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20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的心情,來處世做人,人人都能如此,人世間就祥和了。不要再打妄想了,這個樣子對不起人啊!(大喝一聲)放下!

  (八點十四分坐第二枝香)

  坐在那裏知道有個身體,就是丟不掉,就是沒有魄力。“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無歡喜也無悲。一心清淨,一念不生,就是忏悔。再不要悲了,要是再悲,就著魔了。看看觀音菩薩的面孔,這要你去效法的,無比的慈悲,無比的祥和。

  佛經上說:“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

  宋朝秀才張拙見禅師,師問他姓名,他說姓張名拙,師曰:“覓巧不可得,拙自何來?”張拙因此有省。說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你懂了,你做到了嗎?懂有什麼用啊!“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真心無體相、無方所,“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皆如夢如幻,執著有個道可得,這就是魔。你到了嗎?沒有到,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說什麼不在座上,你沒有到,少說大話。“我無知人之智,而有自知之明。”期望各位立志濟世利人,自己沒有成道,就沒有本事入世救人。方法呢,放下即是。放不下所以要管理,如果真放下了,何須管理?上座。

  (八點五十四分坐第叁枝香)

  道還要加上德,德就是得。什麼是正心誠意?“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就是正心誠意。人一天沒有人管訓就會跋扈,“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天到晚自己以爲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剛毅木讷近乎仁,語言要少,富貴功名嘗過了就沒有意思了。想救世救人,要從道德身心性命上來。曆史都是重演。學問之道在己,“達則兼善天下”,未嘗不好,但是你得從“窮則獨善其身”開始。

  打七講這個做什麼?古來禅宗大德都講這個,豈是整天扭鼻子呢?聽了就過去了,不要用心去把他記在心裏。放下!放下!放下就到了。就是你放不下,念放不下,身心也放不下。禅宗以般若爲主,修般若者如冰棱上走,如劍刃上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未悟之人,如喪考妣;已悟之人,如喪考妣。

  有所得之人爲什麼搞掉了呢?狂妄嘛!下山以後保任下去,心頭放下,就是真放松。叁叁兩兩在那裏閑談,有什麼用?一切衆生顛倒、癡狂。這下真醒了吧,一言驚醒夢中人了吧!

  (十點四分坐第四枝香。十點叁十四分下座。),

  萬籁寂然,清清明明,就是這個。保任這個,空靈就是你的法身,但是不要執著空靈,執著就不是諸法空相了,不要守住身體呀!“放四大,莫把捉。”守身體就是 被感覺困擾。不理他,就擺下來了。

  煩惱哪裏來的?妄念來的。妄念哪裏來的?真如本體所現的用。無斷除之心,坦然而住。骨血都化了,脫胎換骨。人還要清瘦一點,長壽的人都是瘦的,“列仙之俦,其形清癯”。氣脈沒有歸元,修個什麼道?注意啊!“一念不生全體現”,就到了。放下呀!只有兩天了,快得很。“天地爲爐鼎,身心爲丹藥。”把身體丟在那個大爐鼎裏,讓他受盡煎熬,這才叫做仙佛合參。心清淨,一念不生,身清淨,無障礙,這就是靈丹,你以爲肚子裏有個東西啊!那不是生癌了嗎?參!

  (十一點整坐第五枝香,十一點半下座。)

  如何是得道的境界呢?聽:“滿目雲山皆是樂,無邊光景一時新。”這不是悟了。而是身心都轉變了的樣子。

  有一天釋迦佛升座說法,文殊敲椎說:“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釋迦佛就下座了。什麼是法王法?一念清淨即是。儒家說窮理盡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格物之理,你也懂了,物理原則你也懂了,“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萬劫英靈難入聖”。什麼是丹?神凝氣聚,氣住脈停。我這些話,都是對大衆中笃信道家者而說。

  (下午一點叁十五分行香)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那麼容易,就是辦不到。氣脈歸元,元在哪裏?無所歸,即是元。住在哪裏?哪裏也不住。氣不入中脈而得明心見性者,絕無是處。發心修道,處處都是魔障,要跳出來就難了。邪正二道,不能相容,君子道消,小人道長。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是煩惱魔。一正壓百邪,大科學家對宇宙的奧秘不可知,最後只好皈依宗教。像愛因斯坦,就是一例。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要戰戰兢兢,培德修業,古人說:“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富貴人家,窮人都恨你,你地位高了,無位之人都是你的冤家,“遽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麼叫魔?外面境界,內在妄想。魔從心造,妖由人興。一念不生全體現。放下!放下!

