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我们的眼睛这个生理组织所对应的外在境界是色相,它的体性是“净色”。净色很难解释、很难形容,在古代,没有别的物质可以比喻,把它比喻为净醍醐,就好像把牛奶提炼所得到的那个牛奶精华一样。
因为有净色这个体性、这个功能,所以眼睛可以配合眼识看东西。你们可以勉强把眼之净色理解为眼神经,如果眼神经、或者组成眼神经的那个细胞坏了,眼识就生不起作用了,眼睛就不能看东西了。所以说,“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如果眼睛瞎了,眼根坏了,眼识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眼睛瞎了的人能不能看见啊?阿难回答说:眼睛瞎了的人,眼是不会看的。佛回答说:你错了,瞎子也会看,只不过他看到的是黑洞洞的,那是眼识的作用,眼识还存在。依此类推,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的。好比说,有人得一种病,吃东西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说明他舌头上的净色有问题了。再比如说,年龄大又有病的人,身体的一部分净色死掉了,身体感觉就不会那灵敏了。
给你们讲这些,是因为这与你们打坐、做功夫很有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打坐中出现各种境界时,你才能晓得到底是那一部分出了毛病。很多人讲自己气脉动了,有这样那样的境界,其实那只是身识所起的作用,还不是真功夫、真般若。这里主要告诉你,做功夫时有些是生理、物理的变化,有些是心理变化。许多人打坐这些都不懂,都分不清楚,把假的当成真的,那就成了魔障、魔境界。《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有这层意思,只是讲得比较简略而已。
色声香味触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这里“云何色”的色,不是四大色法的色,是眼可见的境界,它指的是各种颜色(显色)、长短方圆(形色)和有色相可表的“表色”。唯识中还有一个叫“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识里面所生的色。比如说,你打坐或做梦,自己意识深处呈现出五颜六色,其实外面并没有那些颜色。再比如说,你入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动心,但可以看到山光水色与红花绿叶,那就是法处所摄色。人死后到中阴灵魂境界,那个意识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那也是法处所摄色,这是更深一层的道理。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现在讲到声音了,什么是声呢?声是与耳根相对应的外境。这里要特别注意执受两个字,执受就是我们那个什么都抓住的习气。比如说,耳朵听到声音,意识马上就有分别了,马上就执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轻人谈恋爱,情人的一声哥哥啊(妹妹啊)能让你心波荡漾。再比如说,有的人对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经是老头子了,有时候还是会想他*的那个声音,哎呀,我妈妈当时是这么吩咐我的。虽然声音是抓不住了,但是众生在意识上都很执著,这就叫做执受。
那么,那个能执受的是什么呢?“诸心心法,是能执受。”第一个心字,是意识的根根,第七识,心法是第六意识。这里是说,你的意识有执受的功能。那个所执受的又是什么呢?“蠢动之类,是所执受。”什么叫蠢动之类呢?就是那些含灵的、会动的,包括各种虫,包括我们人。有灵性、有生命的众生,听了声音意识就会抓住,是所执受。
他这里讲得很仔细,把声分成三大类: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拍巴掌、语言之类;非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风刮起来,树林的声音;俱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和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共同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手敲鼓的声音。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香(气味)是与鼻子相对应的境界,分为三类:闻起来感觉舒服的叫好香;闻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感觉不舒服的叫坏香(恶香),好比说臭味;闻起来于五蕴相续既无损害又无利益的叫平等香。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味道是与舌头相对应的境界,好比说甜酸苦辣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触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排除四大,只讲触的一部分,叫触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触还包括滑涩重轻冷渴等许多方面。当身体感觉很热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凉快点;感觉很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饭;感觉渴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喝水。凉快了、吃饱了、喝过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这是从因与果的角度讨论触这个概念。这样,我们一共讲了“触一分”的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再加上四大种,一共是十一种。再好比说,诸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演说正法,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众僧道友们相处融洽,修法精进,这些是诸佛的乐因,诸佛以此境界为乐。
什么是无表色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前面讲过了表色,现在回过头来讲无表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经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说男女爱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质的,在我们人来讲,我们这个四大(或者说五大)所构成的有形身体,就属于色法的范围。你们读佛学书碰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思。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这里把无表色分为两类: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所谓有表业,就是身体动作、语言可以表示出来的那个业,那种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三种。我们之所以有某种语言动作,都是有原因的,都与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系,都受那个业的驱动。而我们的语言动作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业,因因果果,永远不停。刚才我叫我们的翻译官说话慢一点,她笑笑说:这是我的业力。这句话没错,其实,我们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等等,都是我们过去、现在所有业力的表达。这个有表业可以产生出无相可表的色,叫有表业所生无表色。注意!虽然我们的语言动作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思想有脑海中飘过,但没有付诸行为的思想只属于意念的范围,不属于这个可表色的范围。
我们这里有的朋友喜欢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实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国人看相有一个大原则:“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比如说一个人相很好,碰到什么问题,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杀人,这时,他身上的细胞,他的脸相都会变了。再好比说,一个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贵的相,但有相无心,道德行为很差,他的相也会慢慢随心而变的。这是从色、相、业力所引出来的一段话。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这里所谓三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后,在定的境界里所生出来的色相。修道学佛打坐练气功,常常会有些奇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认为很神奇,其实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生命、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玄妙。
一般人打坐,都在那里“坐驰”,脑子里思想不停,那是胡思乱想三摩地。有人坐起来,男孩子想女孩子,女孩子想男孩子,那是相思三摩地。这里讲的三摩地是正修行,是四禅八定的三摩地。当时的翻译,不用四禅定,而是用四静虑,这是唐代玄奘法师根据儒家《大学》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浓缩而来的。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