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你們幾位練武功的,兩脅還軟軟的,一抓就完了。最後,修道成功,到達真人境界。
這個服氣斷谷的經驗,都屬于色蘊的範圍,是真實不虛的,一般人只把他當成是道家的經驗,就忽略不注意了。
修行斷谷期間,有時會討厭吃東西,不必擔心,在這個過程中間,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東西,不過吃多了就會變成毒藥、障礙修道了。
練氣有時候會出汗、發癢、長疱、長膿,那是因爲風碰到水,散開了,把身體裏的濕氣都逼了出來。用卦相來表示就是(風水)渙卦。反過來是(水風)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氣調不好,困在身體裏面,會出毛病的。
修氣的時候碰到火,就是(風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紅紅的就是這種情況。反過來就是(火風)鼎卦,所以像丹田發熱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說(風地)觀卦,(地風)升卦,氣由下面往上升,這只是從字面上簡單解釋一下,真講起來內容很多。再比如(風山)漸卦,山就是背,這個卦相代表氣在督脈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說明背部有風,督脈有風趕不出去。反過來就是(山風)蠱卦生蟲了,人會很不痛快,悶悶的。這是補充,現在還只是前奏,還沒有講到五蘊本身呢。
佛說五蘊
下面我們看《大乘廣五蘊論》的第一段。
佛說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複雲何。謂地堅性。水濕性。火煖性。風輕動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語法與中文相反,與英文一樣,都是倒裝句。按中文的語法應該寫成“色蘊雲何”才對。色蘊是什麼呢?色蘊就是四大種,以及通過質量互變,由四大種所變化、所構成的“色”——物質與能量。這個色後面還有解釋。
“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複雲何。謂地堅性。水濕性。火煖性。風輕動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種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裏的“地界”,不是講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範圍。“水界”是指液體的這個範圍。“風界”是指風大的範圍。地是屬于固體的,具堅固性。水具有濕性,火具有煖性,風具有輕動性。四大各有其範圍,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含藏了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比如這個錄音機,是人造的化工産品,它有燃燒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種性;溫度高了,它可以變成軟軟的液體,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種性。依次類推,它還有地大和風大的種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燒,也含有四大的種性。實際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風四大種性。
這個研究起來很細致很科學的,但科學最終一定要歸納到哲學的高度。所以當今世界的科學很需要與哲學再來一次會合,但現在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楞嚴經》所講四大
關于四大,《楞嚴經》解釋得最清楚了,以風爲例,《楞嚴經》講,“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同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也就是說,四大的本體、那個“性”本來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與有是分不開的。四大本來清淨、自然清淨,它充滿法界,無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個量,取決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賴那股業的力量,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物的功能很大,這是《楞嚴經》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講《楞嚴經》我們都沒有講這些,因爲一般人智慧不夠,聽不懂。他們研究《楞嚴經》,只注重七處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這一面。
這裏再補充說明一下。什麼叫作“應所知量”呢?比方說,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強,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說,你在那裏叫:“哎呀,我的身體好痛啊!”旁邊人叫你忍一下,輕點叫,那個旁邊的人不曉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說,小乘羅漢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證到空,可以解脫了。他認爲那就是究竟,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達這個程度。菩薩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過這個了。真正到了大徹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就連“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戲論了,那個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們現在聽課,聽同一個理論,同一句話,每個人理解的深淺也都不同,也是“應所知量”的不同。
“甯有方所”,意思是這並不是死板一定的。“循業發現”,各人的業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氣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四大所造色
