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

  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

  练气有时候会出汗、发痒、长疱、长脓,那是因为风碰到水,散开了,把身体里的湿气都逼了出来。用卦相来表示就是(风水)涣卦。反过来是(水风)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气调不好,困在身体里面,会出毛病的。

  修气的时候碰到火,就是(风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红红的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就是(火风)鼎卦,所以像丹田发热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说(风地)观卦,(地风)升卦,气由下面往上升,这只是从字面上简单解释一下,真讲起来内容很多。再比如(风山)渐卦,山就是背,这个卦相代表气在督脉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说明背部有风,督脉有风赶不出去。反过来就是(山风)蠱卦生虫了,人会很不痛快,闷闷的。这是补充,现在还只是前奏,还没有讲到五蕴本身呢。

  佛说五蕴

  下面我们看《大乘广五蕴论》的第一段。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语法与中文相反,与英文一样,都是倒装句。按中文的语法应该写成“色蕴云何”才对。色蕴是什么呢?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通过质量互变,由四大种所变化、所构成的“色”——物质与能量。这个色后面还有解释。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种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里的“地界”,不是讲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范围。“水界”是指液体的这个范围。“风界”是指风大的范围。地是属于固体的,具坚固性。水具有湿性,火具有煖性,风具有轻动性。四大各有其范围,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含藏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比如这个录音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它有燃烧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种性;温度高了,它可以变成软软的液体,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种性。依次类推,它还有地大和风大的种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烧,也含有四大的种性。实际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这个研究起来很细致很科学的,但科学最终一定要归纳到哲学的高度。所以当今世界的科学很需要与哲学再来一次会合,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楞严经》所讲四大

  关于四大,《楞严经》解释得最清楚了,以风为例,《楞严经》讲,“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四大的本体、那个“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四大所造出来的这个东西,在地球上来说,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在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这个色也不同。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讲,四大所造色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睛(眼根)、耳朵(耳根)、鼻子(鼻根)、舌头(舌根)、和身体(身根),以及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鼻子所闻的香臭味、舌头所尝的味道、以及身体的感触。注意哦,嘴巴属于身根,不是舌根。色声香味触是我们可以感觉、可以知道的,但是还有一个无法表达的那个作用,叫无表色,关于这一点,下面还会讨论到。

  地、水、火、风四大各有其界限和功能。各自独立,水与火不相融,风跟地不相融,《圆觉经》上说“四大性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四大又可以混合在一起,造出我们这个人的身体,造出宇宙间的万物。这初听起来很奇怪、很奇妙,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个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下面接著就解释了。

  “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这里翻译的不是很高明,但是也已经很好了。他意思是说四大之所以能造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是因为“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三个因素。

  所谓“最胜自在义”就是那个妙不可思议的、最高明的、最伟大的那个力量,是那个最初的第一因的功能。宗教家们无以名之,只好称这股力量为神、上帝、佛菩萨。对一般凡夫,也可以叫它“业力”。它可以自在的变化出所有的东西。

  “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这个第一因的功能动了以后,还有一个作主的因素叫“主义”。比如一个刚死的人,虽然眼睛还没有冷却,因为眼睛(眼根)损坏,那个眼识也就起不了作用。我们活著的人眼睛能看,是因为眼根完好,眼识才有了别作用,所以说“眼根与眼识为主”。同样的道理,“身根与身识为主”,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的一团肉,人活著的时候,身识不起作用,身体就会有感觉,人死后,就失去触的感觉了。

  什么是身识呢?比如说,你睡著了,蚊子叮你,你“啪”一声把它打死了,这时,你的意识不知道,是身识在起作用。再好比说,你们现在听课,专心一致,意识完全集中在老师这里,但是身子还有感觉,这种感觉并没有通过第六意识,这是身识。打坐的时候,身识也会起作用,有人认识不清楚,以为它是魔障、或者菩萨加被、或者特异功能,那都是错误的。

  “增上义”就是增上缘、助缘,有帮助、另加的意思。好比说,一个人的眼睛漂亮而不近视,就是增上缘好,遗传就属于增上缘的范围。总之,以眼睛为例,眼睛能分别众多形形色色的作用,是那个眼根“最胜自在义”。“主义”的功能,不近视、漂亮是“增上义”的功能。这三个“义”合拢起来“是为根义”,才“造”出眼根的功能。

  眼耳鼻舌身

  广义的心与物包括范围很广,五蕴论把这个范围缩小,主要讨论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向大家介绍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净色根。净,就是干净到极点的意思,净色根就是色法的那个根根。我们很难找到另一个辞汇来解释它的意思。当年翻译这些经典的时候,玄奘法师带领千余人,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找到这个辞。现代科学进步了,我们把生命不断的细分,发现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遗传,是生命的根本。等到将来,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还可以找出比基因更细的那个生命的根根。目前来讲,你们可以暂且把基因假认为净色根,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你们要注意,密宗里讲的红白菩提也还不是净色根。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习禅录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