非执著,是了无一物的境界,离思想意识以后,身心放下以后,要到达那个境界,才算悟道。“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群中也立身。”这些地方千万留意,“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下午四点二十三分坐第七枝香。五点十二分下座。)

  (师击香板一下)“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板之下,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就是吗?下午阴生,顺着阴下去,就打妄想;逆着上去,一念清明,就有成就。

  须菩提问佛:众生发无上道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如是。就是这个样子。般若的道理很简单,妄心跑掉以后就这样住就对了。初发心者即成菩提,有修有为有证的都是假的。佛又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着了佛魔了,被绳子绑住了。注意!无踪迹处莫藏身。观想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不是以色相求吗?是的,但是那只是方法,借着他达到一念不生啊!一切放下来再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念之间,心头清净,不要打妄想。

  (下午五点三刻坐第八枝香。六点一刻下座。)

  法师(一比丘)问:参与禅是否为两件事?

  禅,禅定也,参,参究也。要求明心见性要参。如何参?要在禅定法门中参透,当下顿悟心性之体用,禅定最高成就不过阿罗汉。你的毛病就是贪着禅定。教理上说是四禅八定的空定,把厚的习气弄薄了,但是妄念没有截断,由暖到顶到忍,到四果坐脱立亡,参禅与此不同。(法师问:既然本来无一物,何必要参?)因为你不认识本来,所以要参。

  (杨管老问:为什么赵州八十犹行脚?)

  因为此心体用,未能打成一片,未能不为物转,防骄慢、防走失故。(师唤法师,法师转头向师——)法师啊!就是这个!弘一大师圆寂后,律宗继起无人,我送你这个定香,希望你好自为之,弘扬律宗,立大愿,不要走小乘的路子,有莫大的功德。(鲁居士插嘴道:法师出家因缘,系为报母恩。)

  师欢喜赞叹说:但愿如此。你以后打算如何修法?

  法师:我还想走我的老路子,一念不生。

  你打算怎样自修呢?

  (法师不做答复。)

  我有一首诗送你去参:“不求解脱出红尘,声色场中自在身,顶后有光还是幻,云腾脚下也非真。桃花春树年年绿,流水高山处处新,试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饭一忙人。”两个腿子一盘,度己乎?度人乎?

  小参——晚上九点一刻开始

  黄老居士:今天坐得很好,下午闻大风雨声,恐是魔境,空掉以后就没有了。

  夏医官:今天坐得很好,好像有木头框子架着一样,很舒服,没有什么忘念。

  文光:今天有忘念起来也不去管他,很有进步。

  师云:好!跨进一步。再参一天。

  张同学:上午觉得很惭愧,哭了。下午背痛,身体忘掉了,看到菩萨给我洗澡,醒来以后知道自己以泪洗面。

  刘老居士:上午坐得不坏,下午累了,念准提咒,晚上听到法师跟…

《习禅录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