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动静一如。检讨自己,过去所有习气有无变化,要高亢的变为谦下,柔弱的变为刚强。调整自己,孜孜为善,孜孜去不善,打成一片,这样才行。如果上座以后,有佛法,保住三际托空,放下腿就丢了,则所见不真,未打成一片,无用。所谓打成一片,即必须动静一如,起心动念行住坐卧,忙乱之间皆能如此才行,这样初步所见是真,才能谈到修为。否则先要把这一面弄清楚,念念无住,念念不住。在待人接物之间,虽有动作,其心空空如也,了无一物,这样才对。好像这次打七之中,很多人都想幌一下,下山后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不能打成一片。再加平日忙乱,回来疲倦,两腿一盘,休息一会,这样如何算得用功?未见者必须先见了这个,才能谈修为。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要行住坐卧之间一概不离有为的这个,这一点,定住了,等到气脉完全发动,则身心一片,意生身成就,自由自在的,爱现前即现前,然后变化生理的气质。如《楞严经》云:“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彼时不论意生明点,及本身光明,身心配合,内外一片光明,所谓虚室生白,常在光中,般若智慧自然现前。如刘女士昨天所说,只不过尝到一点甜头,还未稳。万物静观皆自得,看一切都慈悲喜舍,看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皆如梦如幻。下腿走路,皆如水中浮萍,或棉花上走路,实质世界渐渐在你的范围中皆变成真空,必须要如此用功。
师云:大家可互相讨论,我旁听,理愈穷愈明,也许撞到一机一缘可以大彻大悟。不可高傲,也不必自卑,得中和之道,大家都是良师益友,都可互相讨论,改进自己。王同学:如果万物皆自清净圆明中突生无明,再生万物,其过程如何形成?时空又如何转出,请老师在大关键上说说。师云:这个问题,如修行到重关者尚未明白,必须详讲。在你,不必讲,恐仍意识思维。在《华严经》及我的《楞严大义今释》中都有一点影子,你老老实实去看,想偷巧不行。诸位都未好好地研究,你们应将其中修持的方法,配合见地功夫,整个串连起来,扩而充之地去研究。韩居士:昨天看到黄老居士打坐一个多小时,手酸了,三昧印即松开,放在膝盖头上,这样似乎不大对,不应该如此的。师笑云:善哉善哉善男人,善女人你这番用心是好的,三昧印当然好,但两手松开放两膝上也是一种手印。看在什么时候用,你是大居士、老居士,如何佛法经论如此浅昧。你知道不知道呢?韩居士:不知道。师云:以打坐姿态而言,单跏趺、双跏趺共九十六种打坐姿势,各有妙用,与三昧印一样的,得定不得定不在结三昧印与否。当然结三昧印有其道理,且与气脉很有关系。但诸佛菩萨境界之差别,有各种手印与坐法,其中妙用无穷,到某一种定境,生理上自然会告诉你需要结何种定印,气机才会归元,到时自会采取某种定印和坐法的。韩居士:这些我都不知道,说黄老居士说错了,罪过,罪过过师笑云:这也没有什么罪过,不知者不罪,而且你是一番善意。(良久——)师云:学般若人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一有不当,丧身失命。普通人因果还慢些,学了佛,知法犯法,罪过更太。很多学佛的,无论出家在家易生一个流弊,一学了佛,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可尊者是佛,并非是你,自己傲慢得很,还不愿向人请教,怎么得了?故学佛家的人,也有很多流于狂妄,必须特别自己检点。师继又厉声说:注意呵学儒家的易流于迂执;学道家的易流于诡秘。这是三个流弊,必须要见其正而知其弊。并且要知道,凡是宗教徒最易傲慢、偏执。欲救儒家之迂执,即要佛家、道家。欲救道家之诡秘,即要佛家、儒家。救佛家的空疏狂妄,又要儒家、道家了。所以对这三家,我们要知其正面,也要知其反面。周老居士: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确,
戒有多少种的戒!定也有多少种的定,到由定再发慧,真正的慧也即是所谓悟境,也有大慧小慧,大悟小悟,以及大般若智慧等不同。以个人数十年的体验,更加深了解,这个戒定慧三者的确是连着的。师云:周老居士真是难得,他大大小小的善事不知做了好多。你们只知道打坐、修证呀,什么的,你们不知道,这就是行履,行履到了,一样可以到。所以我说,不要担心周居士,他会到的。我这个不是故意安慰他的,此所谓菩萨行径就是功德,舍己为人的功德,戒定慧皆在其中矣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会做的,他这是菩萨的一面,行履的一面,是值得效法的。说不好听的话,你们看他做事婆婆妈妈的,但是翻过来一看,乃是菩萨的行径。我们这满堂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一个在这方面如他这样婆婆妈妈,大慈大悲的,从妇人之仁开始。但是周老居士心识田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必须他自己有一天真诚检点出来,痛加忏悔去才对。什么障碍呢?自己参去翰师云:道家叫人要经常咽津液,咽津液则自然纳气,气跟着津液一直送到胃再到丹田。尤其学道的人,应经常嚼津液,咽津纳气。津液者,其成分极其复杂,各种各样的妙用多得很。但怎样才知道津液是化了气了呢?很少人提到这个问题。当气由督脉上升到达头顶,慢慢到舌头牙齿缝,甜甜的津液(不是白糖的甜,而是自然的甜味),源源而来。不要经常咽,等满口时,舌头翘起,不要像喝茶般地粗咽;要轻轻地、慢慢细细地咽,送下胃,自然气下沉,自然到达丹田。女人则沉到胃(中宫)为止。神凝气住,此即化了。津液变甜了,佛法谓之甘露,甘露未来即气未化,这是说的咽津纳气。试看满堂人打坐,还有修行很久的人,几人有这种清凉而带甜的口水?太少了,年轻人容易,咕噜咕噜的,但甜的还没有来,气未化,老年人则口里干干燥燥的。咽津纳气,久而久之,皮肤及全身都是另一番滋润了,有如温玉。咽津纳气如蒸馏水,是化学作用。精化气,气化神,乃至神还虚都是化学作用。炼精即身上后天之精变成先天之精;炼气即是由转河车,在此轨道上再蒸馏一番即是。何谓蒸馏?中学的化学课本上都有,水蒸馏后,最干净的蒸到锅盖上,由顶上一滴一滴地滴下来,于干净净的,一点杂质都没有。故炼精化气,即是将此后天之精蒸馏、提炼,化了,变成甜的津液下来,才是化了气。然后此津液配合上各种荷尔蒙,在身中若再经过一段时间“定”的酝酿,依天然规律,气脉会再起变化,此类精气所化的津液再变而为“神”,即光明。从科学知识,吾人知道,宇宙中时间空间有尽,光是无尽的,光也是遍满虚空净法界。再进一步,夜是黑光,昼是白光,超出地球外,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光,又非现在所见的光。现在看到的光只是太阳反射的光波,经过虚空中许多尘垢物质后所看到的光,不是光本身的体相。
《习禅录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