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P12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空”,根本没有人障碍你啊!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已完全与宇宙虚空合而为一,“我即虚空,虚空即我”,潇洒自在,翩然安住于生命本然究竟处,还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呢?!

  这样修法才有“力”,才能“得力”,那么刚刚解说的这些“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善业力”、“烦恼力”、“诸魔力”、“诸行力”等等,自然渊源流长、生生不已。比如当我们唱到“往昔所造诸恶业”这一偈,马上感觉到这一生乃至过去生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重要了,也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了,把缺憾还诸天地,只有一念宁静的感动之心,这一下身心内外抖落多生累劫的尘屑,通体明澈,如净琉璃,这就对了,这就不枉你我在此相聚一堂的苦心了。

  像我以前在大陆庐山看到的一位活罗汉,大字不认识一个,冬天下雪积冰有一、两尺厚,他老兄也不管天寒地冻,总是打着一双光脚,脚皮红红的,在雪地中一站,不稍一会儿,该处的冰雪马上溶化,凹出一个坑洞来。这位活罗汉平常住在一间庙里,上殿时和大家一起上殿,课诵的文句背不来,他就合掌唱着“南无阿弥陀佛”,听来好像跟到大家所唱的经偈一样,根本不会令人觉得他妨害了谁,而他也不觉得别人妨碍了他念佛。你说这到底如何做到的呢?--这是因他已一开口唱念,整个身心便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与虚空合一,与众生一体。诸位记取我多次强调的这种唱诵之法,以虔虔诚诚之心、清清明明之心、大慈大悲之心、统一和谐之心、了却一切是非恩怨之心、浑然忘我之心、无着无依之心、死心塌地去,自自然然去,潇潇洒洒去,一丝不挂,如此又何愁不能与古德前贤同游“涅槃路”呢?请再唱诵下几句吧!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一段经文以“海”来象征普贤行愿的深广浩大,难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家应能当下生起那种宽阔无际、深不可测的庞伟意象。大海能容万物,大海不宿死尸。活的东西它留,死的不管什么,它一律给你浮上来,所以大海虽然总汇百川,无所不包,却是相当干净的。学佛之人万万不可缺乏这种大海般的胸襟气度,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诸位学佛,若是初发心之根本不够真切透澈,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求菩提,那么要成就前面所讲的“神通力”。“大乘力”、“善业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议功德,你说可能吗?

  所以跟随佛学要发大愿,起大勇猛精进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观,“普能严净诸刹海”,以无比的魄力将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洗涤得一干二净,身口意三业纯净无染,晴空万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净,扩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微尘世界,亦皆清澄通澈,万德庄严。或许有人会说:题目这么大,现在我做不来。也好,那你就先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下手,比如睡觉的床铺,将它整理得清清洁洁。井然有序,应该没问题吧!许多生活上被轻忽的不良习惯,稍用点心也可以很快纠正过来,从此起修,慢慢扩而充之,由浅至深,由粗到细,楔而不舍,如此,再沉重的业识与习气,并非不可转变。

  这是属于事上渐修方面,在理上尚须当下配合慧观,不管任何处所,干净也好,肮脏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闲也好,混乱也好,一切本来清净,顺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尘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随顺世情,不动本际,这便是大乘定慧力与方便力的表现了。

  像最近这几天,在家高高兴兴地要我做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后一回站,一回坐,镁光灯闪个不停,眼睛都要睁不开了,接着要我笑就笑,要我盘腿就盘腿,任你们的喜欢去摆布,你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最好的清净道场,一样同你们高高兴兴地玩在一起,其实也可说等于入定去了,就这么简单自然,就这么任运自在,谁都可以做到,而下手关键究竟在那里呢?前面一路下来的讲解早已说尽了,大家不妨再参究一下。如果说你一定非得找个好环境才能修道成道,那么这是环境的功德,你的作为又何足“道”哉!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也要一切众生解脱。如何解脱?不必如此这般费那么多的劲,当下便解脱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时无了时”,说放下同时便放下。一个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谁缚了你、解了你?这即做到“解脱一切众生海”了。

