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身根。謂以觸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身中周遍淨色。此性有故身識得生。無即不生。”
我們的眼睛這個生理組織所對應的外在境界是色相,它的體性是“淨色”。淨色很難解釋、很難形容,在古代,沒有別的物質可以比喻,把它比喻爲淨醍醐,就好像把牛奶提煉所得到的那個牛奶精華一樣。
因爲有淨色這個體性、這個功能,所以眼睛可以配合眼識看東西。你們可以勉強把眼之淨色理解爲眼神經,如果眼神經、或者組成眼神經的那個細胞壞了,眼識就生不起作用了,眼睛就不能看東西了。所以說,“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
如果眼睛瞎了,眼根壞了,眼識還是存在的。這一點《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眼睛瞎了的人能不能看見啊?阿難回答說:眼睛瞎了的人,眼是不會看的。佛回答說:你錯了,瞎子也會看,只不過他看到的是黑洞洞的,那是眼識的作用,眼識還存在。依此類推,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樣的。好比說,有人得一種病,吃東西一點味道都沒有,這就說明他舌頭上的淨色有問題了。再比如說,年齡大又有病的人,身體的一部分淨色死掉了,身體感覺就不會那靈敏了。
給你們講這些,是因爲這與你們打坐、做功夫很有關系,只有了解了這些,打坐中出現各種境界時,你才能曉得到底是那一部分出了毛病。很多人講自己氣脈動了,有這樣那樣的境界,其實那只是身識所起的作用,還不是真功夫、真般若。這裏主要告訴你,做功夫時有些是生理、物理的變化,有些是心理變化。許多人打坐這些都不懂,都分不清楚,把假的當成真的,那就成了魔障、魔境界。《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有這層意思,只是講得比較簡略而已。
色聲香味觸
雲何色。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顯色有四種。謂青黃赤白。形色謂長短等。
雲何聲。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諸心心法。是能執受。蠢動之類。是所執受。執受大種因聲者。如手相擊語言等聲。非執受大種因聲者。如風林駛水等聲。俱大種因聲者。如手擊鼓等。
雲何香。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順益。惡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違損。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
雲何味。謂舌之境。甘。醋。鹹。辛。苦。淡等。
雲何觸一分。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滑謂細軟。澀謂粗強。重謂可稱。輕謂反是。煖欲爲冷。觸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稱。如說諸佛出世樂。演說正法樂。衆僧和合樂。同修精進樂。精進勤苦雖是樂因。即說爲樂。此亦如是。欲食爲饑。欲飲爲渴。說亦如是。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四大十一種等。
“雲何色。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顯色有四種。謂青黃赤白。形色謂長短等。”
這裏“雲何色”的色,不是四大色法的色,是眼可見的境界,它指的是各種顔色(顯色)、長短方圓(形色)和有色相可表的“表色”。唯識中還有一個叫“法處所攝色”,也就是意識裏面所生的色。比如說,你打坐或做夢,自己意識深處呈現出五顔六色,其實外面並沒有那些顔色。再比如說,你入定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動心,但可以看到山光水色與紅花綠葉,那就是法處所攝色。人死後到中陰靈魂境界,那個意識也可以看到五顔六色,那也是法處所攝色,這是更深一層的道理。
“雲何聲。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諸心心法。是能執受。蠢動之類。是所執受。執受大種因聲者。如手相擊語言等聲。非執受大種因聲者。如風林駛水等聲。俱大種因聲者。如手擊鼓等。”
現在講到聲音了,什麼是聲呢?聲是與耳根相對應的外境。這裏要特別注意執受兩個字,執受就是我們那個什麼都抓住的習氣。比如說,耳朵聽到聲音,意識馬上就有分別了,馬上就執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輕人談戀愛,情人的一聲哥哥啊(妹妹啊)能讓你心波蕩漾。再比如說,有的人對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經是老頭子了,有時候還是會想他*的那個聲音,哎呀,我媽媽當時是這麼吩咐我的。雖然聲音是抓不住了,但是衆生在意識上都很執著,這就叫做執受。
那麼,那個能執受的是什麼呢?“諸心心法,是能執受。”第一個心字,是意識的根根,第七識,心法是第六意識。這裏是說,你的意識有執受的功能。那個所執受的又是什麼呢?“蠢動之類,是所執受。”什麼叫蠢動之類呢?就是那些含靈的、會動的,包括各種蟲,包括我們人。有靈性、有生命的衆生,聽了聲音意識就會抓住,是所執受。
他這裏講得很仔細,把聲分成叁大類:執受大種因聲,就是有執受功能的衆生所發出的聲音,好比說拍巴掌、語言之類;非執受大種因聲,就是沒有執受功能的物質所發出的聲音,好比說風刮起來,樹林的聲音;俱大種因聲,就是有執受功能的衆生和沒有執受功能的物質共同發出的聲音,好比說手敲鼓的聲音。
“雲何香。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順益。惡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違損。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
香(氣味)是與鼻子相對應的境界,分爲叁類:聞起來感覺舒服的叫好香;聞起來生理和心理都感覺不舒服的叫壞香(惡香),好比說臭味;聞起來于五蘊相續既無損害又無利益的叫平等香。
“雲何味。謂舌之境。甘。醋。鹹。辛。苦。淡等。”