雲何四大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造者。因義。根者。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爲根義。所言主義。與誰爲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爲主。生眼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生身識故。
雲何眼根。謂以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耳根。謂以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耳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耳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鼻根。謂以香爲境。淨色爲性。謂于鼻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鼻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舌根。謂以味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舌上周遍淨色。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身根。謂以觸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身中周遍淨色。此性有故身識得生。無即不生。
四大所造出來的這個東西,在地球上來說,就是這個物質世界,在我們人來說,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每個人的業報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這個色也不同。
“雲何四大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那麼對于我們人來講,四大所造色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眼睛(眼根)、耳朵(耳根)、鼻子(鼻根)、舌頭(舌根)、和身體(身根),以及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聽的聲、鼻子所聞的香臭味、舌頭所嘗的味道、以及身體的感觸。注意哦,嘴巴屬于身根,不是舌根。色聲香味觸是我們可以感覺、可以知道的,但是還有一個無法表達的那個作用,叫無表色,關于這一點,下面還會討論到。
地、水、火、風四大各有其界限和功能。各自獨立,水與火不相融,風跟地不相融,《圓覺經》上說“四大性離”,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四大又可以混合在一起,造出我們這個人的身體,造出宇宙間的萬物。這初聽起來很奇怪、很奇妙,所以叫做不可思議。這個的後面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呢?下面接著就解釋了。
“造者。因義。根者。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爲根義。”這裏翻譯的不是很高明,但是也已經很好了。他意思是說四大之所以能造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是因爲“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叁個因素。
所謂“最勝自在義”就是那個妙不可思議的、最高明的、最偉大的那個力量,是那個最初的第一因的功能。宗教家們無以名之,只好稱這股力量爲神、上帝、佛菩薩。對一般凡夫,也可以叫它“業力”。它可以自在的變化出所有的東西。
“所言主義。與誰爲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爲主。生眼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生身識故。”這個第一因的功能動了以後,還有一個作主的因素叫“主義”。比如一個剛死的人,雖然眼睛還沒有冷卻,因爲眼睛(眼根)損壞,那個眼識也就起不了作用。我們活著的人眼睛能看,是因爲眼根完好,眼識才有了別作用,所以說“眼根與眼識爲主”。同樣的道理,“身根與身識爲主”,身體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的一團肉,人活著的時候,身識不起作用,身體就會有感覺,人死後,就失去觸的感覺了。
什麼是身識呢?比如說,你睡著了,蚊子叮你,你“啪”一聲把它打死了,這時,你的意識不知道,是身識在起作用。再好比說,你們現在聽課,專心一致,意識完全集中在老師這裏,但是身子還有感覺,這種感覺並沒有通過第六意識,這是身識。打坐的時候,身識也會起作用,有人認識不清楚,以爲它是魔障、或者菩薩加被、或者特異功能,那都是錯誤的。
“增上義”就是增上緣、助緣,有幫助、另加的意思。好比說,一個人的眼睛漂亮而不近視,就是增上緣好,遺傳就屬于增上緣的範圍。總之,以眼睛爲例,眼睛能分別衆多形形色色的作用,是那個眼根“最勝自在義”。“主義”的功能,不近視、漂亮是“增上義”的功能。這叁個“義”合攏起來“是爲根義”,才“造”出眼根的功能。
眼耳鼻舌身
廣義的心與物包括範圍很廣,五蘊論把這個範圍縮小,主要討論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爲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向大家介紹佛學唯識學的一個名詞淨色根。淨,就是幹淨到極點的意思,淨色根就是色法的那個根根。我們很難找到另一個辭彙來解釋它的意思。當年翻譯這些經典的時候,玄奘法師帶領千余人,費了吃奶的力氣才找到這個辭。現代科學進步了,我們把生命不斷的細分,發現基因可以決定我們的遺傳,是生命的根本。等到將來,科學進一步發展,人類還可以找出比基因更細的那個生命的根根。目前來講,你們可以暫且把基因假認爲淨色根,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你們要注意,密宗裏講的紅白菩提也還不是淨色根。
雲何眼根。謂以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耳根。謂以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耳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耳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鼻根。謂以香爲境。淨色爲性。謂于鼻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鼻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舌根。謂以味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舌上周遍淨色。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