  再来,“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恶法、正法邪法都要彻彻底底地弄清楚,紧要处在于“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不要一听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吓得全身颤抖,脸色苍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还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门左道。修行亟需审辨拣择所修法门的智慧,脑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于成了你的执着。若以为外道不对,不可学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气没智慧,连外道那一套都无法洞察,还学个什么佛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一切外道的理论与实际是了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种似是而非的生命观、宇宙观,不为纷纭的万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称为佛--觉者。这便是智慧无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圆满与之配合不可,不但须彻底地诸恶莫作,更应纤毫不漏地众善奉行,发大心,行大愿,百千万劫锲而不舍,虽做种种利生事业,内心清净毫无所着。所以接下来两句提到“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这又再次强调普贤行愿的主题。大家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实在无以复加,处处设法为我们拈出学佛的真义,怕我们疏忽了这条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荡大道,你们许多人总喜欢标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吗?再来“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前面讲“常随佛学”一项已有说明,你们做到了吗?(同学们答:没有)当然没有。勇猛精进最需长远心,即便历尽沧桑,经过无量微尘的不可说劫数,此心不变,此愿不变,下地狱也好,上天堂也好,贫贱也好,富贵也好,不变就是不变,这便称得上“金刚菩提种”,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大乘行者。请再接诵下面经句: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同学们如法唱诵)

  学佛修行第一步要从普贤行愿开始,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就佛果,全在圆满了普贤行愿。学佛者应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为自己的重重烦恼而求解脱,不然表面宣称学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可怜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个大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表面上为自己修,实际上等于与一切众生同修,不分彼此,这是普贤行愿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礼佛,心中同时呈现一切众生在礼敬赞叹十方诸佛,此种心包太虚的胸襟,即是普贤。但是一般人大都只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为与我较接近的亲友而已,凡是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很恳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别人,便不大关心,不大用心,甚至随随便便地应付过去。如果学佛免不了这种世俗势利的心态,虽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进得不得了,只要无法检点出这层细微的心理障碍,痛切改过,那么很对不起,这个菩提道果铁定是无法圆满成熟的。

  比如诸位在这里好称学佛,真正是为了利他而学吗?仔细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个反应看看,是不是保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等偏颇心理在作祟?退一万步说,即便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错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们修行了这么些年,能够将自己照管得稳稳当当,自得其所吗?还是生活上一下那里出了问题,一下这里有了毛病,并且连如何处理善后的做法都捏拿不准,懵懵懂懂地,什么事都要别人来护着,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这不是很可怜吗?

  这里再重复一次,学佛想证得“最胜菩提”,要看你的行愿如何?这一点除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外,还可参照同经的净行品来学,净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为辅弼,圆融无碍,所以此一念心的大愿之发起,必须合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则,以清净无着之心、大公无私之心力行种种济世利生事业,这就对了。否则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彻大悟,门都没有,唯有自误而已。所以学佛要广度众生,自己家人,也是众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恼他们,进而能悦乐他们再说,千万不要逃避现实,贪图安逸,以学佛修道之名来自欺欺人,切实记住“以普贤行悟菩提”这句教示,好好将整个身心活活泼泼、生生不息地振作起来,勇猛精进。历久不衰地踏上这条成佛唯一的坦荡大道。再念下一段吧!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同学们如法唱诵)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贤与文殊是等妙二觉之菩萨。等是平等,即等觉之意,表示已达于与佛平等的境界,只是没有坐在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觉其意亦同。等妙二觉乃是超过了十地以上的菩萨,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国皇帝的长子,日后要接掌帝位的,称皇太子,等妙二觉也有这么个味道,因此又称法王(佛)之子,曰法王子。普贤菩萨久远劫来早已修到等妙二觉之位,故敬称为普贤尊。我前面已经说过,普贤即普现,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生。普贤菩萨就在你那里,甚至你本身就是普贤菩萨。华严经告诉我们,虔诚修习普贤行愿,只要虔念普贤圣号,普贤菩萨必然现前。现在大家用功修习准提法,…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修证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