  這些都是閑話,閑話聽過了就算了。眼睛要管束起來,不要東看西看。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你們悟了沒有?你們不是睡了午覺了嗎?沒有悟就白睡了。“有不有,空不空,笊籬撈取西北風。“門前綠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沈吟,他時若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臨濟祖師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這是修行。“長伸兩腳眠一寤,起來天地還依舊。”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參!走!

  (下午兩點叁十五分坐第六枝香。叁點十六分下座。)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沒有妄想,心頭清淨就是一念不生嗎?那只是第六意識暫時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才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洞山問雲岩:無情會說法,誰聽呢?答:無情聽。問:爲什麼我聽不到呢?雲岩豎起拂子問:聽到了嗎?洞山答:沒有。雲岩說:我說法你都沒聽到,何況無情說法。《彌陀經》上說水鳥樹林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洞山于是有省,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此只是解悟。後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偈曰:“切忌從他覓(向外找),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你說這是什麼?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忘記了,便放下,再不要去想他。《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你說有個無所住,早已經住了,功夫與道要分開呀,不要搞在一起呀!如何是一條白練去?直待修到一條白練去,坐脫立亡則不無,對于道,還未夢見。須再參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直待到了“道已成,意已休,這個來蹤處處周”才有些分。當你睡午覺時,你在哪裏碰到我?我在哪裏碰到你?參!

  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在哪裏現?不要打忘想,不要去推理。這個事無法用邏輯講,所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譬如說,意識思想靜止下來,這是個心理的靜止狀態嘛!道那麼容易嗎?“桶底脫落,虛空粉碎。”並非執著,是了無一物的境界,離思想意識以後,身心放下以後,要到達那個境界,才算悟道。“劍樹刀山爲寶座,龍潭虎穴做禅床。”“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群中也立身。”這些地方千萬留意,“充實而有光輝之謂美”。

  (下午四點二十叁分坐第七枝香。五點十二分下座。)

  (師擊香板一下)“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板之下,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就是嗎?下午陰生,順著陰下去,就打妄想;逆著上去,一念清明,就有成就。

  須菩提問佛:衆生發無上道心的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如是。就是這個樣子。般若的道理很簡單,妄心跑掉以後就這樣住就對了。初發心者即成菩提,有修有爲有證的都是假的。佛又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著了佛魔了,被繩子綁住了。注意!無蹤迹處莫藏身。觀想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不是以色相求嗎?是的,但是那只是方法,借著他達到一念不生啊!一切放下來再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念之間,心頭清淨,不要打妄想。

  (下午五點叁刻坐第八枝香。六點一刻下座。)

  法師(一比丘)問:參與禅是否爲兩件事?

  禅,禅定也,參,參究也。要求明心見性要參。如何參?要在禅定法門中參透,當下頓悟心性之體用,禅定最高成就不過阿羅漢。你的毛病就是貪著禅定。教理上說是四禅八定的空定,把厚的習氣弄薄了,但是妄念沒有截斷,由暖到頂到忍,到四果坐脫立亡,參禅與此不同。(法師問:既然本來無一物,何必要參?)因爲你不認識本來,所以要參。

  (楊管老問:爲什麼趙州八十猶行腳?)

  因爲此心體用,未能打成一片,未能不爲物轉,防驕慢、防走失故。(師喚法師,法師轉頭向師——)法師啊!就是這個!弘一大師圓寂後,律宗繼起無人,我送你這個定香,希望你好自爲之,弘揚律宗,立大願,不要走小乘的路子,有莫大的功德。(魯居士插嘴道:法師出家因緣,系爲報母恩。)

  師歡喜贊歎說:但願如此。你以後打算如何修法?

  法師:我還想走我的老路子,一念不生。

  你打算怎樣自修呢?

  (法師不做答複。)

  我有一首詩送你去參:“不求解脫出紅塵,聲色場中自在身,頂後有光還是幻,雲騰腳下也非真。桃花春樹年年綠,流水高山處處新,試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飯一忙人。”兩個腿子一盤,度己乎?度人乎?

  小參——晚上九點一刻開始

  黃老居士:今天坐得很好,下午聞大風雨聲,恐是魔境,空掉以後就沒有了。

  夏醫官:今天坐得很好,好像有木頭框子架著一樣,很舒服,沒有什麼忘念。

  文光:今天有忘念起來也不去管他,很有進步。

  師雲:好!跨進一步。再參一天。

  張同學:上午覺得很慚愧,哭了。下午背痛,身體忘掉了,看到菩薩給我洗澡,醒來以後知道自己以淚洗面。

  劉老居士:上午坐得不壞,下午累了,念准提咒,晚上聽到法師跟…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