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律儀不善律儀等。亦名業。亦名種子。”
爲什麼進入叁摩地的定境會生出這些色呢?這都是我們多生累世善于守戒,或不善于守戒所積累的功德和不道德的業力造出來的。這個業也叫種子,所以我叫大家專心念咒念佛,這個善的意念就會變成將來的種子。就像唯識學講的,我們現在這一生作人做事的遭遇,是前生的種子在這一生的現行,而我們這一生的作人好壞,又會變成未來的種子。 我們定中所生的色,是無表色,只有自己定境裏知道,它是我們過去、現在那個業力種子的發現。無表色不是科學儀器可以測驗到的。有一次,我的老師袁先生閉關打坐,看見有蟒蛇從座下鑽出,他難過得都要掉眼淚了,因爲那說明他的那個瞋心的根根還沒斷掉。
“如是諸色略爲叁種。一者可見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叁者不可見無對。是中可見有對者。謂顯色等。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色等。”
“不可見無對色”是指不是眼睛看得見的,與眼不相對的那個色。比如說,我們眼睛可以看見紅色、藍色,知道這是葡萄,那是蘋果,這是看得見的,有對的,相對的。物質世界是有見、有對的,物理世界是不可見無對的。我們借助儀器可以看見的東西,像細胞也都還屬于肉眼可見的範圍,還是可見的、有對的,而那個能量的東西是不可見的、無對的。
講到這裏,給大家作個總結。色分叁種,一種是“可見有對”,好比說顔色、長短等;一種是“不可見有對”的,好比說我們的眼根,自己無法看見;還有一種是“不可見無對”的,無表色屬于這個範圍。
受蘊和想蘊
雲何受蘊。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
“雲何受蘊。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首先爲大家解釋一下受這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勉強可以叫它感覺。爲什麼說勉強呢?因爲感覺是我們四大生理的反應,是機械性的。但這個生理的反應會影響我們的心理,會帶給我們痛苦與快樂,所以“受”不僅僅是感覺,它還包括了心理的反應。這裏他說,受就是識之領納,領就是感覺的意思,納就是歸納、吸收,領納在心,就是放在心上了。比如說,你年輕的時候受過很多苦,現在想起來都還會難過,其實那個苦早就像夢一樣過去了,但你把它領納在你的心裏了,這就是受的道理。
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界,是受報應來的,有的人報應好,一輩子無病無痛,一輩子不知道傷風感冒是什麼。相反的,有人則是一天到晚生病。像我們吃完飯,坐在這裏研究佛學,覺得蠻有福報的,不像其他人,跑到什麼大富豪啊,迪斯科啊,在幽暗的燈光下跳來跳去,皮鞋踩來踩去。雖然我們覺得那樣很痛苦,但他們覺得那樣也很享受啊,這就是各人的受、報不同。你打起坐來,氣脈通了,身體舒服,那個叁摩地的境界就是受,是你的善報,是你修善業才能達到的。
受有叁種,一是樂受,就是說,一件事,一句話過去後,自己很舒服很高興,還希望下一次再碰到。一種是苦受,就是說,一件事情過去後,自己希望能逃避開,以後再也不要碰到那樣的事。最後是不苦不樂受,既不近切希望它再來,也不逃避,無所謂。
《心經》中說:“無色無受想行識”,可是一般人做功夫都還在色蘊受蘊的範圍。我們前面討論的那些修苦行的人,甚至那些放光動地的境界,也都還在色蘊受蘊之中。他們的那些境界是用功的很好表現,但還不是佛法,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明心見性。
受與思想有什麼不同呢?嚴格分析起來,受是領納進來,不是思想,是“念”。所謂“念”,就是習慣性的會放在心上,是一種習慣性的力量。好比說,你特別喜歡某種東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你會念念不忘,就是這個道理。
“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
中國字很奇妙,思、想、念叁個心理境界各有其範圍。“思”是比較細致的,“想”我們馬上就會講到,而“念”則屬于後面要講的行蘊了。這裏說,“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抓住東西或境界。所以說,信宗教的人,誠心祈禱,往往會有好的結果,那是因爲想的增勝力、加強力的作用。再好比說,修密宗的人都要觀想,就是利用想的力量,如果在講話做事時,你也能清晰的觀想到觀音、文殊菩薩像的話,在密宗中就叫觀想成就了,那已經很難了,已經是相當高的功夫了。
關于行蘊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雲何余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
雲何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叁和。謂眼色識。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爲觸。與受所依爲業。
