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空”,根本沒有人障礙你啊!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已完全與宇宙虛空合而爲一,“我即虛空,虛空即我”,潇灑自在,翩然安住于生命本然究竟處,還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呢?!
這樣修法才有“力”,才能“得力”,那麼剛剛解說的這些“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善業力”、“煩惱力”、“諸魔力”、“諸行力”等等,自然淵源流長、生生不已。比如當我們唱到“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一偈,馬上感覺到這一生乃至過去生一切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重要了,也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把缺憾還諸天地,只有一念甯靜的感動之心,這一下身心內外抖落多生累劫的塵屑,通體明澈,如淨琉璃,這就對了,這就不枉你我在此相聚一堂的苦心了。
像我以前在大陸廬山看到的一位活羅漢,大字不認識一個,冬天下雪積冰有一、兩尺厚,他老兄也不管天寒地凍,總是打著一雙光腳,腳皮紅紅的,在雪地中一站,不稍一會兒,該處的冰雪馬上溶化,凹出一個坑洞來。這位活羅漢平常住在一間廟裏,上殿時和大家一起上殿,課誦的文句背不來,他就合掌唱著“南無阿彌陀佛”,聽來好像跟到大家所唱的經偈一樣,根本不會令人覺得他妨害了誰,而他也不覺得別人妨礙了他念佛。你說這到底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他已一開口唱念,整個身心便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與虛空合一,與衆生一體。諸位記取我多次強調的這種唱誦之法,以虔虔誠誠之心、清清明明之心、大慈大悲之心、統一和諧之心、了卻一切是非恩怨之心、渾然忘我之心、無著無依之心、死心塌地去,自自然然去,潇潇灑灑去,一絲不挂,如此又何愁不能與古德前賢同遊“涅槃路”呢?請再唱誦下幾句吧!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一段經文以“海”來象征普賢行願的深廣浩大,難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家應能當下生起那種寬闊無際、深不可測的龐偉意象。大海能容萬物,大海不宿死屍。活的東西它留,死的不管什麼,它一律給你浮上來,所以大海雖然總彙百川,無所不包,卻是相當幹淨的。學佛之人萬萬不可缺乏這種大海般的胸襟氣度,經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諸位學佛,若是初發心之根本不夠真切透澈,不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求菩提,那麼要成就前面所講的“神通力”。“大乘力”、“善業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議功德,你說可能嗎?
所以跟隨佛學要發大願,起大勇猛精進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觀,“普能嚴淨諸刹海”,以無比的魄力將自己的身心,裏裏外外,洗滌得一幹二淨,身口意叁業純淨無染,晴空萬裏;甚至由一己身心之淨,擴展遍及叁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世界,亦皆清澄通澈,萬德莊嚴。或許有人會說:題目這麼大,現在我做不來。也好,那你就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比如睡覺的床鋪,將它整理得清清潔潔。井然有序,應該沒問題吧!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稍用點心也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從此起修,慢慢擴而充之,由淺至深,由粗到細,楔而不舍,如此,再沈重的業識與習氣,並非不可轉變。
這是屬于事上漸修方面,在理上尚須當下配合慧觀,不管任何處所,幹淨也好,肮髒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閑也好,混亂也好,一切本來清淨,順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塵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隨順世情,不動本際,這便是大乘定慧力與方便力的表現了。
像最近這幾天,在家高高興興地要我做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後一回站,一回坐,鎂光燈閃個不停,眼睛都要睜不開了,接著要我笑就笑,要我盤腿就盤腿,任你們的喜歡去擺布,你說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我最好的清淨道場,一樣同你們高高興興地玩在一起,其實也可說等于入定去了,就這麼簡單自然,就這麼任運自在,誰都可以做到,而下手關鍵究竟在那裏呢?前面一路下來的講解早已說盡了,大家不妨再參究一下。如果說你一定非得找個好環境才能修道成道,那麼這是環境的功德,你的作爲又何足“道”哉!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一切衆生解脫。如何解脫?不必如此這般費那麼多的勁,當下便解脫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時無了時”,說放下同時便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誰縛了你、解了你?這即做到“解脫一切衆生海”了。
再來,“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惡法、正法邪法都要徹徹底底地弄清楚,緊要處在于“善能分別一切法,于第一義而不動”,不要一聽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嚇得全身顫抖,臉色蒼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還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門左道。修行亟需審辨揀擇所修法門的智慧,腦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于成了你的執著。若以爲外道不對,不可學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氣沒智慧,連外道那一套都無法洞察,還學個什麼佛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一切外道的理論與實際是了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種似是而非的生命觀、宇宙觀,不爲紛纭的萬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稱爲佛--覺者。這便是智慧無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徹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纖毫不漏地衆善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锲而不舍,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淨毫無所著。所以接下來兩句提到“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又再次強調普賢行願的主題。大家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實在無以複加,處處設法爲我們拈出學佛的真義,怕我們疏忽了這條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蕩大道,你們許多人總喜歡標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嗎?再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講“常隨佛學”一項已有說明,你們做到了嗎?(同學們答:沒有)當然沒有。勇猛精進最需長遠心,即便曆盡滄桑,經過無量微塵的不可說劫數,此心不變,此願不變,下地獄也好,上天堂也好,貧賤也好,富貴也好,不變就是不變,這便稱得上“金剛菩提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乘行者。請再接誦下面經句: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同學們如法唱誦)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叁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爲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爲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衆生,衆生就是我,表面上爲自己修,實際上等于與一切衆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衆生在禮敬贊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爲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爲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幹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比如諸位在這裏好稱學佛,真正是爲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爲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麼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當當,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裏出了問題,一下這裏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准,懵懵懂懂地,什麼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這裏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淨行品來學,淨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爲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淨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衆生,自己家人,也是衆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曆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再念下一段吧!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賢與文殊是等妙二覺之菩薩。等是平等,即等覺之意,表示已達于與佛平等的境界,只是沒有坐在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覺其意亦同。等妙二覺乃是超過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國皇帝的長子,日後要接掌帝位的,稱皇太子,等妙二覺也有這麼個味道,因此又稱法王(佛)之子,曰法王子。普賢菩薩久遠劫來早已修到等妙二覺之位,故敬稱爲普賢尊。我前面已經說過,普賢即普現,他無所不在,無所不生。普賢菩薩就在你那裏,甚至你本身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告訴我們,虔誠修習普賢行願,只要虔念普賢聖號,普賢菩薩必然現前。現在大家用功修習准提法,…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