味道是與舌頭相對應的境界,好比說甜酸苦辣等。
“雲何觸一分。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滑謂細軟。澀謂粗強。重謂可稱。輕謂反是。煖欲爲冷。觸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稱。如說諸佛出世樂。演說正法樂。衆僧和合樂。同修精進樂。精進勤苦雖是樂因。即說爲樂。此亦如是。欲食爲饑。欲飲爲渴。說亦如是。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四大十一種等。”
觸所包含的範圍很廣,這裏排除四大,只講觸的一部分,叫觸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觸還包括滑澀重輕冷渴等許多方面。當身體感覺很熱的時候,我們就想要涼快點;感覺很餓的時候,我們就想吃飯;感覺渴的時候,我們就想要喝水。涼快了、吃飽了、喝過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這是從因與果的角度討論觸這個概念。這樣,我們一共講了“觸一分”的七種(滑澀重輕冷饑渴),再加上四大種,一共是十一種。再好比說,諸佛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演說正法,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衆僧道友們相處融洽,修法精進,這些是諸佛的樂因,諸佛以此境界爲樂。
什麼是無表色
雲何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有表業者。謂身語表。此通善不善無記性。所生色者。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
叁摩地所生色者。謂四靜慮所生色等。
此無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儀不善律儀等。亦名業。亦名種子。如是諸色略爲叁種。一者可見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叁者不可見無對。是中可見有對者。謂顯色等。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色等。
前面講過了表色,現在回過頭來講無表色。這裏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經中有兩個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說男女愛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質的,在我們人來講,我們這個四大(或者說五大)所構成的有形身體,就屬于色法的範圍。你們讀佛學書碰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思。
“雲何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叁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有表業者。謂身語表。此通善不善無記性。所生色者。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
這裏把無表色分爲兩類:有表業所生色、叁摩地所生色。“有表業者,謂身語表”,所謂有表業,就是身體動作、語言可以表示出來的那個業,那種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叁種。我們之所以有某種語言動作,都是有原因的,都與我們以前所造的業有關系,都受那個業的驅動。而我們的語言動作又會造出新的因、新的業,因因果果,永遠不停。剛才我叫我們的翻譯官說話慢一點,她笑笑說:這是我的業力。這句話沒錯,其實,我們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健康與否等等,都是我們過去、現在所有業力的表達。這個有表業可以産生出無相可表的色,叫有表業所生無表色。注意!雖然我們的語言動作是由第六意識發動的,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有思想有腦海中飄過,但沒有付諸行爲的思想只屬于意念的範圍,不屬于這個可表色的範圍。
我們這裏有的朋友喜歡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實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國人看相有一個大原則:“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逐心滅。”比如說一個人相很好,碰到什麼問題,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殺人,這時,他身上的細胞,他的臉相都會變了。再好比說,一個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貴的相,但有相無心,道德行爲很差,他的相也會慢慢隨心而變的。這是從色、相、業力所引出來的一段話。
“叁摩地所生色者。謂四靜慮所生色等。”
這裏所謂叁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後,在定的境界裏所生出來的色相。修道學佛打坐練氣功,常常會有些奇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認爲很神奇,其實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來就有的,生命、宇宙本來就是這樣的玄妙。
一般人打坐,都在那裏“坐馳”,腦子裏思想不停,那是胡思亂想叁摩地。有人坐起來,男孩子想女孩子,女孩子想男孩子,那是相思叁摩地。這裏講的叁摩地是正修行,是四禅八定的叁摩地。當時的翻譯,不用四禅定,而是用四靜慮,這是唐代玄奘法師根據儒家《大學》的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濃縮而來的。
“此無表色。是所造性。名…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