雲何作意。謂令心發悟爲性。令心心法現前警動。是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爲業。
雲何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業爲性。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爲業。
雲何念。謂于慣習事心不忘失。明記爲性。慣習事者。謂曾所習行。與不散亂所依爲業。
雲何叁摩地。謂于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爲來。因心定故知實了知。
雲何睡眠。謂不自在轉。昧略爲性。不自在者。謂令心等不自在轉。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極成昧略。此善不善及無記性。能與過失所依爲業。
雲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別爲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別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爲業。
雲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爲性。細相者。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行”這個字很難解釋。首先,行是心的狀態,所以修行也叫修心。也就是說。修行要從自己的心理狀態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隨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打坐只不過是修行的一種,只是幫助你養成一種習慣而已。如果自己的行爲不改,那種修行是沒有用的。注意,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爲,是未表的色,行爲是已經表達出來的思想。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學佛要先讀《普賢行願品》,先要發大願,而且不光是思想發大願,還要貫徹于行動。
“行”還有動力的意思,比如說太陽、月亮時時刻刻都在轉動,那就叫行。有人說,胡適之提出,中國文化是靜態的,那種說法並不正確。中國佛道儒從來沒有講靜態,因爲靜態不過是動態裏的一個現象,是一種緩慢的動。易經乾卦的第一句話就是“天行健”,天就是宇宙,意思是說宇宙永遠都在動。如果天不動的話,宇宙生命就會毀滅了。其實死亡也是一個動態,所以宇宙生命本來是活動的。生死輪迴是動的,不生死輪迴也是動的。佛入涅槃也不是死亡,而是證得生命最初的那個活動的能力。
其實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宇宙就像圓桌、圓球一樣,是圓的,永遠在動。我們把圓的看成是直線,那是因爲我們人爲的把它切了。在小範圍內,圓與直線很相似,所以沒有真正的靜態。其實,動就是靜,靜就是動,沒有靜也沒有動,沒有陰也沒有陽,這是形而上的法則,很高很妙的。佛法真正到了最高境界是不動也不靜,即動即靜的。比如說阿羅漢入定,自己以爲不動了,其實還在動。大菩薩、佛境界也一樣的,不是不動,是慢動。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雲何余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
這裏說,行蘊包括了受、想兩蘊以外的所有與心相應和不相應的狀態。所謂與心不相應的,是說我們心理無法配合、無法轉變的東西,一共有二十四種,比如佛法的規律、時間、空間等。舉例來說,你打坐入定七天,你覺得很快,好像只有半個鍾頭,但是宇宙運行的時間還是七天,一點都沒法改變。
與心相應的狀態就很多了,我們所有的意識心理狀態都屬于行蘊的範圍。行蘊不是你“想”出來的,好比說,我們很多思想是自己冒出來的,我們並沒有去著意想它,那就是行蘊。行蘊包括很多,我們只挑出下面幾個重要的來討論。
“雲何觸。謂叁和合分別爲性。叁和。謂眼色識。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爲觸。與受所依爲業。”
廣義來講,行蘊裏的“觸”這一部分,包括很多,像我們的身體就充滿了觸的作用,冷暖滑澀都是我們觸的感受。其實,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耳朵聽到聲音,這裏面都有觸的作用。嚴格來講,我們的生命時時刻刻都與外面的物質與物理世界進行交感和交流,通過意識的作用産生痛苦和快樂。
我們的生命,外在物質和物理世界,以及意識合在一起叫叁和合。以眼爲例,眼睛看外面物質世界的色相,就像照相一樣沒有分別,但與意識配合後,就會知道這是紅的,那是藍的,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所以,眼睛、外在的色、意識這叁緣和合起來後,就有了分別作用。這樣,叁緣和合後,心會發生各種苦、樂、喜、怒等形態,我們將這些心理、生理狀態領…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