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P13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修到某一程度,你要求普賢菩薩臨壇加持,他就會一下乘著他那只大方闊步威勢凜凜的六牙白象來了。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回向的觀念在佛教裏是個重要的課題,我以前也常提到這方面的道理。你們當中有人認爲回向就是回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善業回向某齋主或一切衆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同。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是僅止于理上的解釋。又有人說回向就像現在流行的飛盤,用個方法丟出去後,它在空中飛行一下必又回旋回來原處。這樣講算不錯,比較生動切實些,然而仍屬比量之論。有位同學某次精誠專注念誦心經,當他末了動念以此回向給某位遭逢意外的道友時,竟看到一道光明從自己身上射出老遠,最後又回旋掉落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奇怪。大家想想,對于回向的道理,此例一舉不就有點不言而喻了嗎。

  回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于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回。輪回說是叁世,叁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你大力拍桌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瞑癡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別人大發脾氣,別人尚未吃虧,你自己那種意識憤然,心神晃動,血壓升高,心髒跳動加速,氣息混亂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傷害了自己,何苦來哉?!

  因此,回向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易有雲:“無平不坡,無往不複。”平路走了一陣,再來必定是上坡或者下坡,上坡或下坡過了,接著又會平坦之路出現,這種反反複複的現象是自然之理,如何出去的便如何地回來,發善念則感善果,做惡事必得惡報,這之間的因果循環纖毫不爽,切莫將回向變成佛法上的口頭禅,有口無心。回向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者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回向給一切衆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衆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麼大氣魄的回向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故曰:“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請再接唱下面四句: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成與彼皆同等。”

  (同學們如法唱誦)

  四句偈的唱誦方法--軟修法門,要你們注意華嚴字母,唱時氣不要斷,也不准有花腔小調的聲音。現在你們聽聽王鳳峤老師以京戲的唱法唱四句偈,主要是讓你們了解什麼是聲明,以及軟修法門的道理,和如何才能唱出安詳的莊嚴,清淨的境界。(王老師唱一段叁國志中擊鼓罵曹的平劇)

  佛教的梵唱完全是從昆曲演變過來,至于古代所說的魚山梵唱,是不是這個音呢?非常成問題。若要真正研究佛門真正清淨梵唱,京戲、昆曲、南管等都要了解,而且聲明更要通達,然後創造出一個絕對清淨,一開口就是梵音清淨,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有如此境界時,那這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諸位好好研究,不要輕視此軟修法門的方便力,同時要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修法,回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達到“入流亡所”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切感應就來,一切成就也來了,那悟道又有何難呢?就憑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可以悟道,爲什麼我連唱念也要時時盯住你們呢?其理由即在此。

  世界上的人都會講話,但沒有幾個聲音好的,你看許多人講話不是結結巴巴講不清楚,就是話一出就令人討厭,但有些人講話令人聽起來很舒服,或者非常莊重,或者非常有力量,這都是多生累世,口業清淨修來,現在李傳洪先生也來唱一首吧!(李先生所以他以唱情歌爲他的修持法門。師示:普賢菩薩比你還多情,只要你以恭敬心清唱你的情歌,絕對有功德,你放心,普賢菩薩不會怪你的。李先生唱一首名爲“追尋”的曲子。)

  他唱這首還滿有意義,就是要大家去追尋永遠的光明,我們要追尋永遠的光明在哪裏呢?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大家要好好研究,如何去追尋唱出最清淨的梵音,“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要注意的,現在繼續講經文的偈頌。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哪裏?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舍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詳的氣息,這便關系到當事者的身口意叁業清淨與否,有幾分清淨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淨,乃是連這一念清淨之心都清淨,這便是佛的境界,身口意叁業清淨,一切行爲清淨,十法界所有的塵塵刹刹悉皆清淨。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淨願行所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衆生身心行爲的業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淨,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壑等差別現象。

  今天下午吳老師曾經告訴我他羨慕大家能有此份福報,安然在這裏的禅堂用功辦道。這是世局諸種因緣機遇使然,留下這片“淨土”,大家千萬要善加珍惜,好好把握時節因緣用功。還有這個禅堂也是一個刹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爲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寶貴的普賢行,也構成了這個“禅堂刹土”。所以說一念一刹土,這是絕不虛妄的。

  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爲前導,這是我每次講演都強調的,智慧即般若,般若爲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麼?--智慧。這些早就談過很多,不再贅言。以上簡單說明“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上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再來接讀下文:

  “我爲這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披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裏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征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幹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大家到這裏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衆生,既然出家學佛,這個志向乃是本願,爲什麼不好好地將它徹徹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幹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麼,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盡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准是要做到“盡無余”和“恒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叁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 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請再接唱下四句: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同學們如法唱誦)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爲,由裏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爲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家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爲善行累積很多,不得了。這麼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

  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爲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爲,理當如此,豈足挂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人活著就是要爲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

  請大家千萬謹記:“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注意別會錯意,要點在于“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著,有些人喜歡問我:“你做了很多功德?”我說:“我什麼功德都沒有。”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

  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絕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對象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于你,不因你跟我關系殊勝而特別利益于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爲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舍,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修證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