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P14

  ..續本文上一頁便,那麼,贊人愛人是道,罵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孩子犯錯,父母視因緣需要打孩子,你說父母慈悲不慈悲?學生懵懂,老師依教育原理罵學生,你說老師所爲是不是惡行?打罵並非不可,但須智慧駕馭,若是打時罵時動了惡念嗔念,或是根本以惡念嗔念爲之,那就與愛心大大背道而馳。另外,如果說這個家夥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盡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爲出發點在于自己的喜好,表面爲了別人,其實爲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絕稱不上菩薩道的。

  菩薩道是完全沒有條件的,對你好就對你好,此乃生命本然,天經地義,不須什麼前題。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挂記著“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安住無量諸行中”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叁世請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談到神通,前面“速疾周遍神通力”我已稍作說明。不要誤認得個千裏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家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老實說,生命本身正是一個大神通藏,心跳是神通,呼吸是神通,揚眉瞬目皆是神通。佛菩薩有多大的神通智慧,一切衆生也有多大的神通智慧。學佛爲的是窮究這生命大神通藏的究竟奧密,將它弄個清楚透徹,不爲任何生命的神通現象所迷惑,若不如此,而以小神小通爲尚,樂而不疲,那不就太沒出息了嗎?下面四句請再以虔敬投注之心唱誦: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才我們談到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舍的普賢行願。什麼叫做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爲有情,中文意即覺悟有情。大徹大悟的菩薩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夠慈悲萬物不是壞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們想不想當皇帝?武則天雖是女的,卻當上了。你皇帝都不想當,還想成佛嗎?成佛的欲望比想當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簡直不可以道裏計。多欲沒關系,只要你轉得過來,用在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大家做得到嗎?做得到方夠資格學佛。若不如此,學佛只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利,或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耳聰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著覺,那簡直是太小裏小氣了,婆婆媽媽地求這些蠅頭小利,真不夠意思。

  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爲緊要,處處爲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灑脫自在,不依不著,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截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絕不含糊,這是勇猛決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比如說,如何學佛呢?--提得起,放得下。這是金剛般若,“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兩句話學佛人都會講,那一個做到?像你們兩腿盤了這麼久,都發麻發脹了,很不好受,說要放下,不麻不脹,行嗎?或者麻歸麻,脹歸脹,老子就是無所謂,能嗎?說提起就提起,說放卞就放下,提起放下任運自在,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學佛人的真本色。

  諸位以爲佛法在哪裏?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裏,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著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麼: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

  “文師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凶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這叁天叁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裏,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尋生命的出路,毅然決然抛棄王位不幹,出家精進修行,這是一種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們平常做事有此等精進的魄力嗎?比如有人掉了十塊錢,找了叁天,晚上睡覺都還魂索夢牽,也有人被隨口罵了一句,一輩子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這是何等的癡心!

  我小時候有一回媽媽在煮菜,一看醬油沒有了,便叫我至鄰近店裏舀一碗回來。我第一次去買醬油,覺得很神氣,舀好醬油後,怕它濺倒出來,因此很在意地邊走邊看著手上的碗,結果愈看愈搖,愈搖愈看,走到半路,端碗端得太緊,一下砰的一聲,整碗醬油都打翻了,惹得街上的鄰人指指點點,笑我連碗醬油都端不好。可是我頭都沒低,地上的醬油也不看一眼,又跑回家,重新拿一個碗再去舀。這回我懂了,端到醬油,看都不看,倒不倒都不放在心上,一路很快就走回家了,事情就是這樣,你越在意,越加造作,往往就越難穩定,越不平衡,對于這一點,練過武的人應能體會個中叁昧,靜坐也是一樣,後來有人問我:“你那碗打掉了,爲什麼頭都不低,看都不看一下呢?”我說:“都已經掉在地上了,再去看它幹嘛?”平常我們若是打翻一瓶醬油,大概要在那裏看個半天,一直感到可惜,然後去撿那瓶子,摸摸醬油,卻又怕手弄髒了,往身上一擦,反而將油迹沾在衣服,氣得心裏、口裏直罵該死。這不是很笨嗎?破了就破了,盯在那裏自怨自艾,何苦啊!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兩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講。不過回向一辭,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釋外,還有一種回轉來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決條件。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爲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請大家收攝身心、虔敬專注再誦念下八句: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同學們如法唱誦)

  回向善根,此乃叁世諸佛所同共稱揚贊歎,一切所想所行皆是爲了利益衆生,這是諸佛菩薩所教示的“最勝大願”,此一目標志向,正是學佛行者,終生致力,世世投入的生命事業,所以說“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那麼,這利益法界一切衆生的善根因緣,終將歸向何方呢?--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就廣義言,普賢行願終究所成就的是一個圓融十法界,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國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度可爲代表;就狹義言,我們這一輩子學佛,修習普賢願行,可發願至臨終時,沒有任何障難,痛痛快快地死,安安心心地死,像有些阿羅漢一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無遺憾,無憂無懼,于一念頃,往生淨土,暫時請假不來這個世界。

  比如濟公和尚,今年要走,他有位供養他幾十年的徒弟並不知道,在前一年請他寫一幅字,濟公不肯,後來要分手時,才寫了一首詩給他:“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五月的西湖雖是夏天,卻涼快如秋,湖中荷花遍開,香氣四溢,然而明年秋天花謝時,寫詩的人又到哪裏去了呢?“把酒問花花點頭”,這句頗有一切盡在不言中之意,並且聞不到任何哀傷失意的氣息。濟公寫完,筆一丟,第二年真的就圓寂了。古來多少祖師生來死去,說走就走,抛掉這具骨頭,好像丟棄一把泥沙一樣,毫無任何挂礙,也沒什麼障難,從心所欲,自由來去,何等灑脫自在!這便是“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後面再接唱下去: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曾說過,阿彌陀佛不只一位,阿彌陀中譯爲無量光,意即一片無限純淨的光明境界,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生是必定生,往不一定往,不來也不往,就在這裏,即此一心,無量光,無量壽,清淨圓明了不可得,便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便一了百了了嗎?--不是。到那裏是去留學,進修佛法,完成普賢願行,普度一切衆生。普賢行願品這裏便寫得明明白白: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學佛未成佛前要度衆生,成了佛還是要度衆生,自始至終沒有第二念,只是要將一切利樂歸于別人身上,所以佛可說是社會真正的大福利專家。最苦難的時代,最苦難的地方,正是諸佛菩薩與所有學佛行者,布施身心、耳目、骨髓的最佳場所,要修普賢行,就得往這個火坑跳。什麼是佛境界?--衆生得到喜樂便是佛境界。大家須要抱定一個主義,以大智慧,清除自己自私自利的小心眼;以大智慧,善觀因緣,盡心盡力如法圖利別人。下面經句再順著唱下去: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同學們如法唱誦)

  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境界裏,“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念念清淨。我問你們清淨從哪裏來?從不清淨裏頭來,因爲有一個不清淨,所以來求一個清淨。假如一切都是清淨…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修證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